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癌症是全球的主要疾病负担
癌症是全球的主要疾病负担
2014-09-05 13:09:18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癌症是全球的主要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年全世界5800万总死亡病例中,因癌症死亡的有760万,占所有死亡的13%。导致癌症总死亡率升高的前5位癌症部位有: 肺(死亡130万/年) 、胃(100万/年)、肝(66.2万/年) 、结肠(65.5万/年)与乳腺(50.2 万/年)。
全球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其部位在男性为:肺、胃、肝、结直肠、食道和前列腺;女性为:乳腺、肺、胃、结直肠和子宫颈。
全球性的癌症监测数据显示,2002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约1100万,其中亚洲占44. 9% ,而中国就占了20.3% ,即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20万。
全球男性世界人口标准化率(ASR)为209.6/10万, 0~64岁的累积发病率为10.3%;而
女性ASR为161.5 /10万,累积发病率为9.5%。其中中国男性的ASR 为204. 9 /10万,0 ~64 岁的累积发病率为11. 0%;而女性ASR为129.5/10万,累积发病率为7. 8%。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研究报告指出, 2002年全球发病最常见的癌症为肺癌(135万)、乳腺癌(115万)和结直肠癌(100万) ;而最常见的癌症死亡为肺癌(118万)、胃癌(70万)和肝癌(59. 8万);现症患者最多的为乳腺癌(440万)、结直肠癌(280万)和前列腺癌(240万)。
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男性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女性为乳腺癌、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宫颈癌。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癌症
相关阅读:
●
微量移液器的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
●
常见实验仪器:移液器使用十问十答
●
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双面角色:乙酸盐

微量移液器自1956年被发明以来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应用和发展,在常规的生化实验、医药研究中的使用已越来越普及。微量移液器的吸液范围在1—1000μl之间,具有移液准确,有效提高实验工作效率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耗材。微量移液器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外部主要为枪体,从上到下主要有旋转操作按钮、脱卸按钮(退吸头按键)、量程显示、吸头套筒、一次性吸头,内部器件主要是可耐腐蚀的活塞、腔体。移液器外壳有塑料和金属两种材质,塑料的较为多见,这一部分需要耐腐蚀、耐磨损还需要很低的热传导性,如果手握持移液器的时间较长,有可能通过枪体把手温传导到内部的部件上,从而使移液器的内腔温度升高,气压增大,从而影响移液器的精度。外部的旋转操作按钮是用于设定移液体积、吸放液操作的重要器件,脱卸按钮则用于弹出一次性吸头,量程显示用于显示移液体积,吸头套筒及吸头连接圆锥用于安装一次性吸头。移液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活塞的运动来控制移液器腔体内部气压的变化,实现吸液和排液的,因此内部的活塞和腔体与移液器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密切相关。活塞的材质主要有不锈钢、塑料、陶瓷等三种,这些材质都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其中不锈钢的机械加工性能较好,容易实现密封,并且强度高,不易变形,能保证非常高的精度。另外,也有使用玻璃制作活塞的,不过这种特殊材质具有表面不耐磨,易损坏的缺点,总的来说,不锈钢活塞是移液器的普遍选择。相关链接:移液器

移液器是用于定量转移液体的器具,是化学、生物实验室中最为常见的仪器之一。移液器的规范使用不仅有利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有助于延长移液器的使用寿命,小元整理了移液器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共十问十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一:调节量程时为什么动作不宜太快,必须注意轻柔缓慢?答:在实验操作中,移液器量程的调节遵循从大到小的原则,增加量程就顺时针调节,减少量程即逆时针调节。如果需要从小量程调节到大量程,则慢慢顺时针旋转调节按钮,调至超过目标量程至少1/4圈处,再反转重新调节至目标量程。这样可排除机械间隙,使得目标量程值准确可靠。而无论调大还是调小都要注意动作轻缓是为了避免造成调节按钮的磨损从而引起移液器损坏,防止影响准确度。问题二:安装移液器吸头时需注意什么?答:首先要注意的是吸头要与移液器相配套,最好选择原装吸头,并在安装之前检查吸头的品质,如吸头要笔直等。其次,安装吸头时,稍用力将移液器下端垂直插入吸头,再小幅度左右旋转即可。安装时不宜用力过猛,用力过猛,吸头会套得太紧难以脱卸,也会增加吸嘴在强力摩擦下的磨损,长此以往会影响移液器的密封性。问题三:使用移液器前为什么要进行密合性检查?答:检查密合性是保证移液器能够成功使用的前提,一般通过目视法来检测,即先吸取部分液体,然后将移液器垂直静置5-10s,并观察是否有液滴缓慢的流出。如果有,而说明有漏气现象,需检查吸头是否旋紧、活塞是否正常等。问题四:为什么吸取液体时,要先润洗吸头?答:在正式移液前,先吸取或排放蒸馏水至少1-3次,润洗吸头,可在吸头内外形成同一液膜,从而减少吸头内部吸附力对准确性的影响,因此润洗吸头是提高移液准确性的一种简单且快速的方法。问题五:吸液时为何要新排出吸头内的空气?答:如果不先排除吸头内的空气,那么它可能会进入液体里,产生气泡,从而影响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问题六:吸液时为什么要垂直吸取并将吸头始终保持在液面下?答:吸液时采用垂直垂直角度是为了减少吸头外壁与液体的接触面,如果倾斜着吸取液体,可能会另吸头外壁接触的液体变多,这样排液时会使吸取量变大。另外,吸头尖端要始终保持在液面下,即吸头尖端跟随液面走,液面下降吸头也下降,液面上升吸头也上升,这样可以保证吸头始终能吸上液体且吸头尖端以上的部分不粘上液体。问题七:吸液时为什么不能迅速松开按钮?答:吸液时,用大拇指将按钮由初始点按至第一停点进行吸液,然后缓慢松开按钮至初始点,确认此时的液体完全吸至吸液嘴。过程中应注意慢吸慢放,是因为如果突然松开按钮,会使液体进入吸嘴过快而导致空气进入吸液嘴,从而影响量值的准确度,也会导致液体可能倒吸入移液器内部,腐蚀柱塞而造成漏气现象。 问题八:排液时需要注意什么?答:排液时操作也应缓慢,液体吸至吸液嘴内后,应用滤纸擦去吸液嘴外挂的液体或将吸液嘴在容器壁上轻轻旋转,将吸液嘴尖端贴靠容器内壁,并有一定倾斜角度,将按钮按至第一停点排出液体,停留片刻,待吸液嘴内残留液体聚集后,继续按动按钮至第二停点将残余的液体排出,然后缓慢松开按钮。如果吸头尖端有液滴而不易被排掉,可以将液滴轻轻贴于孔壁,液滴即可粘附于孔壁。切勿乱甩移液器,以防液滴甩入其他液体中,造成污染。问题九:如何科学脱卸吸头?答:脱卸吸头时,应对准污物筒,然后用大拇指按下移液器的脱卸吸头按钮,以方便吸头即被弹入筒内。在按下按钮时,另一只手可以轻轻扶着吸头粗端,以防吸头进入污物筒内回弹,产生污染。问题十:移液器的存放有哪些讲究?答:移液器使用完毕后,避免将移液器直接平放在实验台或者抽屉中,以免操作过程中不慎进入移液器内部的液体滞留在活塞等部件上,造成活塞的污染和腐蚀,最好放置在专业的移液器架上;如较长时间不使用,要把移液枪的量程调至最大值的刻度,使弹簧处于松弛状态以保护弹簧,防止时间过长导致活塞无法回弹。相关链接:移液器

记忆T细胞在机体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感染事件发生时,它能保护机体并有效消灭病原体,并会在下一次抗原入侵时将记忆中的杀毒方法再次调动出来,再次消灭病原体。据了解,急性乙酸盐吸收会增加记忆CD8+T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但在病原体再次遭遇期间其是否会调节记忆CD8+T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尚不清楚。近日,来自瑞士巴塞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记忆CD8+T细胞可通过重编程感染部位的乙酸盐来实现促炎和抗炎活性的平衡,这说明乙酸盐或会支持特定免疫细胞的功能并且帮助安全有效地消除病原体。 研究人员发现在感染部位,乙酸盐的浓度很高,于是研究人员分析了乙酸盐与记忆T细胞之间的联系。发现记忆CD8+T细胞关闭了乙酸盐同化酶ACSS1和ACSS2,这使乙酸酯被排除在细胞代谢途径之外,也令乙酸盐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机体免疫的第一阶段,感染部位的乙酸盐浓度上升会促进T细胞的杀伤性功能,可提高病原体清除率,同时减少免疫病理学。而当乙酸盐浓度达到一定的阈值后,它会抑制TCR触发的钙通量,进而抑制细胞激活和效应细胞功能,减缓这些细胞的免疫功能并能促进抗炎性介导子的产生,从而就会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以及所产生的相应的组织损伤。这项研究首次阐明了机体免疫系统中,由乙酸盐引发的双重效应,其在免疫反应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一种双面角色,会在同一细胞类型内诱导不同的免疫代谢程序:既能刺激记忆T细胞的免疫功能,又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参考文献:MariaL.Balmer,EricH.Ma,AndrewThompson,RajaEpple,GunhildUnterstab,JonasLtscher,PhilippeDehio,etal.MemoryCD8+TCellsBalancePro-andAnti-inflammatoryActivitybyReprogrammingCellularAcetateHandlingatSitesofInfection.[J]CellMetabolism(2020).doi:10.1016/j.cmet.2020.0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