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在全球有着显著下降趋势的癌症介绍
在全球有着显著下降趋势的癌症介绍
2014-09-05 13:14:41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在全球有着显著下降趋势的癌症介绍:发展中国家胃癌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其中中国就占了42% ,每年约发生38万,男女性胃癌发病率分别为41. 4 /10万与19. 2 /10万;近年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估计2005 年发病危险性比2002 年下降了12%。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大多数国家的胃癌发病率也呈稳定的下降趋势,与1985年的资料相比,全球胃癌的标化发病率下降了15%。
在欧洲,过去50年中发病率甚至下降了60%。最近伊朗报道,胃上、中部三分之二的癌症发病率是增加的,而胃下部三分之一的癌症是下降的。
宫颈癌是女性的第2位主要癌症。
2002 年全球发病49.3万,死亡27.4万。80%的宫颈癌见于发展中国家,高发区见于非洲、拉丁美洲和中南亚地区。西亚和中国是发病率较低的国家,中国每年约发生4. 8万新病例。中国的宫颈癌发病率下降比较明显,例如1985 年宫颈癌的发病率为17.8/10万,而2002年仅为8.8/10万。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癌症
相关阅读:
●
氧化镱的合成方法及用途
●
氧化银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天津大学寻找人工光合成催化剂 提高了人工光合效率

化学词典告诉你氧化镱的合成方法及用途。氧化镱又称氧化镱(III),它是一种无机化工产品,白色粉末,含有少量氧化钍时呈黄褐色,不溶于水和冷酸,溶于温稀酸,其分子式为3Yb2,分子量为394.0782。 氧化镱合成方法1.萃取法分解褐钇铌矿所得混合稀土含有Y2O350%和CeO2约4%,以除铈后的硝酸稀土溶液进料,采用N263-LiNO3体系萃取分组得富钇稀土,经酸溶后,再以N263-重溶剂-NH4SCN体系萃取提纯钇,萃余液为富钇稀土,铥、镱、镥重稀土进入有机相,再经N263-重溶剂萃取使铥镥分组,用盐酸反萃使铥、镱进入水相,经草酸沉淀分离、过滤、灼烧,制得氧化镱。其反应式:2.以含镱的稀土富集物为原料,采用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或还原法将Yb3+与其他稀土离子分离出来。然后以适当的沉淀剂将镱以氢氧化物、碳酸盐、草酸盐形式沉淀析出。灼烧其氢氧化物、碳酸盐或草酸盐即得氧化镱。氧化镱的用途主要用于制造计算机的磁泡材料,使磁泡贮存器具有高速度、大容量、小体积、多功能等特点。用于制造永磁材料、光学玻璃、陶瓷的着色剂、激光材料、催化剂、化学助剂等。要用于制备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无线电陶瓷和磁泡材料。也是光学玻璃和石英玻璃光纤的添加剂。

化学词典告诉你氧化银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氧化银化学式为Ag2O,分子量231.74。褐色或灰黑色固体,密度7.143g/cm,300℃时迅速分解生成银和氧气。略溶于水,极易溶于硝酸、氨水、硫代硫酸钠及氰化钾溶液。其氨溶液用完要及时处理,久置会析出强烈爆炸性的黑色晶体--氮化银或亚氨化银。用作氧化剂,玻璃着色剂。由硝酸银溶液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得。二、氧化银 氧化银制备方法将碱金属氢氧化物同硝酸银反应,可以得到氧化银。反应首先生成非常不稳定的氢氧化银,立即分解,得到水和氧化银。洗涤沉淀后,必须在小于85°C烘干,但最后除去氧化银中的少量水非常困难,因为温度升高时,氧化银便会分解。2Ag++2OH−→2AgOH→Ag2O+H2O。氧化银的应用氧化银是氧化银电池的电极材料。它也是有机合成中的弱氧化剂和弱碱,可与1,3-二取代的咪唑盐及苯并咪唑盐反应生成氮烯,可替代不稳定的配体环辛二烯或乙腈作卡宾转移试剂,合成过渡金属卡宾配合物。此外,氧化银可在低温和水汽存在下将有机溴化物和氯化物转化为醇类,与碘甲烷连用为甲基化试剂,用于糖类甲基化分析和霍夫曼消去反应中,以及将醛氧化为羧酸。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天津大学寻找人工光合成催化剂,提高了人工光合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性的能源和环境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化学工程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利用太阳能和半导体光催化剂,以期通过“人工光合成”,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氢化合物或氢气,实现碳循环和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多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巩金龙课题组的多项创新性工作通过对催化剂的修饰和改性,提高了人工光合效率。 催化剂原理的创新在人工光合领域中,科学家已经了解,在太阳光的激发下,半导体光催化剂吸收光子产生电子—空穴对。在业内人士看来,促进电子—空穴在催化剂内部的分离和传输以及提高载流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速率已成为人工光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想让激发生成的电子高效且高选择性地参与水或者二氧化碳的还原反应,而这一特殊的纳米结构对还原反应的发生有帮助。”巩金龙告诉记者,“从而实现太阳能向氢能和碳氢燃料的高效转化。”不过,科学家们观察到,电子和空穴结构非常容易发生复合而无法参与上述的两类还原反应。围绕这个科学问题,巩金龙带领课题组以太阳光激发半导体材料所生成电子和空穴的高效利用为主要思路,开始尝试设计制备催化剂体系。研究人员介绍,这些工作旨在抑制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促进两者的分离并且顺利迁移到催化剂表面与吸附的反应物发生反应,同时提高表面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光能—化学能的转化效率。“光解水”催化剂的新方法基于科学原理上的创新,巩金龙课题组在光解水制氢催化剂设计制备上取得多项了进展。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导,抑制电子—空穴的复合是提高载流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而通过纳米多孔材料的设计制备,缩短光生载流子的传输路径则可有效抑制电子—空穴的复合。该课题组博士生张冀杰等利用溶剂热条件下的阴离子交换法,成功制备了具有多孔片状结构的系列铋系二元氧化物阳极半导体材料。“这些材料缩短了光生载流子从体相到达表面的传输距离,同时增大了材料的比表面积。”研究人员介绍,“利用该新型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材料光催化水氧化活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该团队博士生李盎等设计了由TiO2-In2O3薄层异质结构成的空心球结构则达到传统二氧化钛催化剂的两倍多。另一条思路是提高光生载流子在催化就表面的反应速率。博士生常晓侠、李盎等分别利用p型四氧化三钴“产氧助催化剂”与n型光阳极构建的p-n异质结,以及含有金属铂、氧化锰的二氧化钛空心球结构,达到了提高电子和空穴分离的效率及表面产氧反应速率的双重效果。提升二氧化碳还原效率巩金龙表示,除了对电子—空穴传导和分离的促进,在人工光合成反应中,载流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路径、机理研究同样重要,有助于催化剂的定向设计合成,进一步提升光能转化效率。因此,课题组研究人员围绕水分解的表面反应路径、机理开展研究。他们为水氧化生成氧气的两步串联反应设计了“双助催化剂”的体系,利用四氧化三钴和碳量子点双助催化剂协同促进水氧化过程中动力学更快的两电子路径,从而提升整体的水分解效率。同时,对于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研究人员针对水溶液中产氢副反应严重的现实问题,对电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路径进行了引导。“我们充分利用了一氧化二铜表面的特殊反应位点,有效抑制了质子还原副反应的发生,提升了含碳产物的选择性。”该课题组博士生常晓侠介绍。巩金龙表示,多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的支持下,我们课题组在人工光合成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该过程的反应历程复杂,其中的很多机理仍有待进一步解析。未来的工作力争从微观、动态的角度揭示人工光合成反应的微观机理,从而进一步指导光催化剂的高效合成,实现光能向化学能的高效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