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遗传易感性与癌症的关系介绍
遗传易感性与癌症的关系介绍
2014-09-09 09:50:54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遗传易感性与癌症的关系是什么?遗传易感性或胚系(germline)基因突变的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
例如乳腺癌BRCA1基因患者的家庭成员发生乳腺癌的终身危险性可以达到70%。
遗传性癌或由遗传突变引起的癌症其发生年龄比由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癌症要来得早。家族性癌症包括视网膜神经胶质瘤( reti2noblastoma) 、乳腺癌、肝癌、结肠癌等。
某些具有遗传倾向的癌基因可能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细胞色素P450酶CYP2D6、CYP2A6与尼古丁的代谢有关;据认为,缺少这两种酶的人抽烟较少、而且容易戒烟。
由此可见,癌症是基因或宿主因素与外部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和遗传易感性的作用有时不容易区别,而且实际上两者可能有交互作用。
例如,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生殖、生育和激素因素(早潮、晚育或不育)、营养饮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 、家族史等,缺少体育活动、饮酒等也可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过多的咸鱼摄入可增加患鼻咽癌的危险,但遗传与EBV可起协同或加强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癌症
相关阅读:
●
离子对试剂的使用技巧什么,有什么选择规律
●
萜类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
李传友研究组发现植物激素“核受体”作用机理

化学词典告诉你离子对试剂的使用技巧以及选择规律。离子对试剂是由强亲水离子形成,反作用于样品分子的中性离子对。因此,可用于同时分离带电分子和非带电分子。离子对试剂是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引入了离子色谱方法的一种表现。它主要是作用于样品和固定相之间的一种物质,所以在选择离子对试剂时,要考虑色谱柱的填料和样品的酸碱性。 离子对试剂的使用技巧离子对试剂不一定是表面活性剂,如己烷和庚烷磺酸钠,又如三乙胺活四丁基溴化胺,不具表面活性作用。所以用己烷和庚烷盐就没有泡末,用四丁基溴化胺也不产生气泡。十二烷基磺酸钠(或硫酸钠),或者十六烷基溴化钠(CTAB,一种做阴离子用的阳性表面活性剂),在浓度高的时候容易产上泡末。做HPLC时流动相里加的SDS或CTAB浓度一般不会太高,一般在0.1%以下,而且流动相里有甲醇等有机溶剂,高浓度的有机溶剂有破乳的作用,因此,混合后的流动相泡末应该不会很多。另外,做电泳加入的SDS量很大的比如做蛋白质SDS胶,或者毛细管电泳里的MECC,SDS浓度很高,而且没有或者有很少比例的有机改性剂,当然会有气泡,跟HPLC不完全相同。离子对试剂的选择规律当选择离子对试剂时,有两个简单的规律:第一,对亲水性离子的分离应选用硫水性的离子对试剂;而对疏水性离子的分离则应选用亲水性的离子对试剂。表8-3-1按疏水性增加的顺序列出了常用的离子对试剂。因为用抑制型电导检测,表中的季铵碱必须为OH-型,阳离子对试剂为H+型。第二,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离子对试剂比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离子对试剂得到的分离好,因为用小的离子对试剂时,被分离离子的结构和性质,对离子试剂与被分析离子所形成的复合物的影响较大。因为柱子的有效容量主要由离子对试剂决定,当离子对试剂的浓度增加时,被分离化合物的保留也增加。另一方面固定相表面离子对试剂之间的静电排斥将限制柱容量增加的程度。当用电导检测器时,离子对试剂的浓度受抑制器抑制容量的限制。因此离子对试剂的典型浓度范围一般在5×10-4-10×10-2mol/L-之间。

化学词典告诉你萜类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萜类化合物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植物天然产物,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功效,在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萜类化合物的传统生产方式为植物种植提取,对野生植物资源、土壤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萜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是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代表性的萜类化合物,包括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虾青素等。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学礼带领的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团队,前期在改造大肠杆菌生产类胡萝卜素方面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一方面通过对中央代谢途径的系统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给,解决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辅因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细胞膜形态和细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肠杆菌的细胞膜含量,解决萜类化合物在底盘细胞中的存储问题。近日,张学礼研究组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杨琛合作,在萜类化合物通用前体合成途径改造方面取得新进展。萜类化合物的通用前体合成途径有两条,一条是MEP途径,另一条是MVA途径,这两条途径都能提供萜类化合物最关键的前体代谢物异戊烯焦磷酸(IPP)。大肠杆菌自身含有MEP途径,早期的研究发现,dxs和idi两个基因是MEP途径中的关键限速因子,然而目前对其它相关基因的研究较少,MEP途径中是否存在其它的限速因子还不清楚。该研究系统研究了MEP途径中其它5个基因(dxr,ispD,ispE,ispG和ispH)的表达量和β-胡萝卜素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构建启动子文库分别调控这5个基因,研究细胞生长、β-胡萝卜素产量及代表性菌株相应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现ispG基因表达量与细胞生长以及β-胡萝卜素产量呈反比关系。MEP途径中间代谢物浓度测定发现IspG活性过高会导致其催化产物HMBPP积累;过表达ispG下游的ispH基因可以避免HMBPP积累,解除生长抑制,并将β-胡萝卜素产量提高73%。转录组分析发现,HMBPP积累会导致核酸和蛋白合成相关的基因显著下调,表明HMBPP是有毒的中间代谢物。该研究表明,ispG和ispH是MEP途径中另一个重要的限速步骤,它们需要协同表达才能发挥作用。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MEP途径的调控机制,对构建高产萜类化合物的细胞工厂具有普适意义。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的支持,相关成果发表在MetabolicEngineering上。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李传友研究组发现植物激素“核受体”作用机理。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适应性的方方面面。传统认为,植物激素的受体定位于细胞膜上。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茉莉酸、生长素等激素的受体却定位于细胞核中,这非常类似于动物激素的“核受体”。目前,人们对于植物激素“核受体”的生理意义及作用机理尚所知甚少。 茉莉酸是来源于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激素,主要调控植物的免疫反应和适应性生长。对应于病虫侵害或其它逆境刺激,活性茉莉酸被其“核受体”COI1识别而释放核心转录因子MYC2的活性,进而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激活茉莉酸响应基因的表达。众所周知,真核细胞中所有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都是由RNA聚合酶II完成的,而任何基因的转录表达都离不开特定的表观遗传环境。然而,目前人们尚不清楚COI1如何把茉莉酸信号准确无误地传递给RNA聚合酶II,以保证特异性地转录茉莉酸响应基因;也不清楚参与茉莉酸途径的表观遗传因子如何与COI1和MYC2等遗传因子“密切沟通”,从而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茉莉酸响应基因表达谱。转录中介体(Mediator)是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由多个亚基组成的蛋白复合物。在基因转录过程中,转录中介体分别与基因特异的转录因子和RNA聚合酶II相互作用,介导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被称为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中央控制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传友研究组的研究表明,在茉莉酸信号转导中,植物Mediator的亚基MED25通过与“核受体”COI1直接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了茉莉酸受体蛋白与RNA聚合酶II及染色质沟通的“桥梁”。他们的研究发现,在“静息”状态下,MED25通过直接相互作用把COI1招募到核心转录因子MYC2靶标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而当活性茉莉酸浓度升高时,MED25促进COI1依赖的对转录抑制子JAZ蛋白的降解。因而无论是在静息状态还是在激活状态下,MED25的作用都有利于MYC2对茉莉酸响应基因的转录调控。这些结果同时表明茉莉酸信号的识别实际发生在MYC2的靶标启动子区域。进一步研究发现,MED25还与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1(HAC1)相互作用,而且二者的相互作用可以选择性地调控MYC2靶启动子H3K9乙酰化,从而促进茉莉酸响应基因的转录表达。此外,HAC1在MYC2靶启动子上的富集与活性依赖于COI1和MED25。因此,MED25将COI1与HAC1依赖的H3K9乙酰化联系起来,以激活MYC2对茉莉酸响应基因的转录调控。李传友团队先前的研究表明,MED25还与核心转录因子MYC2直接相互作用从而把RNA聚合酶II招募到MYC2的靶标启动子区域(Chenetal.,ThePlantCell,2012)。因此,他们的研究揭示Mediator复合体的同一个亚基可将参与茉莉酸信号途径的遗传因子(受体蛋白COI1和核心转录因子MYC2)与表观遗传因子(HAC1)整合至一个协调一致的转录调控过程中。重要的是,上述信号转导机制可能适用于那些受体位于细胞核中的其它植物激素(比如生长素)。不止如此,他们发现MED25的蛋白结构在高等动物中也是保守的;而且,人类的MED25也通过直接相互作用把甲状腺素等激素的“核受体”及HAC1的同源蛋白CBP1整合到同一个协调一致的转录调控过程中。因此,他们的研究不仅发现了茉莉酸“核受体”的作用机理,而且揭示了尽管植物激素“核受体”的作用机制与动物中的有显著不同,但二者在与Mediator亚基互作及调控激素响应基因表达的层面有非常高的保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