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现场研究对抗癌症继续大有可为
现场研究对抗癌症继续大有可为
2014-09-09 09:54:37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现场研究对抗癌症继续大有可为!我国的高发现场基地大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
癌症高发现场曾多达数十个,食管癌、肝癌、鼻咽癌、宫颈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
等防治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无不与现场工作有关。
由于我国癌症患者主要来自广大农村,因此这些现场机构在承担高发区病因探索、预防干预和早诊早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癌症高发现场的资料积累和防治研究具有资源优势和自身特点,在国内外均有良好影响。
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现场防治基地有所萎缩。
到21世纪初,仅1 /3的现场运作比较正常。2002年中国癌症基金会在启东召开了“中国癌症现场防治研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现场建设,构筑癌症研究“平台”,重点放在建立及规范癌症发病及死亡登记制度,放在消除危险因素及早诊早治上。
卫生部疾控局、中国癌症基金会在2004—2005年间先后评审通过了我国“癌症早诊早治示范基地”。
食管癌为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宫颈癌为广东深圳、山西襄垣;肝癌为江苏启东、广西扶绥;结直肠癌为浙江嘉善、浙江海宁;鼻咽癌为广东四会、广西苍梧,此举继续推动了以癌症早诊
早治和肿瘤登记报告为主的现场防治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癌症
相关阅读:
●
重磅!科学家识别出有望中和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新型抗体!
●
Science:科学家发现B4GALT1的一种错义突变与低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有关
●
Science:我国科学家解码人脑中间神经元多样性的发育机制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篇题为“BroadlyneutralizingantibodiesovercomeSARS-CoV-2Omicronantigenicshift”的研究简报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能有效中和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和其它SARS-CoV-2突变体的抗体,这些抗体或能靶向作用病毒的刺突蛋白区域,该区域会随着病毒的突变而基本保持不变。 研究者DavidVeesler说道,通过识别出这些广谱中和性抗体在刺突蛋白上的靶点,我们或许就能设计出疫苗和抗体疗法来有效抵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它突变毒株;本文研究发现告诉我们,通过重点关注针对刺突蛋白上高度保守位点的抗体,未来或许有望开发出一种克服病毒持续进化的新方法。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刺突蛋白上有37个突变位点,其能利用这些突变位点锁定并入侵宿主细胞,这一突变是一个异常高的突变数量;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改变或许就能部分解释为何变异毒株能如此迅速地扩散,并感染已经接种疫苗的人群,以及重新感染那些此前并未被感染的人群。如今研究人员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刺突蛋白所发生的这些突变组合是如何影响其结合细胞并逃避免疫系统抗体反应的能力的。图片来源:Pixabay/CC0PublicDomain 研究者Veesler及其同事推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所产生的大量突变或许会在一个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患者的长期感染中不断积累,或者是病毒从人类跳跃到动物物种而后再回到人类机体中来。为了评估这些突变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丧失功能且无法复制的病毒,即假病毒(pseudovirus),以此来在其表面产生刺突蛋白,就像冠状病毒那样;随后他们制造出了刺突蛋白上携带奥密克戎突变的假病毒,以及在大流行病中最早发现的变异毒株上的突变。 研究人员首先观察了不同版本的刺突蛋白是如何结合细胞表面蛋白的以及其所结合的程度,病毒能利用刺突蛋白来锁定并入侵宿主细胞,这种蛋白质称之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研究者发现,相比新冠大流行初期速所分离的病毒而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刺突蛋白结合宿主细胞的能力是前者的2.4倍,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研究者指出,但在2002-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中,能增加亲和力的刺突蛋白突变或许与病毒更高的传播性和感染性有关,此外,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能更加有效地结合小鼠细胞的ACE2受体,这就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或许能在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之间互相传播。 随后研究人员分析了针对该病毒早期分离物的抗体抵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水平,他们利用此前感染过该病毒早期版本的患者或接种过抵御早期病毒版本的个体机体的抗体来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曾被早期病毒感染过的个体或接种过目前最常用的6种疫苗之一的个体机体的抗体都能降低阻断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感染的能力。此前被感染过的患者、那些接种过中国医药集团新冠疫苗以及单剂量强生公司疫苗的人机体所产生的抗体几乎无法或不能阻断/中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进入宿主体内的细胞;而接受过两剂Moderna、辉瑞/BioNTech和AstraZeneca疫苗的个体机体的抗体或能保留一部分中和活性,尽管其活性减少了20-40倍,这要比抵御其它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效用都要多。 已经感染过、已经恢复且已经接种过两剂疫苗的个体机体的抗体或许活性发生了下降,但降低的幅度较小,大约为5倍,这就清楚揭示了感染后接种疫苗所产生的保护效力。研究者表示,肾脏透析患者在接受第三剂Moderna和辉瑞/BioNTech生产的mRNA疫苗加强针后,其机体所产生的抗体的中和活性仅降低了4倍,这就表明,接种第三针疫苗对于抵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是非常有用的。除了一种目前被授权或批准的用于接触过该病毒的抗体疗法外,目前其它所有的抗体疗法在实验室检测中都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没有活性或活性明显下降;而研究发现,sotrovimab抗体或许就是一个例外,其所产生的中和活性降低了2-3倍。图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3825-4 但当研究人员测试了针对该病毒早期版本的一个更大规模组的抗体时,研究者发现,有4类抗体能保留中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能力,这些类别中的抗体都能靶向作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四钟刺突蛋白特定区域中的一种,而这些区域不仅存在于SARS-CoV-2毒株中,还存在与一组相关的冠状病毒(sarbecoviruses)中。蛋白质上的这些位点能持续存在,因为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其发生突变的话,蛋白质就会失去响应的功能,诸如此类区域就被认为是功能保守的区域。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如此多的病毒突变株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能通过识别保守区域中和变异毒株的抗体,这或许就表明,设计出新型疫苗或抗体疗法来靶向作用变异毒株刺突蛋白的保守区域,或能有效抵御能通过突变来出现的广谱新冠变异毒株。(生物谷Bioon.com)原始出处:ElisabettaCameroni,JohnE.Bowen,LauraE.Rosen,etal.BroadlyneutralizingantibodiesovercomeSARS-CoV-2Omicronantigenicshift,Nature(2021).DOI:10.1038/d41586-021-03825-4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两种危险因素的罕见和常见遗传变异已被确定。然而,对一种以上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素具有多效性作用的遗传变异体非常罕见。美国的科学家团队发现,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1(B4GALT1)基因的一种错义突变可导致血浆LDL-c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相关结果于近日以题为“GeneticandfunctionalevidencelinksamissensevariantinB4GALT1tolowerLDLandfibrinogen”发表在《Science》杂志。 科研人员通过对一个旧亚米希人群的外显子组测序,发现该人群B4GALT1基因常见的错义突变(p.Asn352Ser)与较低的LDL-c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且该突变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该突变导致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比野生型降低50%。人血清的N链聚糖分析发现丝氨酸352等位基因与载脂蛋白B100、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G和转铁蛋白的半乳糖基化和唾液酸化降低有关。 该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半乳糖基化的靶向调节可能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治疗方法之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与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联合伦敦国王学院OscarMarin教授系统揭示了人脑中间神经元多样性的发育机制。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Mouseandhumanshareconservedtranscriptionalprogramsforinterneurondevelopment。 中间神经元是大脑皮层中除兴奋性神经元之外的另一类重要的神经元,通过释放γ-氨基乙酸(GABA)调节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中间神经元发育异常将导致癫痫、自闭症、精神分裂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但是,目前对于人脑中间神经元多样性的发育及其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还很有限。研究人员系统解析了人脑中间神经元的发育规律及其多样性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揭示人脑中间神经元的多样性是提前确定的,以及中间神经元发育调控机制在进化上的保守性。该研究还发现了人脑中特异性存在的中间神经元前体细胞类型,揭示了人脑中间神经元相较于其他物种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这可能是人类在进化中能够脱颖而出并拥有丰富的情感和自我认知的基础。 该研究深入刻画了人脑中间神经元的起源、谱系发育及其多样性的分化调控机制。通过跨物种比较,进一步表明人脑中间神经元发育过程的转录调控机制在进化上的保守性和特异性,为自闭症及精神分裂症等中间神经元异常疾病的病理机制和新的治疗方法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