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2013年诺贝尔奖信息:2013年诺贝尔奖专题
14日,今年诺贝尔奖的最后一个奖项--经济学奖公布,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尤金•法玛、拉斯•汉森和来自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席勒三人共同获得这一奖项。
与前两年诺奖得主更偏重于宏观经济层面的理论研究相比,今年诺奖的三位得主,则更关注经济的微观层面,是实证经济学研究的卓越代表,他们研究股票价格的波动规律,研究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并且用数据来向人们解释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且预测下一场危机的发生。
在获奖后第一时间接受电话采访的席勒说,“金融知识体系对于社会有用,并且帮助人们增加福利,我很高兴看到这一领域得到认可。”
师出名门的诺奖得主
尤金•法玛的导师是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顿•米勒,而罗伯特•席勒的导师则是著名意大利裔经济学家弗朗克•莫迪格里安尼。
米勒和莫迪格里安尼正是著名的MM定理的创始人,该定理研究阐述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此外,莫迪格里安尼还是生命周期理论的奠基人。
席勒的学术理论深受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影响,还受到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罗夫的影响,而他正是刚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任美联储主席的耶伦的丈夫。
法玛和席勒都是全球经济界的“明星级”人物,前者被誉为全世界论文引用率最高的经济学家之一,后者则频频亮相于财经电视台,更是由于其在耶鲁大学所讲授的“金融市场 ”公开课而被大众所熟知。
两人的研究领域都十分广泛,法玛对包括投资学理论与经验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公司财务、组织形式生存的经济学等领域均有所研究,而席勒则是行为金融和房地产市场方面的专家。
和前两位的“高调”相比,另一位获奖者则显得“低调”了许多,和法玛一样,同样来自于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拉斯•汉森,研究风格却更像两年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姆斯和萨金特。
汉森的研究领域相较前两位也窄了很多,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计量经济学方面,但其研究成果却在经济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他的计量模型,被运用在了劳工市场、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方面。
学术观点曾激烈碰撞
法玛在经济学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作为“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奠基人,他的观点在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中被不断引用。
法玛的这一理论成型于其博士毕业论文,他认为,股票价格波动是无法预测的,遵循“随机行走”的轨迹。这一观点被法玛在1965年的一篇名为“股票价格行为”的论文中被首次提出。
在1970年的《金融日志》学术期刊上,法玛发表了一篇名为“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的评估”,这篇文章被认为是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真正定义的奠基性理论著作。在文章中,法玛提出了“强有效”、“半强有效”和“弱有效”三种市场形式,法玛将有效市场定义为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的市场。
根据这一假设,法玛认为,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会迅速有效地利用可能的信息.所有已知的影响一种股票价格的因素都已经反映在股票的价格中,因此根据这一理论,在有效市场中,股票的技术分析是无效的。
然而就在法玛的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并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院讲堂上都被讲授时,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另一位得主席勒则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
1981年,席勒在一篇名为“股价确实会因为波动剧烈而无法用随后的股息来衡量吗?”的文章中,席勒对“有效市场假说”发出了直接挑战,席勒认为,在理性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将根据股票未来的股息收入,通过折现来衡量当前股价水平,而非所谓的“随机行走”。
席勒引用了美国股市自1920年以来的表现,并将对未来股息预期和折现率考虑在内,席勒得出结论认为,股票市场的波动比仅根据对未来理性预期的因素要大。
“没人会料到这两个人会同时获奖。”密歇根大学经济学教授贾斯汀•沃尔夫斯说,“一个是有效市场之父,一个是无效市场之父。”
席勒曾被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位经济学家之一,和许多此前藉藉无名的诺贝尔奖得主相比,席勒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非学术领域,都成名已久。他是财经媒体的常客,经常会出现在CNBC或彭博财经电视台的演播台前。作为在行为金融学和房地产价格研究方面的权威,席勒几乎是现代经济学实证研究的代言人。
但席勒本人并非是一位性格张扬的人,这一点相信所有看过席勒公开课视频的人都会毫无异议,他身形瘦削、说话慢条斯理,总是带着浅浅的微笑,浑身上下的学究气质浓厚。
席勒于197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理性预期和利率结构”。
席勒目前任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耶鲁大学国际中融中心研究院,自1980年起任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院,从2005年起担任美国经济协会副主席,2006年-2007年间任东部经济协会主席。
席勒被路透评价为“在金融市场波动和资产价格动态研究方面的先驱”。自1982年在耶鲁大学任教起,席勒便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危机的“预言者”与危机的“批评者”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席勒是一位超凡的预言者,他的那部名为“非理性繁荣”的著作,几乎成了预测未来经济事件的一部“宝典”。在出版于2000年的这部著作的第一版中,席勒便警告市场目前正处于泡沫中,将面临非常剧烈的下跌,不久后,互联网泡沫破裂,市场果然出现大跌。
两年后,席勒对该书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在2005年出版的第二版中,他又明确提出了对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担忧,席勒或许是预言美国次贷危机最早的经济学家。随后,他又不断在各个场合提出他的这一观点: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正在酝酿。
在2006年其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文章中,席勒指出“房地产市场未来可能出现销售放缓、佣金减少、房价下跌、违约和赎回上升、金融市场面临严重问题、甚至出现我们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的经济衰退。”这些文字令人惊讶地几乎完全准确地描述了将于两年后在美国发生的那场金融危机。
而法玛对于危机的态度则是坚定不移地谴责,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毫不掩饰地控诉金融机构在危机期间存在的道德风险。
“对我来说,最坏的事便是‘大而不倒’”法玛去年在芝加哥举办的注册金融分析师年会上表示,“这些金融机构的债务按照无风险来定价,这使得它们的接待成本极低,这就为这些机构营造了容易扩张的环境,这样我们就会遇到更大的麻烦。”
而另一位诺奖得主汉森,虽然对危机没有直接的评论,但他在除了在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外,近年的学术研究也开始更“接地气”。
近期,他与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托马斯 萨金特合著的一篇论文,便对行为金融学展开了探讨,并将其中对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区别的观点运用到对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当中去,如何衡量金融危机中的“系统性风险”,是汉森的这一研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