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cas号121-05-1,N,N-二异丙基乙二胺环境友好合成工艺方法创新改进
cas号121-05-1,N,N-二异丙基乙二胺环境友好合成工艺方法创新改进
2014-09-30 11:12:17
第三方平台
摘要:2-二异丙基乙醇胺为起始原料,经酯化、氨基取代、还原氨解三步反应制备得到高纯度,满足使用要求的产品,环境友好。
关键词:N,N-二异丙基乙二胺
N,N-二异丙基乙二胺是什么?
N,N-二异丙基乙二胺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外观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化学登记号为121-05-1,常用于合成药物阿考替胺和普拉西坦。随着社会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肠胃疾病以及精神类疾病越来越多, 因此对该类药物及相关的中间体需求也越来越多。
N,N-二异丙基乙二胺的常用合成方法
N,N-二异丙基乙二胺的常用合成方法有以乙醇胺为原料的合成方法和以2-二异丙基氯乙胺盐酸盐两种合成路线, 前一种方法需要合成氮丙啶中间体,该中间体极易气化,储存困难,危险性大,另外成本也比较高,不利于工业生产,后一种方法起始原料2-二异丙基氯乙胺盐酸盐 来源少,自己制备需要用到污染极大的原料氯化亚砜,生产上产生大量的废气氯化氢,空气污染大。综合下来这两种方法都不属于环境友好的工艺方法。
N,N-二异丙基乙二胺环境友好合成工艺方法创新改进
亚科化学试剂开发部门结合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设计出了一条环境友好的工艺路线,以2-二异丙基乙醇胺为起始原料,经酯化、氨基取代、还原氨解三步反应制备得到高纯度,满足使用要求的产品。工艺过程中无废气产生,中间体稳定方便存储,工艺条件不苛刻,成本低,完全符合规模化生产需要 。该工艺的突破促进了下游药物生产的成本降低,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结论
N,N-二异丙基乙二胺新工艺方法是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工艺方法,安全可靠。
相关产品:
N,N-二异丙基乙二胺 http://product.b2star.com/203966.htm
以上信息由苏州亚科化学试剂技术部参考相关资料编辑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化工中间体,
中间体
相关阅读:
●
《先进材料》新型柔性锌—空气电池可编织可穿戴
●
《高级材料》3D液体结构打印成功
●
《科学》美国科研团队开发出“动态伪装皮肤”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新型柔性锌—空气电池可编织可穿戴。将电池制作成能弯曲、易携带的配饰,甚至编入纤维制成衣服,是否会成真?2日,记者从天津大学胡文彬教授、钟澄教授、邓意达教授课题组获悉,该课题组通过一种快速、简单、连续的方法制备出一种可编织的柔性线状锌-空电池;此外还设计制备了一种具有高效氧还原与氧析出催化性能的原子级厚度的介孔Co3O4/N—rGO(介孔四氧化三钴/氮掺杂氧化还原石墨烯)复合纳米片,以该复合纳米片作为催化剂的柔性线状锌-空电池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 近日,该研究分别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材料》和《先进能源材料》上。“随着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发展,人们对柔性储能器件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柔性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存在着能量密度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和应用。”胡文彬说。该课题组研究采用快速电沉积的方法在碳布的碳纤维表面原位平铺了一层氢氧化钴,结合后续热处理工艺,获得了超薄介孔四氧化三钴(Co3O4)与碳布复合的、具备高效氧还原与氧析出能力的一体化空气电极。“采用高效氧还原与氧析出催化性能的一体化空气电极,制备成柔性器件,性能优越。比如,通过串并联连接得到的柔性锌—空气电池组能够驱动各类电子器件以及给苹果手机充电。”胡文彬说。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3D液体结构打印成功。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化学方法,可在一种液体中对另一种液体进行控制,使其形成管状结构。这种利用全液体材料打印三维结构的方法,可用来打印液体电子设备,为柔性可拉伸设备提供动力。相关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高级材料》杂志上。 研究人员将金纳米粒子分散到水中,并将聚合物配体分散到硅油中,然后用改进后的3D打印机将螺纹形的水注入硅油——使一种液体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螺纹状雕刻结构。水注入硅油不久,硅油中许多配体附着到水中的金纳米微粒上,在管状水柱边界形成一种纳米粒子超滤膜,能防止水管破裂成液滴,稳定水油界面,将水锁定在适当位置。该实验室材料科学部科学家汤姆·鲁塞尔说,这种稳定性可以将水拉伸成水管,或者将水变成椭圆体。他们已经打印出直径在10微米到1毫米之间的水线,并使其形成长达几米的各种螺旋和分支形状。而且,这些材料可以顺应周围环境反复改变形状。鲁塞尔说:“这是一种新型材料,可以重新设计,有可能按照需要定制成液体反应容器,用于化学合成、离子转运、催化等。”为了使这种新型液体打印过程自动化,研究人员在一个现成的3D打印机上安装了一个注射器泵和液体挤出针。3D打印机经过特殊编程,将针插入油基溶剂,即可将水注入,在其中形成3D模型。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美国科研团队开发出“动态伪装皮肤”。美国一个科研团队模仿章鱼皮肤,开发出一款可以逃过红外相机监测的“动态伪装皮肤”,有望用于军事伪装及一系列需要动态调控红外辐射的应用。 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论文通讯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阿龙·格洛杰茨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乌贼、章鱼等头足纲动物能通过皮肤特定细胞在可见光波段调控反射率,实时改变身体颜色和图案,从而实现融入环境的动态伪装。受此启发,他们开发出了能在红外波段下实时“隐身”的人造薄膜材料。红外光是指波长介于760纳米到1毫米之间的不可见电磁波,人体能感受到的热量就属于红外波段的一部分。红外相机能通过热量来发现物体,但物体反射率的变化会影响红外相机准确“捕捉”物体。研究团队采用一种特制的柔性塑料电极和红外反射膜制成器件,并将厚度只有数百纳米的材料镀在器件上。通电或进行机械拉伸后,器件可实时控制对波长介于1.5微米到15微米间的红外光的反射率,从而使这一波段的“红外伪装”成为可能。测试显示,通过改变对红外光的反射率,器件“看起来”温度改变了近2摄氏度,成功逃过红外相机的监测。这一过程借鉴了章鱼皮肤表面细胞实时变色的工作原理,而好莱坞科幻电影《侏罗纪世界》中被植入树蛙基因的霸王龙可以逃避红外相机监测的情节也给研究人员带来启示。据介绍,这种新型器件可在室温下工作,除用于军事伪装外,还有望用于一系列需要动态调控红外辐射的应用,比如可适应性调节的建筑表面或窗户、智能控温服饰、太空防辐射部件或生鲜食品的储藏包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