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紫杉醇是什么?有什么性质和医学作用?
紫杉醇是什么?有什么性质和医学作用?
2014-10-14 15:46:26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紫杉醇,英文名称 Paclitaxel,别名泰素,紫素,特素,化学名称 5β,20-环氧-1,2α,4,7β,10β,13α-六羟基紫杉烷-11-烯-9-酮-4。紫杉醇是目前用于对抗癌症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可以用来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晚期卵巢癌、非小细胞性肺癌、卡波济氏肉瘤等。紫杉醇是一种白色结晶体粉末,无臭、无味,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氯仿、丙酮等。
1963 年,人们从太平洋紫衫的树皮中得到一种粗糙的提取物。红豆杉这种树非常稀缺、生长缓慢,生长在西北太平洋古老的森林中,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其提取物对许多种癌症细胞有细胞毒性。1971 年,这种提取物的活性成分被证明为紫杉醇。
虽然其有一种新型的化学结构式,并有着广泛的临床前活性,但是发展却很缓慢,因为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其并没有比其他药物表现出更明显的抗癌作用。另外有人估计,要想大规模地获取这种稀有的自然生长物质很难。
1979 年,当紫杉醇独特的抗癌机制在国家肿瘤研究机构被证实,人们开始对紫杉醇再次产生兴趣。紫杉醇可用于普通抗癌药物治疗无效的晚期癌症,并且对于多种临床恶性肿瘤疗效显著,于1992 年12 月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正式批准为临床用药。
紫杉醇在抗癌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大量合成紫杉醇及其紫杉烷类药物成为近年来化学家及药物学家研究的重点方向。目前,合成紫杉醇的方法整体上说主要有4 种。分别为从红豆杉中提取;化学合成紫杉醇的化学合成,又分为全合成和半合成;植物细胞工程培养法;真菌发酵法。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医药中间体
相关阅读:
●
《细胞宿主和微生物》研究发现调控肠道菌可影响蚊媒病毒传播能力
●
甲基溴化镁的生产方法以及操作注意事项
●
《化学科学》纳米晶多空穴转移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研究发现调控肠道菌可影响蚊媒病毒传播能力。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程功课题组发现可对一种蚊虫肠道共生菌——粘质沙雷氏菌进行调控,从而影响蚊虫传播病毒的能力。研究结果日前发表于《细胞宿主和微生物》。 以血液为食的蚊子可携带和传播上百种烈性人类病毒。病毒通过宿主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并感染蚊子肠道的上皮细胞,进而扩散到蚊子的唾液腺。“世界上有3500多种不同的蚊子,但能携带并传播病原体的不到100种。蚊媒病毒与蚊虫之间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不同蚊虫对病毒的易感性也不同。” 而肠道组织是病毒在蚊虫体内第一个接触的器官,有多种影响病毒感染的因素,对蚊虫的病毒易感性起到决定性作用。 通过对不同肠道菌株的影响力进行评估,研究者发现粘质沙雷氏菌能显著增强伊蚊对蚊媒病毒的易感性。此外,这种细菌的含量与登革病毒的流行程度也存在一定关联,研究者为登革病毒低发地区的野外伊蚊喂食粘质沙雷氏菌,发现野外伊蚊对登革病毒的易感性增强。 该研究还进一步明确了粘质沙雷氏菌辅助登革病毒感染伊蚊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粘质沙雷氏菌分泌的蛋白SmEnhancin是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关键效应分子,该蛋白可降解蚊虫肠道细胞表面的黏蛋白层,从而提高肠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 这项研究首次发现了肠道细菌编码的蛋白因子在辅助蚊媒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揭示了肠道共生菌、蚊虫以及蚊媒病毒之间的相互关系。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甲基溴化镁的生产方法以及操作注意事项。苯基溴化镁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6H5BrMg,用作芳基格利雅试剂。 甲基溴化镁的生产方法在乙醚中冷却的条件下,加入二溴化二苯基碲,在水浴上加热进行反应,生成溴化苯基邻甲苯基镁和二苯基碲等。将邻溴甲苯与金属镁在氢气氛中以干燥苯为溶剂在二甲基苯胺存在下加热反应制取。 甲基溴化镁的操作注意事项1、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2、操作处置应在具备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换气设施的场所进行。3、避免眼和皮肤的接触,避免吸入蒸汽。4、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5、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6、如需罐装,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7、避免与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8、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9、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10、使用后洗手,禁止在工作场所进饮食。11、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纳米晶多空穴转移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光电材料动力学吴凯丰研究员团队基于钙钛矿纳米晶与并四苯分子构建模型体系,利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揭示了该体系的超快空穴转移、超长电荷分离态,以及多空穴转移动力学过程。 多电荷转移过程在光催化与太阳能转换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很多重要的光催化反应(如水分解、CO2还原等)都涉及多电荷转移过程。在这些反应中,捕光材料通常需要连续吸收多个太阳光子实现到催化剂的逐步电荷分离过程。而在这种逐步电荷分离过程中,捕光材料或者催化剂上的累积电荷会带来各种电荷复合途径,大大降低总体电荷分离效率。吴凯丰研究团队在前期工作中,通过动力学研究系统地揭示了这些电荷复合途径(JACS2018,JACS2018,JPCL2018)。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多电荷分离思路:采用较高的激发功率,在捕光材料中产生多激子并实现从捕光材料到催化剂的同步多电荷转移,从而回避各种中间复合过程。目前,从纳米晶到受体分子的多电子转移反应在国际上已有较多展示,而多空穴转移此前并无报道。其原因在于传统的纳米晶材料(如CdS、CdSe等)的光生空穴通常被表面缺陷态快速捕获,不利于实现快速空穴转移,更无法与多激子俄歇复合竞争实现多空穴转移。研究团队提出采用近期被广泛研究的钙钛矿纳米晶作为模型体系研究多空穴转移,该类纳米晶具有良好的“缺陷容忍性”,可避免空穴被缺陷态快速捕获。动力学研究发现,该体系确实存在超快的空穴转移过程(~7.6皮秒),且其电荷分离态寿命长达5.1微秒。进一步高功率激发实验证明多空穴转移可与多激子俄歇复合有效竞争,从而在每个纳米晶中实现多达5.6个激子解离。 本项研究首次展示了纳米晶体系的多空穴转移动力学过程,对采用纳米晶吸光材料驱动多电荷光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且对钙钛矿光电器件中的空穴转移具有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