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癌症知识:什么是癌基因?
癌症知识:什么是癌基因?
2014-10-20 16:08:41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什么是癌基因?
癌基因可分为病毒癌基因( V-onc)和细胞转化基因(C-onc)两大类。
在V-onc中,研究最多的是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retrovi rusonc)。
已经在各种逆转录病毒中发现了许多致癌基因,它们感染后诱导宿主产生肿瘤的主要原因是激活特定的基因表达,从而破坏宿主细胞原有的基因表达方式,导致靶细胞恶变。 而C- o nc能够使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
有人认为C-onc可能就是存在于人体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的突变产物。这类原癌基因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对细胞生长和分化起调控作用。 但在某些环境因素或内源性因素作用下,使结构、数量改变并形成C-onc进而产生癌细胞。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基因,
生物医学工程
相关阅读:
●
铊中毒症状及治疗措施有哪些
化学词典告诉你铊中毒症状及治疗措施,铊是一种质软的灰色贫金属,在自然界中并不以单质存在。在空气中氧化时表面覆有氧化物的黑色薄膜,174℃开始挥发,保存在水中或石蜡中较空气中稳定。溶于硝酸和硫酸,较难与盐酸反应,不溶于水。 铊中毒症状下肢麻木或疼痛、腰痛、脱发、失明、头痛、精神不安、肌肉痛、手足颤动、走路不稳等。铊中毒治疗措施由于口服铊盐发生的急性中毒,应在催吐后,立即用1%碘化钾或碘化钠100~200ml洗胃,使成不溶性的碘盐减少自胃肠吸收,随即选用3%硫代硫酸钠溶液或清水洗胃,用盐类泻剂导泻;并可口服活性炭0.5g/kg,以减少毒物吸收,以后内服牛奶、生蛋清等;静脉输液,可促进排泄并维持体液平衡。解毒剂如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丙磺酸钠或二巯基丁二酸钠的应用方法同汞中毒,但效果不明显。双硫腙可与铊形成无毒的络合物,由尿排出,剂量为每日10~20mg/kg,分2次口服,5天为一疗程,并应每天补给10%葡萄糖溶液。100ml双硫腙在实验动物中有致糖尿病甲状腺病变和眼的损害,故临床须慎用。普鲁士蓝具有离子交换剂的作用,铊可置换普鲁士蓝上的钾,随粪便排出治疗量为每日250mg/kg,分4次服用,每次溶于15%甘露醇50ml中,口服同时给盐类泻剂(例如MgSO4)和钾盐重症亦可静脉注射碘化钠或硫代硫酸钠等溶液,同时进行补液,及对症治疗严重中毒可用透析疗法或换血疗法。皮肤沾染时,可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
化学实验室仪器:铁架台的结构组成、使用方法及用途
化学词典告诉你铁架台的结构组成、使用方法及用途,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铁圈可代替漏斗架使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滴定等实验操作。是物理、化学实验中使用最广泛的仪器之一。 铁架台的结构组成实验室使用的铁架台一般分为铁环(俗称铁圈)和铁夹两部分。通常所见铁架台配有一个铁圈和两个铁夹,可以通过旋钮上下调节、移动,达到随时按需固定、调整仪器的目的。在结构调整上一般先固定铁圈,如果需要加热的实验应注意铁圈的高度,便于安放酒精灯、高温喷灯或本生灯。然后实验者须检查整体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后再加上铁夹使之牢固。容易移动的圆底仪器需要用手扶住直至夹持仪器安装完毕。必须注意在增添铁夹时千万不能过紧,否则容易损坏玻璃仪器,还容易在实验时成为安全隐患。不适宜加热的仪器切忌放于铁环上直接加热,最好也不要置于易导热的石棉网上加热,较精密的玻璃仪器需要使用水浴法对其进行加热工序。铁架台的使用方法要支撑滴定管时,铁架台上要夹一个滴定管夹,滴定管就可夹在滴定管夹上固定。要放置烧杯时,铁架台上则要夹一个铁环,铁环上再放置石棉网,烧杯则放在石棉网上。铁架台的用途实验时常常会用到较长的滴定管或是要放置烧杯加热,此时就要借助铁架台将这些装置架在适宜的高度,以利实验的进行。
●
科学家用“化学剪刀”制备悬浮硅原子单层 为硅烯器件研究提供解决方案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科学家用“化学剪刀”制备悬浮硅原子单层,为硅烯器件研究提供解决方案。8月22日获悉,大连理工大学赵纪军教授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杜轶研究员等合作,在硅烯材料的氧化和单原子层剥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利用氧分子做为“化学剪刀”,将硅烯原子层从金属基底上剥离,为硅烯器件研究提供了解决方案。 硅烯材料性能优越硅烯是由硅原子组成的单层原子晶体,除了具有和石墨烯一样超高电子传输速率、极薄以及透明柔软特性之外,其能隙更易于打开和调控。科学家预言硅烯是最合适制作下一代高性能低能耗晶体管的理想电子材料之一,它的应用将掀起新一轮的电子设备革命。硅烯材料面临的挑战硅烯在由实验室走向工业化应用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硅烯原子层从金属基底上剥离,进行后续的器件加工。2014年起,由中国和澳大利亚多个课题组组成的一个联合研究团队,对这一世界难题展开技术攻关。该团队由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杜轶课题组、大连理工大学赵纪军课题组、中科院物理所吴克辉课题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王嘉鸥课题组所组成。中澳联合研究团队提出了利用活性气体分子做为“手术刀”将外延生长的硅烯从金属基底上剪切下来的实验方案,并最终确定利用氧分子做为“化学剪刀”插入了外延的硅烯和金属基底之间,成功将硅烯从金属基底上剥离,首次得到了准自由硅烯单层的原子结构像、电子能带结构以及声子特征谱等一系列极其重要的信息,并通过理论计算还原了氧分子剪裁剥离硅烯的整个过程。这一突破,为未来硅烯器件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和技术基础。据了解,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上,并引起国际科技媒体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