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我国癌症基因治疗的前景介绍
我国癌症基因治疗的前景介绍
2014-10-20 16:13:44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我国癌症基因治疗的前景介绍。
我国在1991年底也进行了B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尝试。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面,国对包括黑色素瘤、白血病、脑瘤、乳腺癌、结肠癌、肾癌和神经母细胞瘤等癌症的基因治疗进行了探索。
所采用的基因治疗方案也较多,如转移的基因有肿瘤坏死因子(TNF)、胸苷激酶(TK)基因、白介素-2(IL-2)基因、多种药物抗性(MDR)基因和干扰素基因等。
治疗的途径有的将经过遗传校正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重输给患者;有的通过转移的基因进入肿瘤细胞,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再收集培养有免疫能力的淋巴细胞进行肿瘤的免疫治疗;有的将药物抗性基因转移入病人干细胞,以提高病人免疫系统对大剂量化学治疗的耐受力,从而提高化疗效果;还有的采用向肿瘤细胞直接注射治疗基因的DNA的方式。
有关资料对国外已批准的恶性肿瘤治疗103个方案进行了初步评估。具有初步疗效的仅有9个。尽管疗效十分有限,但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总之,基因治疗经近十年的研究已显现出很强的生命力,随着基因原位输送即定点到基因组中某一位置的技术(定点整合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将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另一种新手段。与现有三大疗法(手术、放疗、化疗)共同组成综合治疗,对提高放疗、化疗的敏感性,减少肿瘤复发与转移起重要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基因,
癌症
相关阅读:
●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科研人员提出纳米催化医学肿瘤治疗新策略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科研人员提出纳米催化医学肿瘤治疗新策略。随着纳米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认识到肿瘤细胞的生态微环境与正常细胞有较大的差异,肿瘤微环境逐渐成为肿瘤选择性治疗的一个研究热点。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研究员、陈雨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提出了“纳米催化医学”的新型肿瘤治疗策略,利用多元化、高选择性和高特异性的催化反应实现安全、无毒药物在肿瘤区域微环境刺激下原位转化为有毒物质,从而达到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而不对正常组织产生毒副作用的目的。 癌症作为人类的健康杀手,其发生和死亡率一直都很高,攻克癌症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目前癌症的治疗策略中,化疗是一种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常规的癌症化疗所使用的高毒性的化疗药物其药效作用于全身,造成强烈的毒副作用的同时,对病灶的药效则随之大幅降低。事实上毒副作用与多周期的化疗给癌症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甚至成为癌症化疗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因而,开发对肿瘤高毒性,高选择性,对正常组织器官安全无毒性的治疗策略尤为重要。在这项工作中,该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种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输运系统载体,依次负载超小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和葡萄糖氧化酶,构建一种可连锁催化作用的新型纳米催化剂。该纳米催化剂中的葡萄糖氧化酶是一种高活性有机酶,且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是一种高效、高稳定性的Fenton反应催化剂。施剑林告诉记者,该催化剂利用肿瘤细胞内旺盛的葡萄糖原料和微酸性代谢环境,连锁地进行高效的生物酶催化反应和化学Fenton催化反应。在第一步生物酶催化反应中,葡萄糖氧化酶选择性地催化肿瘤内的d-葡萄糖生成过氧化氢与葡萄糖内脂。过氧化氢作为下一步化学Fenton催化反应的反应物,在酸性条件下被四氧化三铁催化生成高毒性的活性氧物种-羟基自由基。高毒性的羟基自由基可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实现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对正常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纳米催化剂对健康的小鼠在1个月的时间内没有不良影响,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在荷瘤鼠的体内治疗毒性研究中发现,其对于4T1乳腺癌肿瘤和U87脑胶质瘤肿瘤的抑制效率分别达64.67%和57.24%,表明该纳米催化剂具有较好的肿瘤杀伤和抑制能力。该项工作实现了安全无毒性的纳米医学催化剂在肿瘤微环境刺激下原位生成有毒物质进而杀伤肿瘤,为未来的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纳米催化医学策略。据悉,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项(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资助和支持。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刘生忠研究员带领硅基太阳能电池研究团队与陕西师范大学赵奎副教授合作,在二维(2D)钙钛矿电池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上。 与3D钙钛矿电池相比,2D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拥有可调的光电性能和优异的环境稳定性两大优点。由于2D钙钛矿存在吸收系数低、电荷传输能力差和激子结合能大等问题,导致其光伏性能差,电池效率低下。研究人员在二维(BA)2(MA)3Pb4I13钙钛矿中掺杂Cs元素,使得电池效率提高13.7%,是目前报道的二维器件中最高效率。研究中发现,Cs元素的加入有利于控制晶体取向,增加2D平面的晶粒尺寸,增强载流子迁移率和电荷传输动力学。同时,2D钙钛矿电池的稳定性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在30%湿度情况下,经过1400小时后,器件的效率仍然保持89%。这将有助于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应用。
●
皂化反应的方程式及反应产物是什么
化学词典告诉你皂化反应方程式及反应产物,皂化反应是油脂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混合,得到高级脂肪酸的钠/钾盐和甘油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制造肥皂流程中的一步,因此而得名。它的化学反应机制于1823年被法国科学家EugèneChevreul发现。 皂化反应方程式脂肪和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它们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方程式为:C17H33-:8-十七碳烯基。R-COOH为油酸。C15H31-:正十五烷基。R-COOH为软脂酸。C17H35-:正十七烷基。R-COOH为硬脂酸。油酸是单不饱和脂肪酸,由油水解得;软、硬脂酸都是饱和脂肪酸,由脂肪水解得。如果使用KOH水解,得到的肥皂是软的。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可以分离出脂肪酸钠,这一过程叫盐析。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经填充剂处理可得块状肥皂。现象:在皂化锅中,充分搅拌并加热,油脂层逐渐减少,最后液体不出现分层,即说明皂化反应完成。加入NaCl细颗粒,在液体上方出现固体,即析出的高级脂肪酸钠。可用纱布过滤,干燥,添加一些添加剂,成型,即得到肥皂。皂化反应和酯化反应不是互为可逆反应。皂化反应的反应产物脂肪和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三酸甘油酯,它的碱水解方程式为:R基可能不同,但生成的R-COONa都可以做肥皂。常见的R-有:C17H33-:8-十七碳烯基。R-COOH为油酸。C15H31-:正十五烷基。R-COOH为软脂酸。C17H35-:正十七烷基。R-COOH为硬脂酸。如果使用氢氧化钾水解,得到的肥皂是软的。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可以减小脂肪酸盐的溶解度从而分离出脂肪酸盐,这一过程叫盐析。高级脂肪酸盐是肥皂的主要成分,经填充剂处理可得块状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