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放线菌属简介及其临床致病性
放线菌属简介及其临床致病性
2014-10-21 16:48:25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本文是介绍放线菌属(Actinomyces Harz 1877,485)的文章。放线菌属为放线菌目放线菌科,主要包括牛型放线菌、龋齿放线菌、衣氏放线菌、内斯兰德氏放线菌和粘性放线菌五个种。
放线菌为革兰氏阳性细菌,不抗酸,不形成孢子且不运动,带有真正分枝丝状体,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多数厌氧,有一个种有氧生长良好。普通为类白喉杆菌状或分枝杆状体。与细菌同属于原核微生物。
放线菌的分布:
放线菌常分布于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放线菌致病性:
放线菌正常寄居在人体或动物体内,是人体或动物的正常菌落。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内源性感染时,容易引起放线菌病。常见的临床病症包括:面颈部放线菌病、脑膜炎和脑脓肿、肺部感染、原发性皮肤放线菌病和牙周炎等。
关键词:放线菌属;分布;致病性;临床病症
参考文献:
R.E.布坎南,N.E.吉本斯等. 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科学出版社,1984: 922-933.
周长林. 微生物学. 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06008.
以上是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关于放线菌属是什么,分布如何,致病性情况的全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微生物
相关阅读:
●
生物塑料能否成为塑料瓶灾难的救赎?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全球有2000万吨塑料制成塑料瓶,废弃的塑料瓶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科学家正在寻找一个更新更环保且不需要使用石油的塑料研制方法。西班牙马德里生物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试图弄清细菌在塑料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借助细菌将有机废物制成聚合物,整个过程不需要石油。
研究人员MariaAuxiliadoraPrietoJimenezientist对整个过程做了解释:“这些细菌使生物塑料呈粒状聚合在(细菌)体内,之后我们通过不同的化学方法进行提取。”在实验室中制造塑料是一回事,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大规模生产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目前,科学家们还在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大规模生产。该研究是欧洲研究项目SPLASH的一部分。
荷兰食品和生物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也在对海藻进行研究。这是因为它能够产生大量糖分和碳水化合物,而这两者能够转化为生物塑料。LolkeSijtsma博士表示:“我们对海藻进行研究的原因是,它们十分‘多产’。它们能够有效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矿物质。”
荷兰公司Avantium研发的技术能够将海藻糖转化为聚合物分子。而该公司表示,整个生产过程和成品比传统的塑料生产要环保。Avantium公司负责人EddeJong表示:“这种材料生产过程比传统塑料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少70%,过程中使用较少的不可再生能源,产品性能更好。”这些新兴生物塑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Avantium公司相信它在将来每年能够代替500万到1000万吨传统塑料,将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下一步就是生产可生物降解的生物塑料。
●
兰州自来水苯超标自流沟:油污覆盖、恶臭刺鼻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兰州市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目前已确定污染来自于水厂的4号自流沟。12日17时,中新社记者前往这条自流沟,该地已被警方拉起警戒线,并注明“警戒线内,禁止吸烟”,值守者称此处“油蒸汽过量”。
被污染的自流沟处被当地人称为“贾家堡”。自流沟所在的地上,杂草丛生,黄色枯萎的芦苇横七竖八地散落其间,几颗槐树长得茂密。自流沟作为兰州水源源头的必经之地,它现今的处境却是“危机重重”,被石油化工厂和高空架设的管道“包围”着。自流沟的一侧与石油化工厂仅相隔不到10米。在其周围,生活垃圾也是“肆意”围绕。
经过协调,中新社记者被允许采访离马路最近的一处被挖开的自流沟监测点。记者看到,里面的水已呈黑色状态,油污漂浮在上面,一股混杂着柴油味、汽油味、臭鸡蛋的恶臭扑面而来。“昨天是我的朋友来挖开的,之后就吐了”,当地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
化工厂门口执勤的三位安保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在这里工作几十年了,自流沟所在的这块空地就这样荒废了多年,也不清楚地底下是什么;化工厂的味道让我们的嗅觉都快失灵了,这几天化工厂和自流沟的臭味相杂,随着风,一阵一阵的。”记者采访期间,不间断有拿着纸笔、测量工具的人员进入自流沟区域检测,但他们拒绝接受采访。当天,各路媒体先后赶往被污染的自流沟区域,不少参与采访过兰州3月自来水出现异味的媒体记者称,“这里的味道与3月份的那次,有些类似”。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王金生12日分析认为,兰州石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次事故,此次事件是当时残留的污染物渗透入老化的水厂4号自流沟水泥伸缩缝并进入水中所致。
●
微生物所白色念珠菌形态发生和致病性研究取得突破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广华课题组在白色念珠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形态,称之为“Gray”形态(thegrayphenotype)。“Gray”形态与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的“White”和“Opaque”形态可以相互转换,并形成一种“white-gray-opaque”三稳态的转换系统。很大一部分被测试的菌株都能进行这种三稳态形态转换,说明该转换系统普遍存在于临床菌株中。“Gray”形态与“White”和“Opaque”形态的白色念珠菌在细胞形态、交配能力和致病性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Gray”细胞为杆状、形态较小,“White”细胞为椭球形、中等大小,而“Opaque”细胞较大、也呈杆状。“Gray”细胞交配能力介于“White”和“Opaque”细胞之间。胞外分泌性的天冬氨酰蛋白酶(Saps)是白色念珠菌中主要的毒性因子,尤其在皮肤和黏膜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在蛋白质或皮肤组织的诱导下,“Gray”细胞分泌胞外天冬氨酰蛋白酶的能力最强。因此,在皮肤和黏膜感染中,“Gray”细胞致病力最强。在系统感染中,“White”细胞致病力最强,“Gray”和“Opaque”细胞较弱,这可能是由于“White”细胞具有较强的菌丝生长能力。转录组分析表明,三种不同形态细胞各种表达谱明显不同,并各自表达一系列独特的形态特异性相关基因。在三种形态相互转换的调控中,转录因子Efg1和Wor1起关键的作用。EFG1是维持“White”细胞稳定必需的基因,而WOR1是维持“Opaque”细胞稳定必需的基因。同时敲除EFG1和WOR1则可以将细胞锁定在“Gray”细胞状态。因此,Efg1和Wor1协同调控“white-gray-opaque”三稳态转换系统的运转。该研究揭示了一种全新的白色念珠菌致病形态,丰富了对该菌形态多样性和致病特性的认识,提出了“三稳态”系统概念,将为进一步揭示致病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理,寻找新型抗真菌药物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应对环境变化和生存的能力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是人体内常见的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艾滋病的流行、癌症化疗和器官移植等新的医疗技术的应用,导致有免疫系统缺陷的人大量增加。因此也导致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感染成为我国及全世界日益严重的问题。白色念珠菌的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就是形态的可塑性和多样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白色念珠菌应对宿主体内环境变化的能力和致病能力与其形态多样性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