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历史及介绍
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历史及介绍
2014-10-22 17:09:30
第三方平台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葛兰素史克公司( GlaxoSmithKline) ,简称GSK,由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强强联合。两家公司的历史均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各自在一个多世纪的不断创新和数次合并中,在医药领域都确立了世界级的领先地位。两个制药巨人的成功合并,为葛兰素史克成为行业中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奠定了基础,在全球药品市场中占据7%的份额。
葛兰素史克公司在抗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胃肠道代谢四大医疗领域代表当今世界的最高水平,在疫苗领域居行业榜首。
此外,公司在世界消费保健市场也居先进行列,产品包括非处方药、口腔护理品和营养保健饮料。
葛兰素史克公司消费保健品部位于伦敦西南30英里的萨里市韦布里奇镇圣乔治大街,环境优雅,树木葱郁,花草茂盛。办公大楼不高,但设计精巧。办公区域通透、明亮、宽敞、舒适,体现了一种“官兵一致”的信念;实验室严谨、合理、洁净、顺手,体现了对质量孜孜以求的科学态度。cas号查询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医药中间体
相关阅读:
●
3D打印智能假牙可缓释药物
●
我国超强碳纳米管纤维领研究获重大突破
●
危险化学品企业将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3D打印智能假牙可缓释药物。在美国布法罗大学牙科医学学院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未来我们使用的假牙变得更智能。近日,来自布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开发了一种特殊的假牙,这种假牙包含了微型胶囊,能够完成抗真菌药物的释放控制过程。这种全新的解决方法未来可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包括假肢和临床设备。 与目前常见的义齿消毒处理不同,这种方法可以在佩戴假牙的时候同步进行。口腔生物学助理教授PraveenArany表示,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改进常规的假牙材质。智能假牙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3D打印。之前这些都是在试验中完成,不仅非常费时费力,而且成本高昂。而该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开实验室的高昂成本,通过一种更具体、更有效的方式在诊所中进行治疗。该项目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方法对于那些无法简单清洁自己口腔用具的老年人和残疾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当然,这个项目不仅仅只关注老年人。Arany表示,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来制造口腔防护器和固定器,假关节、瓣膜和支架等,这些应用都可以用来释放药物或生物制剂进行治疗,可以缓解疼痛、防止器官排斥反应以及减少疤痕等。“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可以解决机械强度的问题,现在可以制造出与常规人造假肢媲美的临床假肢。”Arany表示,“目前团队正在进行的工作涉及各种重要的新功能,比如智能特性,包括提供感觉和反应等操作。”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我国超强碳纳米管纤维领研究获重大突破。近日,清华大学化工系魏飞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李喜德教授团队合作,在超强碳纳米管纤维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接近单根碳纳米管理论强度的超长碳纳米管管束,其拉伸强度超越了目前发现的所有其它纤维材料。 碳纳米管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几种材料之一,拉伸强度高达100GPa以上,超过T1000碳纤维强度10倍以上。然而,当单根力学性能优异的碳纳米管制备成宏观材料时,其性能往往远低于理论值。相比之下,超长碳纳米管具有厘米甚至分米长度并且具有完美结构,具有一致取向和接近理论极限的力学性能,在制备超强纤维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研究团队通过采用原位气流聚焦方法,可控地制备了具有确定组成、结构完美且平行排列的厘米级连续超长碳纳米管管束,巧妙避免了限制因素。通过制备含有不同数量单元的超长碳纳米管管束,定量分析其组成和结构对超长碳纳米管管束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确定的物理/数学模型。研究发现,管束中碳纳米管的初始应力分布不均匀,从而使得管束中的碳纳米管无法同步均匀受力,进而导致了整体强度的下降,亦即“丹尼尔效应”。据此,本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同步张弛”的策略,通过纳米操纵来释放管束中碳纳米管的初始应力,使其处于一个较窄的分布范围,从而将碳纳米管管束拉伸强度提高到80GPa以上,接近单根碳纳米管的拉伸强度。这项工作揭示了超长碳纳米管用于制造超强纤维的光明前景,同时为发展新型超强纤维指明了方向和方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危险化学品企业将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应急管理部15日公布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指南(试行)》,要求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在2018年9月底前组织完成本辖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工作。 据悉,危险化学品企业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评估诊断采用百分制,根据评估诊断结果按照风险从高到低依次将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分为红色(60分以下)、橙色(60至75分以下)、黄色(75至90分以下)、蓝色(90分及以上)四个等级,对存在在役化工装置未经正规设计且未进行安全设计诊断等四种情形的企业可直接判定为红色;涉及环氧化合物、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硝基化合物等自身具有爆炸性的化学品生产装置的企业必须由省级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开展评估诊断;要按照分级结果,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分布“一张图一张表”,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实施动态管理,原则上每三年开展一次。应急管理部要求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根据分级情况,对诊断为红、橙、黄、蓝不同等级的危险化学品企业,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要突出强化对红色及橙色等级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监管,加大日常执法检查频次,依据《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依法严格处罚发现的事故隐患,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考核;要督促各类危险化学品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持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有效降低安全风险,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