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如何对EGFR基因突变进行检测?
如何对EGFR基因突变进行检测?
2014-10-22 17:13:57
第三方平台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EGFR基因突变与肺癌病人对此药的敏感性有关,因此如何选择治疗对象合理用药是当前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患者EGFR 突变点的检测将有助于辅助临床筛选出合适癌症患者进行个性化的特罗凯和易瑞沙等药物的靶向治疗,从而为肿瘤患者的个体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显著提高靶向药物的疗效。
目前由于PCR 技术的应用,基因突变检测主要以分析DNA 变异的直接检测为主。在研究工作中采用的技术有实时荧光PCR 熔解曲线法、扩增阻滞突变系统及等位特异PCR、单链构象异构多态分析技术、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测序、引物延伸质谱法等。
目前国内尚未建立人类EGFR 基因突变体质控品,对各种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盒进行有效的评价。有关研究建立了包含29 种人类EGFR 基因突变体质控品,为EGFR 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评价和临床实验室质量评价提供了质控物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cas号查询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基因
相关阅读:
●
《美国化学会志》:大规模精确制备碳基纳米材料获突破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大规模精确制备碳基纳米材料获突破。近年来中国在绿色能源化工应用催化技术方面的取得了很多研究进展。其中包括重油催化裂化与加氢、汽油加氢脱硫、高辛烷值的烷基化汽油等石油炼制与加工技术,甲醇制烯烃、芳烃等煤化工技术,合成气制乙二醇、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制油、甲烷直接转化等碳一化工技术,己内酰胺与烯烃等选择催化氧化、烯烃催化裂解等绿色化工技术,以及生物质燃料制取、生物质转化、二氧化碳化工利用及其光催化转化、绿色制氢与高效储氢等可再生资源与清洁能源新技术等许多方面。 碳基纳米材料研究近日,中科学院理化所超分子光化学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利用光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合成手段,在精确构建新型碳基纳米材料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在材料合成领域,大规模精确制备碳基纳米材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可为发挥有机化学在合成复杂含碳分子方面的优势提供了创新机遇。该研究原创性地利用蒽光二聚体的刚性弯折结构作为中心合成单元,借助过渡金属促进的偶联反应等方法,高效合成具有数字8形状的高度扭曲芳香族双环分子1;进而利用蒽二聚反应的可逆性在加热条件下实现扩环,完成非平面芳香环系的构建并精确合成碳纳米环分子2。碳基纳米材料研究结果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分子2在室温下可在螺旋型和扶手椅型碳纳米管的结构单元之间快速转换。上述两个共轭纳米分子均为首次合成,并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质和较高的光量子效率,为进一步合成工作以及优化材料性质奠定了良好基础。
●
《科学进展》:厦大教授首创“碳龙化学”应用前景广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厦大教授首创“碳龙化学”应用前景广。众所周知,碳是最重要的化学元素之一,也是有机体的基础元素。然而,在配位化学中,过渡金属的配位原子通常是杂原子。如经典的卟啉-金属络合物,它的骨架内虽然多数是碳原子,但配位原子全为N原子,碳只是配角。碳似乎只是有机化学的主角,以碳作为配位原子的多齿络合物极少。厦门大学夏海平教授课题组朱从青博士首次制备了五齿碳链螯合过渡金属的络合物,单晶结果表明所有配位碳原子均在赤道平面内,换言之,在赤道平面内有5个碳与一个金属配位,是平面内具有最高碳配位数的金属络合物。 “碳龙化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工作充分发挥了厦门大学多学科协同研究优势。该校吕鑫教授、朱军副教授等通过理论分析发现,由12个碳原子组成的碳链(C1—C12)对过渡金属中心有强烈的螯合作用,且因其中11个碳原子与金属原子间的d-p共轭而具有Craig-Möbius芳香性。这也是目前所报道的具有最大共轭结构的平面型Möbius芳香性体系。该络合物因之呈现优异的空气、水、光、热稳定性。该络合物具紫外-可见-近红外宽吸收特征和突出的光热转换效率,在肿瘤光热治疗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校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刘刚教授发现这络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光热治疗性能。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金属络合物后,经808nm近红外激光照射小鼠的肿瘤组织,肿瘤局部急剧发热,2天后肿瘤细胞明显凋亡,2周该肿瘤组织完全消失。搭建“碳龙化学”2013年,厦门大学夏海平、朱军、朱从青等首次报道了一类全新的芳香体系——金属杂戊搭炔。在此基础上,经过三年努力,逐步建立了独特的“碳龙化学”。这是一类全新分子骨架基元,是由一条7-12个碳原子组成的纯碳链与过渡金属的螯合物。也是一系列全新的芳香性分子骨架基元,在生物医药、太阳能利用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科学家化学合成新一代抗生素 以提高其药效并应用于临床研究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科学家化学合成新一代抗生素,以提高其药效并应用于临床研究。近日,香港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李学臣团队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研究者合作,在《自然—通讯》共同发表了有关新型抗生素Teixobactin的研究结果。Teixobactin是近30年来被发现的第一种新型抗生素,它的化学合成也为新一代抗生素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化学基础。 研发新型抗生素过去7年来,李学臣团队一直致力研发新型抗生素。2013年间,他们首次利用化学方法全合成了达托霉素,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新一代达托霉素类抗菌药物的研发工作。最近,李学臣团队再次用化学合成的方法,成功合成了热门抗菌化合物Teixobactin。新型抗生素的发现过程新型抗生素Teixobactin于2015年被美国科学家所发现,实现了抗菌药物领域上的巨大突破,可以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结核分枝杆菌等多种致命病原体。最关键的是,Teixobactin不会诱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通过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个化学实验室合作,李学臣的研究小组成为全球最先成功开发Teixobactin合成路线的实验室之一。基于他们研发的合成方法,研究团队已经合成了10款具有应用前景的Teixobactin类似物(已申请美国临时专利),他们所研究的合成途径可以快速并有效地合成多种Teixobactin的衍生物。未来两年间,他们将致力合成100种不同的Teixobactin衍生物,以提高其药效并应用于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