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德国转基因玉米引虫杀虫
德国转基因玉米引虫杀虫
2014-10-23 15:38:31
第三方平台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基因,
农业技术
相关阅读:
●
黄体酮的作用和副作用
●
黄体酮是什么?黄体酮的药理作用
●
科学家发现免疫细胞活化调控新机制

黄体酮的作用是什么?黄体酮的副作用是什么?根据化学词典的介绍,黄体酮是由卵巢黄体分泌的一种天然孕激素,在体内对雌激素激发过的子宫内膜有显著形态学影响,为维持妊娠所必需。黄体酮临床用于先兆性流产、习惯性流产等闭经或闭经原因的反应性诊断等。
黄体酮的作用
药物对胎儿有没有影响,取决于几个方面,一个,药物的性质、药物的剂量、注射的孕周,跟这几个方面都有关系,您打黄体酮针剂也在不断的减量,注射到12周左右。黄体酮是保胎的药。
保胎用的黄体酮都是天然的,不是人工合成的。天然黄体酮是从大豆里提出来的。如果是人工合成的黄体酮是从石油里面提取的,我们认为天然的黄体酮是可以用来保胎的。
一般有先兆流产的征兆,一直到流产征兆的消失,可以持续应用。具体对胎儿的影响,胎儿是不是会有问题,还要根据胎儿本身的发育情况来定。不能说我可以用这个药,胎儿就是正常的还要和很多的背景有关系。
黄体酮的副作用
国际上已不推荐用孕激素治疗先兆流产,尤其是妊娠早期更不宜使用。据报道,在孕早期使用大量的黄体酮,胎儿脊柱、肛门、四肢等部位发生畸形的危险可增加8倍。
如果使用人工合成的孕酮(如炔诺酮具有雄性化作用),约有18%的女性胎儿男性化。出现这种结局是很不幸的。
黄体酮保胎的使用面是很有限的。黄体酮是一种孕激素,对黄体分泌不足、孕酮缺乏引起的先兆流产是有用的。
但首先必须弄清楚是否缺乏黄体酮。是否缺乏,可通过化验证实,也可通过测量基础体温的办法来了解。的确属于黄体功能不足者,为了受孕可从基础体温上升的3-4天注射黄体酮,并不间断使用9-10周,直到母体可自然分泌孕酮为止。
在孕酮缺乏的正常情况下使用黄体酮不会带来危险。但愿您能正确的认识黄体酮、正确认识流产的不同因素、正确认识保胎,避免好心办了坏事。(编辑:Y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

黄体酮是什么?黄体酮的药理作用是什么?根据化学词典的介绍,黄体酮是由卵巢黄体分泌的一种天然孕激素,在体内对雌激素激发过的子宫内膜有显著形态学影响,为维持妊娠所必需。黄体酮临床用于先兆性流产、习惯性流产等闭经或闭经原因的反应性诊断等。
黄体酮是什么?
黄体酮又名孕酮,为孕激素。用来人工调整月经周期具有一定作用,但黄体酮不是万能的。黄体酮属于处方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黄体酮具有副作用,要慎用黄体酮。黄体酮有口服和注射两种剂型。孕酮对维持妊娠是必需的,因而称“孕”激素。无论其维持妊娠机制为何,总必须与其靶组织即子宫内膜细胞的受体相结合,才能发生效应。而孕酮受体的合成,则主要是由雌激素促进的。
黄体酮的药理作用
1、在月经周期后期使子宫粘膜内腺体生长,子宫充血,内膜增厚,为受精卵植入作好准备。受精卵植入后则使之产生胎盘,并减少妊娠子宫的兴奋性,抑制其活动,使胎儿安全生长。
2、在与雌激素共同作用下,促使乳房充分发育,为产乳作准备。
3、使子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使精子不易穿透;大剂量时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产生抑制排卵作用。
4、增高: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21β-羟化酶缺乏,17β-羟化酶缺乏和11β-羟化酶缺乏等),卵巢肿瘤,葡萄胎。
5、促进催乳素的释放:如口服5~10g甲地孕酮可造成泌乳,大剂量的雌激素能够阻止泌乳。
6、与雌激素一同调节内分泌:正常的女性朋友每天会分泌出0.5~1mg雌激素,排卵前每天分泌2~3mg黄体酮,排卵后每天分泌20~30mg黄体酮。妊娠期间女性每天分泌0.1~0.2g雌激素,妊娠前6个月每天分泌0.2~0.4g黄体酮,妊娠后4个月每天分泌0.4~0.8g黄体酮。(编辑:Y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

元素百科编辑告诉您:科学家发现免疫细胞活化调控新机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团队发现,E3泛素连接酶分子Nrdp1在T细胞抗感染、抗肿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调控作用,为研究如何增强机体抗感染、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功能同时抑制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机制与干预方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学》杂志。
免疫细胞活化调控的新机制
杀伤性T细胞在抗胞内菌及病毒感染、抗肿瘤以及导致、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如果其功能不能有效活化,机体将不能有效抵御感染和肿瘤;但其功能如果活化过度,将损伤机体自身组织,导致和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
因此,杀伤性T细胞功能的及时活化与适时终止对于机体健康与稳定极为重要,寻找能够控制杀伤性T细胞功能的分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临床应用价值。
免疫细胞活化调控新机制的研究
在“973”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下,曹雪涛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杨明金及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涛涌等,在前期发现自主发现Nrdp1并证明参与调控天然免疫反应的基础上,通过淋巴细胞亚群基因表达谱分析,进一步发现Nrdp1在T细胞中优势表达。
然后通过Nrdp1基因缺陷小鼠及细菌感染与肿瘤小鼠模型等,发现Nrdp1能够在T细胞活化早期与活化信号分子Zap70结合并介导Zap70发生新型多聚泛素化修饰,降低Zap70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对于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发挥负向调控作用,进而抑制T细胞功能。
科学家发现免疫细胞活化调控新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泛素化修饰与磷酸化修饰这两种重要蛋白质修饰形式之间的交叉调控,丰富了T细胞信号通路负向调节机制,并为研究特异性免疫应答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同时,也为通过调控T细胞功能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出新的潜在靶点。(编辑:Y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