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硫酸钠的简介及其主要用途相关介绍
硫酸钠的简介及其主要用途相关介绍
2014-10-23 16:52:49
第三方平台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介绍硫酸钠的基本信息,及其主要用途。
硫酸钠的基本信息
硫酸钠,无机化合物,十水合硫酸钠又名芒硝或元明粉,白色、无臭、有苦味的结晶或粉末,有吸湿性。外形为无色、透明、大的结晶或颗粒性小结晶。暴露于空气中易吸湿成为含水硫酸钠。241℃时转变成六方型结晶。高纯度、颗粒细的无水物称为元明粉。极易溶于水。有凉感。味清凉而带咸。在潮湿空气中易水化,转变成粉末状含水硫酸钠覆盖于表面。无水芒硝产于含硫酸钠卤水的盐湖中,与芒硝、钙芒硝、泻利盐、白钠镁矾、石膏、盐镁芒硝、石盐、泡碱等共生;也可由芒硝脱水而成;火山喷气孔周围有少量产出。
硫酸钠的主要用途
1、化学工业用作制造硫化钠硅酸钠水玻璃及其它化工产品。
2、造纸工业用于制造硫酸盐纸浆时的蒸煮剂。
3、玻璃工业用以代替纯碱做助溶剂。
4、纺织工业用于调配维尼纶纺丝凝固剂。
5、用于有色金属冶金、皮革等方面。
6、用来制硫化钠、纸浆、玻璃、水玻璃、瓷釉,也用作缓泻剂和钡盐中毒的解毒剂等。
7、主要用作合成洗涤剂的填充料。
8、使水化产物硫铝酸钙更快地生成,从而加快了水泥的水化硬化速度。
9、用作分析试剂。
10、用于化工、造纸和玻璃、染料、印染和医药工业,在合成纤维、制革、有色冶金、瓷釉等的制造中也有应用,还用于洗涤剂和肥皂中作添加剂。
11、在硫酸盐镀锌中可用作缓冲剂以稳定镀液的ph值。cas号查询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化工中间体
相关阅读:
●
甲醇燃料电池系列项目通过验收
●
“把论文变成药”:屠呦呦团队的新年期望
●
访屠呦呦:挖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公权担任首席专家的某部项目“甲醇燃料电池系列”通过验收。 该项目于2012年12月立项,2014年12月研制的DMFC-25-R-12型、DMFC-50-U型和DMFC-200-U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产品通过正样确认,2016年2月经鉴定检验合格,2017年12月14日通过鉴定审查。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源系统工艺技术、检测技术、低温环境适应性、设计模型优化、可靠性技术等通过技术鉴定。项目全面完成了技术平台建设,形成了25W-500W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研制能力,满足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系列产品的研发和批量生产要求。该项目研制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系列产品是我国首套通过定型鉴定的燃料电池产品,可广泛用作于车载、通讯等便携移动电源。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把论文变成药”,屠呦呦团队的新年期望。“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2018年初,出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略显焦急。在这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在提醒她“还有很多事要做”。屠呦呦和记者谈起了她的新年期望。 期望一:发现青蒿素更多“秘密”“把论文变成药”自1969年正式接触抗疟药,至今近50年的岁月中,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不解之缘。她和研究团队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深入到微观世界,让青蒿素更多的“秘密”显现出来。对于普通人来说,从青蒿到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科学的进步让更多人获益;然而,对于科学家们来说,每一小步前进都显得步履维艰。“青蒿素抗疟的疗效比较客观,但是青蒿素是怎样实现抗疟、在人体中发挥药用作用的机理是什么,以前我们做得不够,现在要深入研究。”屠呦呦告诉记者,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是她和科研团队的攻关重点。“我们明白了青蒿素抗疟机理,就能更充分地发挥药效,更好地应用这种药,这是青蒿素研究的重要环节。”弄清楚青蒿素的“秘密”,很可能不仅仅是发挥它抗疟的作用,屠呦呦告诉记者,她已经看到青蒿素“在扩大适应症方面的希望”。“科学要实事求是。药物的关键是疗效,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屠呦呦说。期望二:建立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广纳海内外人才“几十年前青蒿素刚被发现时,也有其他一些单位在进行研究,但因为没得到足够重视,很多东西发现了却没深入做下去。”屠呦呦回忆,“我们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才有了后来的成就。”正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屠呦呦更加珍惜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这个研究平台,并希望它能“升级”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实验室:“现在党和国家这么重视中医药事业,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中医药研究平台,用最尖端的现代科学技术把青蒿素研究做‘透’,实现真正意义的中西结合。”同时,高水平的研究平台自然可以吸引更多海内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我们已经引进了一些青年才俊,他们为推动青蒿素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人才还是感觉不够,我们还想引进更多海内外人才。”屠呦呦看着团队中共事数十年的姜廷良(出生于1933年)、廖福龙(出生于1942年),眼神复杂,“我们都已经七老八十了。”谈及未来的研究,屠呦呦瞬间恢复了自信和笃定:“我们不是为了得奖而得奖,也不是得了奖就完了,既然已经开始研究,就要拿出更多更实际的成果来。”期望三:用现代科技研发中医药创新传承发展途径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约一半人口仍受疟疾威胁,当年发生2.12亿疟疾病例,死亡40多万人,疟疾仍是世界三大致死疾病之一。但正是由于中国科学家从中医典籍中获得启发、发现青蒿素,把更多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青蒿素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国际承认了中医药疗效。”屠呦呦说,“从青蒿里面找到青蒿素很难,但全国‘523’团队证明了‘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屠呦呦认为,从青蒿到青蒿素的研发过程只是中医药创新的一种途径,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多种途径和可能性。“怎样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屠呦呦说,“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健康中国’需要我们去踏踏实实地‘做’,让更多医学科研成果应用到人,让更多患者远离病痛,这是每一名中医药工作者的追求和担当。”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挖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为中医药发展指明方向。应当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蕴含的精华,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人类健康,促进人类健康。”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年近九旬的屠呦呦说,人民健康是生活美好的重要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现有医疗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已难以满足人民对健康的新需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系,补齐健康服务的短板,让人人享有健康,离不开传统的中医药。“古老的岐黄术,历久弥新。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防治现代疾病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日益凸显,中医需要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共同补充发展。”屠呦呦说。当屠呦呦接受抗疟项目时,西医药学为她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年屠呦呦面临研究困境时,重新温习中医古籍,传统的中医药给了她创新的灵感。她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青蒿与青蒿素只有一字之差,却是破茧成蝶之变。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屠呦呦说,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是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宝库”之一。但中医药宝库不是拿来就能用的,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要发扬传承创新精神,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既要善于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创新手段,二者相结合才能产出原创性成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屠呦呦说。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她深感中西医各有所长,二者必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中医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造福人类。目前,屠呦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别资助,设立专项“青蒿素类化合物抗疟机制研究”。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中,设立专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创新药物研究”,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15家单位共同协作,资助金额上亿元。同时,为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中国中医科学院设立“屠呦呦奖励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100万元资金和屠呦呦研究员个人100万元资金目前已经到位。作为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屠呦呦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她说,中医药工作者一定能够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