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CMO原料药行业环境污染严重难以治理
CMO原料药行业环境污染严重难以治理
2014-10-27 16:59:16
第三方平台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CMO原料药行业环境污染严重难以治理:CMO原料药根据品种的不同,上游的原料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发酵型和合成型两类。发酵型的CMO原料药上游产品为粮食; 合成型的CMO原料药上游为原油,所需化工产品主要来源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属于高污染行业。
CMO原料药所需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会带来大量污染。据中国环境保护部年报统计,2010年,根据中国环境保护部统计的39个工业行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4.6%,仅次于造纸与纸制品业18. 6%; 另外,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排放,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也名列前茅。
CMO原料药行业所生产的品种种类多、结构差异较大,排放污染物成分复杂。合成型CMO原料药使用的原料种类较多、数量大,多是有机溶剂,反应过程复杂,需要多种催化剂,排放的污染物众多、排放物成分复杂,污染危害严重。
以所排放废水为例,CMO原料药行业废水通常具有成分复杂,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含盐量高和NH3-N浓度高、色度深且具有一定生物抑制性等特征,相对于其他有机废水来说,处理难度更大。
发酵型CMO原料药发酵生产也会造成大量污染,如抗生素等CMO原料药在发酵提取过程中容易产生废水,如果不及时清除设备菌丝,则容易产生废气,导致药厂周围环境品质极其恶劣。一些产品对深层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在未来几十年内都将无法妥善处理,潜在危机十分严重。cas号查询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定制合成
相关阅读:
●
《先进材料》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获新进展
●
《纳米通讯》硅变形诱导制造纳米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
《纳米能源》锂离子微型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获新进展。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薄膜硅太阳电池研究团队刘生忠研究员,和陕西师范大学杨栋研究员、冯江山博士等在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Materials)上。 柔性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质量轻、便携带、易于运输、安装简单等优点备受关注。高性能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部分是低温界面层和高质量钙钛矿吸光层。该团队前期通过开发低温界面层,在柔性钙钛矿电池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研究团队运用二甲硫醚作为添加剂,通过控制钙钛矿吸光层的结晶过程,得到晶粒尺寸较大、结晶性较好、以及缺陷态密度较低的钙钛矿薄膜,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高到18.40%,同时将大面积(1.2cm2)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升到13.35%。另外,利用添加剂制备的钙钛矿吸光层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加,在35%的湿度下放置60天,电池的效率仍能保持86%的原有效率,而无添加剂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相同条件下仅可保持原有效率的50%。 本项研究成果是目前柔性钙钛矿电池的最高效率,为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硅变形诱导制造纳米结构研究取得进展。近日,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张振宇及其博士生王博、崔俊峰等在硅的变形诱导制造新型纳米结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纳米通讯》。 目前的变形诱导方法主要是金刚石砧板、压缩、划擦、弯曲、纳米压痕和纳米划擦。但目前的变形诱导制造纳米结构的方法与实际的加工速度相差3~10个量级。 针对这个难题,大连理工大学自行设计制造了刃口半径为2.5微米、投影角为140.7°的单颗磨粒金刚石刀具,研制了单颗磨粒纳米深度超精密磨削装备,实现了磨削速度为40.2米/秒的单颗磨粒纳米深度超精密磨削试验新方法,在切削深度为33纳米的时候加工出含有非晶、新的四方相、滑移带、孪晶超晶格和单晶的新型纳米结构。 新型纳米结构的不同显微结构具有不同的力学、电学和光学性能,在晶体管、IC、二极管、太阳能电池、能量存储系统、MEMS和NEMS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并为新型高性能器件与装备的设计制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锂离子微型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近日,大连化物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吴忠帅研究员团队与包信和院士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具有多方向传质、优异柔性和高温稳定性的平面集成化全固态锂离子微型电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能源》(NanoEnergy)上。 随着柔性可穿戴化、微型化、集成化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开发高性能、轻量化、穿戴式及结构功能一体化柔性电源及其技术。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社会上应用最广泛、最为流行的一种电源,但存在着体积大、形状固定、柔性差、电解液泄漏和可燃等安全问题,因此难以满足柔性化、小型化电子器件的需求。 研究团队率先开发出一种全固态平面集成化的锂离子微型电池。该锂离子微型电池以纳米钛酸锂纳米球为负极,磷酸铁锂微米球为正极,高导电石墨烯为非金属集流体,离子凝胶为电解液,具有平面十指交叉构型且无需使用传统隔膜和金属集流体。 研发的锂离子微型电池具有多方向传质的优势,表现出高体积能量密度125.5mWh/cm3,优异的倍率性能;超长的循环稳定性,3300次循环后容量基本没有衰减;以及良好的机械柔性,在反复弯曲或扭曲下其电极结构无损坏以及电化学性能无明显变化。同时,该微型储能器件能在100°C的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且具有长循环稳定性(1000次循环)。此外,该锂离子电池无需金属连接体便能实现模块化自集成,实现输出电压和容量的有效调控。 该锂离子微型电池在柔性化、微型化电子器件的应用中具有很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