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我国CMO原料药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
我国CMO原料药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
2014-10-27 16:59:57
第三方平台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我国CMO原料药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
CMO原料药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
中国众多的CMO原料药企业出口都在CMO原料药低端行业链竞争,低水准同质化现象严重,其结果是低价竞争愈演愈烈。
一些CMO原料药企业为了赢取利润,盲目上马或扩产,从而造成CMO原料药行业的重复建设,严重供过于求,跌入恶性竞争的困境。
目前,很多大宗CMO原料药及中间体都存在着国内产能超全球需求的现象。CMO原料药行业已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以维生素C 为例,2011 年全年产量在15 万吨左右,产能利用率不到60%。在下游制剂市场以及国际市场未见爆发的情况下,大宗CMO原料药产能和产量的突增,最终导致的就是企业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事实上,这就是近年来大宗CMO原料药一直沿袭的恶性竞争发展轨迹。
国际市场上遭遇贸易壁垒
面对巨大的国际CMO原料药市场,很多企业为了出口而不断扩大产能,致使这一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以低成本、低附加值为优势进入国际市场。在国内CMO原料药产能过剩、相互恶性竞争、利润受到极大挤压的形势下,各企业在出口时采取以价取胜的策略,造成进口国对中国的反倾销也愈演愈烈,导致中国CMO原料药产品经济效益每况愈下。
据统计,中国CMO原料药遭受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的一半左右在印度,两成在欧盟,一成在美国,此外墨西哥、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也占有一定比例。虽然经过多年来的反倾销“刁难”,中国企业已日渐成熟,一些贸易争端被暂时化解,但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的CMO原料药行业产能过剩、恶性低价竞争、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仍旧不容忽视。cas号查询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定制合成
相关阅读:
●
全球聚碳酸酯需求快速增长 国内产能进入集中爆发期
●
2018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将出现拐点
●
广西大学研发出三维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技术 打造世界级制备基地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全球聚碳酸酯需求快速增长,国内产能进入集中爆发期。聚碳酸酯(PC)树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突出的抗冲击能力,耐蠕变和尺寸稳定性好,耐热、吸水率低、无毒、介电性能优良,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产品,也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办公设备、包装、运动器材、医疗保健等领域,随着改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正迅速拓展到航空航天、计算机、光盘等高科技领域。 全球聚碳酸酯行业生产现状1、全球聚碳酸酯的产能分布情况全世界现有的主要聚碳酸酯装置约30套,为满足全球聚碳酸酯市场的需求,每年都有一套以上的世界规模级装置投产,未来几年主要供应商均有扩能计划。世界聚碳酸酯生产能力发展迅速,已由51万吨/年增长至469.5万吨/年(光气法为363万吨/年,非光气法为106.5万吨/年)。位居全球前四位的聚碳酸酯生产商分别为沙伯公司131.5万吨/年、拜耳公司130万吨/年、日本帝人公司48万吨/年、陶氏化学公司47.9万吨/年,产能分别占世界总能力的28.0%、27.7%、10.2%及10.2%。自2010年开始,聚碳酸酯产能大量地向东北亚和中国转移,亚洲已经成为世界聚碳酸酯市场的主导和重要的生产基地。预计今后几年,全球聚碳酸酯的产能依然处于上升通道。但目前,全球聚碳酸酯产能近500万吨/年,已处于产能过剩状态。2、全球聚碳酸酯的需求情况全球聚碳酸酯的需求量达410万吨,其中欧洲地区占总需求量18.4%、美国占21.2%、亚洲占53.4%。未来几年内,世界聚碳酸酯的需求量将维持在7%~10%的增速,预计2016年将达到515万吨,亚太区所占世界市场份额将增至65%。国内聚碳酸酯生产状况1、国内聚碳酸酯产能现状我国是最早开始聚碳酸酯研制和工业化生产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装置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等原因导致产品无法与国外相竞争;2005年后,外资企业(拜耳、帝人、三菱)开始在中国投资建设聚碳酸酯装置,中国聚碳酸酯产能规模增长快速;“十二五”期间,聚碳酸酯被列为国家政策扶持项目,国内企业也纷纷开始投资新建聚碳酸酯项目,我国聚碳酸酯产能进入集中爆发期。截至2015年底,中国聚碳酸酯的总产能已达68.9万吨,其中主要为帝人、拜耳、三菱等外资企业。此外,浙铁大风和鲁西化工的聚碳酸酯装置已于2015年相继投产。虽然中国聚碳酸酯产能增长较快,但仍无法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净进口量已由2005年的59.87万吨增长至2015年的121.53万吨。中国聚碳酸酯的对外依存度长期维持高位(80%左右)。目前一批合资、合作的PC项目正在国内密集开工,多个项目将在近两年内投产,国内PC供应量将大幅增加。2、国内聚碳酸酯需求分析2014年我国聚碳酸酯行业产量约44.5万吨,进口约148万吨,出口约22.3万吨,国内聚碳酸酯行业表观消费量约170.2万吨.2015年我国聚碳酸酯行业产量约50.3万吨,表观需求量约187.5万吨。华东地区主要PC产品价格分析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但聚碳酸酯的价格却依然保持稳定,基本维持在18000元/吨左右;2015年,随着国内浙铁大风和鲁西化工的两套聚碳酸酯装置投产,聚碳酸酯价格下跌至16500元/吨左右。聚碳酸酯应用领域2015年国内聚碳酸酯的总消耗量达18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量占比为68%。聚碳酸酯主要用于电子电器、板材、薄膜、汽车工业、食品包装等领域,近10年的消耗量平均增速在10%以上,预计未来将保持7-10%左右增长速度,但光盘行业消耗量有缩减趋势。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2018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将出现拐点。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屹立不倒。当下,从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企业目录来看,国家正在延长日韩电池大批量进入中国市场的周期。张小飞博士认为,国内动力电池优秀企业应把握当下机遇,提高核心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锂电池进入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张小飞博士提到,目前,锂电池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政府大力扶持,社会各界资本竞相涌入锂电池行业,企业也纷纷“跑马圈地”。总的来说,2014年到2015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市场表现出跳跃式的增长趋势。其中,动力电池的需求量由2014年的6GWh增长为2016年的30.6GWh,产值由105亿增长到605亿元。而产量则由2013年的22597MWh增长为2016年的62098MWh。针对电动车市场,张小飞博士介绍,2015年,中国电动车产量为36.5万辆,同比增长340%,预计2016年国内电动车产量将突破60万辆。其中,2015年新能源商用车增长最为迅速,6-8M的纯电动客车销量占比超过60%。锂电池将出现市场拐点长从数据可以看出,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增长高于产值增长,动力电池市场空间整体还比较大,细分市场变化较大。但是,由于电动车市场的供应链还比较混乱,市场、车型等变化大,需求也变化较大。张小飞博士认为,2018年锂电池行业将出现市场拐点。动力电池市场也将出现以下分层:高端企业比拼技术和规模,同时面临进口产品的竞争;中端企业的处境则相对尴尬,将逐步向低端领域靠拢;而低端企业将引发“价格战”,一部分企业将面临倒闭的危险。事实上,张小飞博士表示,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及骗补等因素影响,2015年到2016年,动力电池市场的增长已经开始趋于缓慢。另外,张小飞博士认为,2015-2017年是国内动力电池扩产的第二波热潮,无人机、移动服务机器人、穿戴产品及高端电池等领域将是锂电池行业的新机会。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广西大学研发出三维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技术,打造世界级制备基地。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烯备受市场关注。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21日介绍,该校已研究开发出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技术,年产15吨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制备中试基地顺利建成。 广西创建石墨烯产业联盟基地由广西大学新组建成立的“广西石墨烯研究院”当日在南宁市高新区揭牌。该研究院拟在广西组建石墨烯产业联盟,打造世界级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基地,为广西乃至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引领示范。石墨烯是2004年发现的一种新型二维平面碳纳米材料,被称为可能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它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厚度最薄、强度最大、韧性最好、重量最轻、透光率最高、导电性最佳的材料,在能源、生物技术、水资源、电子及网络技术、航天航空和汽车工业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此前,在广西大学校内已建成年产1.5吨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的小试基地,产品已在锂电池、汽车润滑油等领域得到应用。由广西石墨烯研究院起草的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领域5个地方标准,拟在近期向社会公布。石墨烯市场前景巨大2010年,石墨烯发明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日本、韩国、欧盟、美国等都在投入巨资加快石墨烯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国也已将石墨烯列为战略前沿材料之一,并列入“十三五”规划。石墨烯市场前景巨大,有望催生万亿级的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