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青霉素族抗生素简介及应用介绍
青霉素族抗生素简介及应用介绍
2014-10-29 16:55:05
第三方平台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是青霉素族抗生素介绍及其应用的文章。青霉素,英文名称为Penicillin,分子式为C16H18N2O4S。是一种有机酸,性质稳定,难溶于水。能与金属离子或有机碱结合成盐,临床上常有的有钠盐、钾盐。
青霉素族抗生素是由青霉素发展起来的,都具有β-内酰胺的共同结构,是一种破坏细菌细胞壁的繁殖期杀菌性抗生素。由于它们对细菌的选择性作用强,而对人几乎没有毒性,是一类高效低毒的抗生素。
用途: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青霉素族抗生素主要有以下3大类:第一代青霉素:该类青霉素以青霉素为代表,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菌,主要用于治疗化脓性球菌为特点,但不耐酸,不宜口服;其抗菌作用强,疗效高,毒性低,对敏感的化脓性球菌感染仍为首选药。
第二代青霉素:包括抗酶青霉素、氨基青霉素和羧苄青霉素等三类;抗酶青霉素以苯唑西林为代表,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有效,并且耐酸,可以口服;氨基青霉素以氨苄西林为代表,该类青霉素对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也有效,主要适用沙门氏菌属、流感杆菌灯阴性杆菌所致的脑膜炎、伤寒、痢疾、尿路感染等;羧苄青霉素类是以羧苄西林为代表,对绿脓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有效。
第三类青霉素包括哌拉西林和苯咪唑类青霉素。对绿脓杆菌和脆弱拟杆菌有较强作用。
不良反应:青霉素毒性很小,主要是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10%。多为皮肤反应,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有时可见血清病样反应。注入鞘内,可致癫痫样发作。cas号查询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医药中间体
相关阅读:
●
材料:宁波材料所抗菌双层聚合物中空纤维膜研究获进展
●
通用电气携手哈电助推中国燃气发电产业
●
新材料含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最近,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高分子事业部功能膜团队通过双层共挤出技术制备了外层富集抗菌银离子的双层PVDF中空纤维膜。团队工作人员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非溶剂诱导辅助热致相分离法制备双连续结构的PVDF膜,以及制备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的中空纤维膜,分别发表于Desalination2012,298,99–105,和JournalofMembraneScience2013,437,205–215),为了减少抗菌剂载银分子筛的用量,提高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抗菌效率,进一步通过双层共挤出的方式,将载银分子筛富集在双层膜的外层(图1),并采用干喷-湿纺法制备出具有抗菌性能的PVDF中空纤维膜,所制备的双层膜膜抗菌剂含量仅为单层膜的54%,却表现出接近甚至更优的抗菌性能和抗细菌粘附性能(图2),而水通量等性能没有下降,相关的研究工作发表于CompositesScienceandTechnology,该工作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一项(201210042292.6),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3211)及国家“863”研究计划(2012AA03A605)的资助。
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膜材料,在分离膜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其所制备的微滤和超滤中空纤维膜在家庭净水系统、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但是在膜的使用过程中,除了有机物与无机物,微生物也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膜污染,制备具备抗菌性能的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当下经济快速增长对清洁能源有着强劲需求。天然气发电因其清洁、高效、调峰能力强等特点而成为中国发电行业的最佳选择。该中心致力于燃气发电技术创新,集合GE和哈电技术优势,开发适应中国国情的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为中国燃气电厂提供最具竞争力的联合循环电厂系统解决方案。
推动9HA重型燃机本地化,将全球最先进的燃气发电技术引入中国,推进本地化技术协作,建立本地系统整合能力。GE哈尔滨创新中心是GE公司在中国继成都和西安之后第三个以本土化和协同创新为目标的创新中心。
近日,通用电气公司(GE)哈尔滨创新中心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科技大厦正式揭牌。该中心是通用电气公司(GE)与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哈电)强强联手共同建立的科技研发平台,旨在针对中国国情和客户需求进行协同创新,提高燃机联合循环的整体性能,为中国用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的联合循环电厂系统解决方案,助推中国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研究人员通过给细胞编程,“诱骗”细菌细胞产生生物膜,这种生物膜能和金纳米粒子、量子点结合在一起。实验所用的细菌是大肠杆菌。这种细菌能产生生物膜,生物膜中含有一种叫做“螺旋纤维”的淀粉蛋白,帮大肠杆菌附着在物体表面。每根淀粉纤维都是由相同的亚单位CsgA不断重复构成的蛋白链,CsgA上还可以附加肽(蛋白质片段),这些肽能捕捉非生物材料,如金纳米粒子。
生物膜、贝壳、骨骼组织等天然生物系统,能根据环境信号形成多功能、多尺度的生物与非生物成分集合体,比如骨骼,就是由矿物质、活细胞及其他物质组成的矩阵。3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材料》杂志介绍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工程师的最新成果,他们受这些天然材料的启发,合成出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活性生物材料。其中的活细胞能对环境起反应,产生复杂的生物分子,非生物材料能导电或发光。
研究人员利用诱导基因线路和细胞通讯线路,让细菌能在特定条件下产生不同类型的螺旋纤维,控制生物膜的性质,造出金纳米线、传导生物膜、量子点生物膜、具有量子力学性质的微晶体等。
他们先让细菌细胞丧失自然产生CsgA的能力,然后用一种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在有AHL分子的条件下,才能产生CsgA的转基因线路来代替,这样调节细胞环境中的AHL数量就能控制螺旋纤维的产生。
然后,他们改变大肠杆菌细胞,让它们能在有aTc分子时产生附加了肽的CsgA,这些肽构成了组氨酸。这两种转基因细胞能在一个群体中生长,改变AHL和aTc数量,就能控制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两种分子同时存在时,生物膜中包含了加组氨酸和不加组氨酸的CsgA链两种成分。如果加入金纳米粒子,附加组氨酸就能“抓住”它们,形成一行行的金纳米线和能导电的网络。
要在螺旋纤维中添加量子点,研究人员会改变细胞,让它们能产生附有SpyTag的螺旋纤维,而在量子点上涂一层SpyCatcher(SpyTag伴侣),它们就会结合在一起。这些细胞还能和产生组氨酸纤维的细菌一起生长,这样材料中就能同时含有量子点和金纳米粒子。
研究人员指出,目前这种“活材料”只是简单示范。它们在未来能源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如蓄电池、太阳能电池,还能给生物膜涂上一层酶,催化分解纤维素,把农业废弃物转变为生物燃料,其他潜在应用还有诊疗设备、组织工程支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