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我国CMO原料药出口市场面临的挑战
我国CMO原料药出口市场面临的挑战
2014-10-31 15:32:13
第三方平台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目前,我国CMO原料药的各项成本均产生增长,导致CMO原料药的综合成本增加,国际市场中的价格竞争优势下降。
其次,我国CMO原料药的生产主要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仿制型CMO原料药, 并且我国CMO原料药的研发能力和研发规模也都有限,导致CMO原料药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同时,由于我国CMO原料药仍然存在明显的数量取胜的境地,对于CMO原料药的质量,中国的药典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都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和要求,CMO原料药长期因为杂质和残留溶剂等超标物质导致出口受阻,影响了我国CMO原料药的出口。
还有,我国CMO原料药生产企业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CMO原料药的各生产工序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环保治理成本高,节能减排,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除了产品自身升级压力之外,我国CMO原料药的出口还面临着重要的管理和体系完善问题。
CMO原料药生产过程的监管和质量保证都没有标准完善的管理体系,导致我国CMO原料药生产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质量保证和流程监控上都存在不足, 会影响到我国CMO原料药生产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阻碍CMO原料药行业出口市场的发展。同时,我国原料行业相关专业人才缺失,缺少了解各目标出口国药物政策、技术标准和市场营销体系的专业人才,给我国CMO原料药出口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CMO原料药出口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出口频频受阻, 给我过CMO原料药出口带来了较大冲击和挑战,面对我国持续增长的CMO原料药出口数额,过过采取不同程度的反倾销、反垄断和贸易壁垒政策等,打压我国的CMO原料药出口市场,导致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受到打压和下降。cas号查询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定制合成
相关阅读:
●
中生菌素的作用特点以及用法用量
●
原卟啉钠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
●
《自然—遗传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生物分子功能研究取得新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生菌素的作用特点以及用法用量。中生菌素是中国农科院生防所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农用抗生素,是由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产生的抗生素,属N-糖苷类碱性水溶性物质。该菌的加工剂型是一种杀菌谱较广的保护性杀菌剂,具有触杀、渗透作用。中生菌素对农作物的细菌性病害及部分真菌性病害具有很高的活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使用安全,可在苹果花期使用。 中生菌素作用特点为N-糖苷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广,能够抗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分枝杆菌,酵母菌及丝状真菌。特别对农作物致病菌如菜软腐病菌、黄瓜角斑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苹果轮纹病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等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通过抑制病原细菌蛋白质的肽键生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对真菌可抑制菌丝的生长、抑制孢子的萌发,起到防治真菌性病害的作用;可刺激植物体内植保素及木质素的前体物质的生成,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中生菌素用法用量(1)防治蔬菜细菌性病害。对白菜软腐病、茄科青枯病于发病初期用1000-1200倍药液喷淋,共3-4次;对姜瘟病可用300-500倍药液浸种2h后播种,生长期用800-1000倍灌根,每株0.25kg药液,共灌3-4次;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菜豆细菌性疫病、西瓜细菌性果腐病于发病初期用1000-1200倍药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共喷3-4次。(2)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恶苗病。用600倍浸种5-7天,发病初期再用1000-1200倍药液喷雾1-2次。(3)防治果树病害。对苹果轮纹病、炭疽病、斑点落叶病、霉心病,葡萄炭疽病、黑痘病,西瓜枯萎病、炭疽病等病害可于发病初期开始喷雾,稀释1000-1200倍,共使用3-4次。防治苹果病害时,可于花期开始施药。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原卟啉钠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原卟啉钠为紫褐色结晶性粉末,溶于水和甲醇,难溶于稀酸,不溶于氯仿、乙醚和丙酮等。本品系从健康牛、猪血液中提制得到的原卟啉的水溶性钠盐。 原卟啉钠作用原卟啉钠为肝脏机能改善剂,具有促进细胞组织呼吸,改善蛋白质和糖代谢,抗补体结合等作用。动物试验表明,本品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具有明显降低氨基转移酶等的作用。并能改善氨基酸代谢,增加肝脏血流量,提高肝细胞蛋白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对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亦有效。临床试用于各型病毒性肝炎,可使症状改善,肝肿缩小,氨基转移酶、浊度试验、黄疽指数等指标改善。 原卟啉钠的注意事项1.主要副反应为皮肤色素沉着,停药后可逐渐消退;2.其他副反应有头晕、上腹部痛、皮疹等。3.有遗传性卟啉症家族史者忌用。4.夏季服药时,应避免阳光照晒,加服核黄素可防止或减轻色素沉着。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生物分子功能研究取得新进展。近日,大连化物所朴海龙研究员带领生物分子功能研究团队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LiMa教授团队合作,揭示了癌症转移中长非编码RNA-MALAT1的生物分子功能及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Genetics)杂志上。 据了解,癌症转移是癌细胞从原发部位,经淋巴道、血管或体腔等途径,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生长的过程,转移分子机制非常错综复杂。癌症转移往往是癌症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MALAT1(metastasis-associatedlungadenocarcinomatranscript1)全称为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子1,其RNA可以抑制小鼠乳腺癌转移。此前,这种长非编码RNA一直被认为是癌症转移过程的启动子。 本项工作,科研人员经过六年多的研究,通过高度严谨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发现了MALAT1另外一个令人意外的转移抑制功能。这项研究颠覆了之前对MALAT1研究的结论,提出与MALAT1相关信号途径为治疗癌症具有重大意义和潜在价值,该类药物的研发还需要进一步到临床验证。 此外,研究团队揭示了MALAT1在多种体内模型中具有意外的转移抑制功能,很多正在进行的将MALAT1作为抗转移治疗策略需要重新评估,这也为更好地理解长非编码RNAs提出一个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