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4-氨基水杨酸治疗炎症性肠病
2013-10-25 16:54:31
第三方平台
自1940年代起,4-氨基水杨酸被医学界发现可以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对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医治效果较为出色,现阶段对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方面,4-氨基水杨酸基本上已被柳氮磺胺吡啶和美沙拉嗪等药物所取代。
克罗恩病(克隆氏症)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伴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又称局限性肠炎、局限性回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
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如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通常用免疫抑制剂来缓解症状,如强的松、硫唑嘌呤、甲胺蝶呤、6-巯嘌呤等。类固醇的药物也被常用来控制病情的突发,曾被作为维持药剂。
现在对于炎症性肠炎一般是对症治疗,首选是氨基水杨酸类,一般是选择柳氮磺胺吡啶和美沙拉嗪。如果疾病炎症,还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氨基水杨酸或激素类药物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都能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如果在疾病的治疗期,特别是服药的过程中,最好不要要孩子。
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依靠4-氨基水杨酸制剂,也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柳氮磺胺吡啶和美沙拉嗪属于氨基水杨酸制剂,现阶段主要靠它们进行有效的治疗,所以氨基水杨酸制剂的病理作用还是很大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4-氨基水杨酸
相关阅读:
●
屠呦呦怎么读,获得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屠呦呦怎么读?屠呦呦是如何一步步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在她获得诺贝尔奖的背后藏着怎样的艰辛。屠呦呦,一个以往并不为人熟知的81岁女药学家,因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而走进公众的视野,她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一株小草成为抗疟神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迟到的大奖对屠呦呦来说是实至名归。
屠呦呦怎么读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一时间屠呦呦这个名字一下子充斥着整个互联网屏幕。还有一部分人对于屠呦呦怎么读不知道,“屠呦呦”和“图悠悠”是同音。来自《诗经》”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领导科研组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出200多方药,以现代科学组织筛选,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发现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的青蒿素。经全国协作,验证病例达二千多,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其后,她继续深入研究,又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研制青蒿素类和吖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方双氢青蒿素”,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抗疟新药,而且为寻找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此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责任编辑:qx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
●
诺贝尔医学奖获奖人屠呦呦是怎样评选出来的?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青蒿素在抗疟药物上的创新研究,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教授成为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第十二位女性科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奖人是怎么评选出来的?
诺贝尔奖提名和评审程序
诺贝尔奖始于1901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记录。诺贝尔奖委员会对整个提名(包括提名人和被提名人)及评审过程严格保密(保密期为五十年)。
整个提名和评审程序大约需要一年时间。从上一年的初秋开始,先由发奖单位给那些有资格按照诺奖规格提出候选人的提名人发出私密邀请信。这些提名人都是各专业领域享誉全球的顶尖科学家。提名至1月31日截止。从本年2月1日起,各类奖项的评定委员会(Nobel Committee)开始初选工作。3月-5月,评委会拟定小名单,并向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征求评议; 这些专家就被提名人的工作成果向诺贝尔评审委员会递交专家评议报告;6月-9月,评委会进行评审,最后向诺奖委员会(Nobel Assembly)提出诺奖推荐名单。诺奖委员会在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进行投票表决。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会得到327位提名。屠呦呦教授,以及其他一些候选人,可能会得到来自不同提名人的多次提名。327位被提名者中,有57位是第一次被提名,也就是说,大多数候选人已经在往年被提名。
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拉斯克奖
四年前的2011年9月,屠呦呦教授荣获美国生物及医学领域最高级科学奖---拉斯克奖。美国拉斯克奖亦被戏称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毫无疑问,获取2011年拉斯克奖使屠呦呦教授在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方面的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更多的资深科学家的注意,也为她今年获取诺贝尔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美国纽约颁发拉斯克奖的同时,科学界的顶级学术期刊《细胞》(2011年9月版)刊登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米勒(Louis Miller)和华人学者苏新专(Xinzhuan Su)博士合写的文章: 《青蒿素:中国草药园中的发现》(Artemisinin: discovery from the Chinese herbal garden)。今年81岁的米勒博士,是世界顶级的研究虐原虫和疟疾病研究领域的科学家,2009年从美国国家卫生署(NIH)退休。在他的科学研究生涯中,他的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包括发表在《科学》(17篇)、《自然》(18篇)、《新英格兰医学期刊》(4篇)、《细胞》(2篇)、以及《美国科学院学报》(多于30篇) 等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米勒院士是真正具备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提名人的资格的专家,也是最有资格给出同行专家评议报告的专家。
2008 - 2009年间,米勒院士和苏新专博士,仔细考查了青蒿素研究的原始记录,得出结论: “毫无疑问,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屠呦呦教授的原创性发现得到国际科学界认可并成为首位获得拉斯克奖的中国大陆科学家。
责任编辑:qx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
●
如何摧毁HIV的藏身地?
元素百科抗HIV药物成功延长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它们并不能彻底消灭病毒。因为HIV能够将遗传物质整合到一些白细胞的染色体中,避开免疫系统的监控。最近有两个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可以为免疫应答定向潜伏着HIV的细胞,摧毁病毒在机体内的藏身地。
摧毁HIV藏身地的研究
研究人员选择CD3受体有两个原因:其一,HIVDNA藏身的白细胞表达CD3受体;其二,摧毁被感染细胞的淋巴细胞(杀伤性T细胞)也表达CD3。双特异性抗体结合HIV潜伏细胞的CD3之后,促使这些细胞进行分裂,唤醒沉睡中的病毒。
这些细胞生产的新HIV蛋白,会迁移到细胞表面。这时双特异性抗体一手抓着杀伤性T细胞,一手抓着表面有HIV蛋白的细胞,无异于把猎物直接送到了狮子的口中。
猴子是研究艾滋病毒的常用模型,这两个研究团队正在猴子体内验证双特异性抗体的实际效果,临床测试至少还要一年时间才能展开。研究人员指出,彻底摧毁HIV的藏身地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逆转潜伏性和刺激免疫的策略。
如何摧毁HIV的藏身地?
抗体是免疫系统生成Y形分子,能够有效靶标病原体。天然抗体的双臂结合同样的蛋白,而双特异性抗体的双臂靶向不同的目标。为了更好的打击潜伏HIV,研究人员设计了同时靶标白细胞表面受体(CD3)和HIV蛋白的双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不仅能够逆转HIV的潜伏性,还承担着清除被感染细胞的任务。
此前的研究显示,CD3抗体会使T细胞过度激活,引起大规模炎症反应,最终损害器官甚至导致死亡。不过这些抗体的双臂都靶标CD3,而双特异性抗体只是单臂靶标CD3,激活能力不会那么强。此外,两种已经面市的癌症双特异性抗体也具有抗CD3的臂。研究人员指出,找到CD3激活和毒性之间的正确平衡非常关键。(编辑:Y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