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谷氨酸的广泛应用
2013-10-30 14:43:31
第三方平台
谷氨酸的结构中有一个氨基和两个羧基,在光气的作用之下,羧基和氨基会形成环状N—羧酸酐,由于羧基也较为活泼,可能会参与成环反应,因此在成环反应之前,通常用苄醇将羧基进行保护,这样得到的聚合物的侧链活性极低,一般需经进一步氢化脱苄或胺解脱苄,才能得到有反应活性的侧链,我们选用双功能基试剂氯乙醇作保护基因,在聚合之后可直接得到有反应活性的侧链,可有效地简化合成路线。
侧链酯化过程是一个可逆反应,随着体系内水含量的不断增加,反应速度会降低,导致产率不高。在形成谷酸苄酯时,采用分子筛脱水,操作大大简化。新型的聚合氨基酸,含有氨基的药物或靶向基因,可以方便的接入聚谷氨酸的分子中,形成大分子前药或靶向大分子载体,接入特异性的基因,可进行特殊的分离或提纯,这一聚合物在医药领域会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谷氨酸可生产许多重要下游产品如L—谷氨酸钠、、聚谷氨酸等。
谷氨酸钠俗称味精,是重要的鲜味剂,对香味具有增强作用。谷氨酸钠广泛用于食品调味剂,既可单独使用,又能与其它氨基酸等并用。用于食品内,有增香作用。
谷氨酸为世界上氨基酸产量最大的品种,作为营养药物可用于皮肤和毛发。用于生发剂,能被头皮吸收,预防脱发并使头发新生,对毛乳头、毛母细胞有营养功能,并能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有生发防脱发功效。用于皮肤,对治疗皱纹有疗效。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谷氨酸
相关阅读:
●
3位科学家因基因修复机理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
诺贝尔化学奖与中国化学的渊源
●
青蒿素是如何发现的,有哪些作用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克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以表彰他们在基因修复机理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声明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于当地时间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公布获奖者名单及其获奖成就。
该奖评选委员会当天发表的声明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在分子水平上描绘细胞如何修复基因并维护遗传信息,为科学界提供了关于活细胞功能的基本知识,其中的一些发现可被运用到抗癌新疗法研发方面。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理由
上世纪70年代,科学界曾认为基因是非常稳定的分子,但林达尔推断若基因果真如此稳定,则基因的自然衰变速度就不足以支撑地球生命的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林达尔最终发现了能不断抵消基因衰变的“碱基切除修复”这一分子机理。
桑贾尔则通过研究绘制出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并揭示细胞如何运用这一机制来修复紫外线对基因造成的损害。莫德里克的贡献是发现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细胞如何纠正基因复制时的偶发错误。
评委会指出,人类基因每天因紫外线辐射、受自由基和致癌物影响而受损,即使没有这些外部“攻击”,基因分子内部也不稳定,一个基因组每天都能发生数以千计的自然变化。此外,人体每天都在进行数百万次细胞分裂,当基因被复制时可能出现缺陷。尽管如此,人类的遗传物质却没有解体,这是因为一个能监控并修复基因的分子系统在发挥作用。
林达尔在现场电话连线时说,得知获得诺贝尔奖很惊喜,自己最初投身于这一研究是因为知道细胞中的基因破损不可避免,必须对其进行修复,因此基因修复领域的研究很重要。他表示,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望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福音,为抗癌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将由这三位获奖者分享。
责任编辑:qx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国科学家和诺贝尔化学奖距离最近的一次,可能要算1979年钮经义代表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团队参与竞选了。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合成蛋白质的创举,可谓意义重大。这项成果为何抱憾诺贝尔奖,其间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
化学研究成果展示
从像结晶牛胰岛素这样的经典药物,到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化学一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许许多多化学领域的研究突破,都能直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例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就创造了一套全新的太阳能转化体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宋卫国向记者解释,这种神奇的物质,其本质就是经典无机化学中所研究的配位化合物。然而,旧瓶偏偏盛了新酒。“仅仅是配体和离子的巧妙组合,竟然就能转化太阳能!”宋卫国说。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转化率非常高,是当前市场上太阳能电池的两倍,与此同时,也大大节约了太阳能转化为电力的总成本。
此外,化学研究成果在医疗健康领域也有新的建树,除了新型药物的开发外,一些现有药物的新型合成路线也解决了目前许多药物合成困难的问题。新的治疗手段、分子层面的诊断手段等方兴未艾。
健康无疑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而环境的优劣则与健康息息相关。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环境治理方法和污染物减排技术的革新开辟了道路。宋卫国特别介绍了中科院化学所开发的纳米材料绿色印刷术。与传统的感光成像思路不同,这项技术可以直接打印出图文区和非图文区,不再用铅制版,也无须激光照排,彻底克服了传统制版技术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这是一项由国内自主研发且值得向全世界推广的成果。
当化学遇见纳米,值得期待的惊喜还会更多。任何已有的化学研究领域都能和纳米技术相结合。纳米研究的尺度更小、手段更精细,在这样微观的层面上,无数新的现象和新的性质有待科学家们去挖掘。
在宋卫国的介绍中,还有一项成果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二氧化钛光解水,这项工作揭示了利用太阳能直接分解水制氢的可能性,也打开了一道通往更清洁能源的大门。未来,光解水研究领域还有待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生物、化学与量子力学……都越来越密不可分。作为一个“百搭款”的学科,化学领域目前最热门的几乎都是一些交叉学科。就算经典化学领域的科学家,也正在纷纷探索其他学科的奥秘,致力于发现新的问题。
如何摘得诺贝尔化学奖桂冠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这一成果揭示了细胞感知周围环境的秘密;2014年,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摘得诺奖桂冠,这项工作将光学显微镜带进了纳米尺度……不得不说,近年来的诺贝尔化学奖,往往是交叉学科逐鹿的舞台。但这绝不表示传统化学就没有可为之处,比如化学中的有机合成,就永远有创新,永远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2014年底,美国化学会的《化学化工新闻》评选出年度十大化学成果,其中既有交叉学科的工作,如“增强版”DNA导入活细菌;也有纳米尺度的研究,如单壁碳纳米管的新型制备方法;还有传统的化学合成。
化学领域广阔博大,各种学科交叉纷繁众多,要预测每年的诺贝尔奖花落谁家,委实不易。此外,科研成果的价值,有时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彰显。但不管诺奖的归属如何扑朔迷离,评委的口味怎样千变万化,只要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就是好的化学科研成果。
责任编辑:qx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医学院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荣获了该奖项。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青蒿素的发现
1959年,越共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组织武装颠覆。1961年5月,应南越吴廷琰政府要求,美国肯尼迪总统派遣了一支特种部队进驻南越,标志着越战的开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和中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全力以赴地支持北越政府。越战逐步升级,越打越烈。60年代中期,除了提供大批物质金钱支援越南北方政府以外,中国政府派遣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秘密入越参战。因为越南丛林茂密,瘴气弥漫,加上行军艰苦,战斗激烈,战士们纷纷感染疟疾,其中恶性疟疾死亡率极高,极大地影响战斗力。但是当时抗疟特效药氯喹已经产生抗药性,医护人员对战斗人员大量减员一筹莫展,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对此十分关注。与此同时,越共军队也因患疟疾大量减员,越共中央胡志明主席请求中国政府代为研究寻找能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
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主席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要寻找能够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周恩来总理直接参与,国务院专门成立“5.23”办公室。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数十家国家级和省市级的研究机构在各大军区所属的“5.23”办公室领导下,承担了这项当时较为秘密和重大的科研工作。1967年5月至1972年底的五年中,各地承担5·23项目的科研人员把中医药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瓶瓶罐罐翻了个底朝天,检验了无数的中草药治疗疟疾的成方、单方、验方、秘方。花掉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还是没有突破性进展。
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在科学研究上已经崭露头角的北大生物药学专业毕业生屠呦呦为科研组长,参加‘五二三’项目。造化弄人,也许连屠呦呦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一项任命,最终成就了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第一发明人的盛誉,也成就了新中国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历史性突破,当然,更成就了成千上万需要青蒿素治疗的严重疟疾患者。
在此之前,国内其他的科研机构已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未能有令人满意的发现。屠呦呦决定,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的效果好。在其它科研单位汇集到“五二三”办公室的资料里,青蒿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在第二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一度甚至只有12%。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古代多部中医药著作都有关于青蒿可以治疗疟疾的记载,很多地方老百姓的土药方也都用青蒿来对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一本一本地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住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高温煎熬法不同?原来古人用的是青蒿鲜汁!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实验室里,她观察到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后来,对于疟原虫有着良好抑制作用的青蒿提取物结晶就被命名为“青蒿素”,并且很快通过临床验证,对于奎宁容易产生抗药的恶性疟疾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青蒿素作用
该品为一高效、速效抗疟药。作用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适用于间日疟及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型疟均有良效。其退热时间及疟原虫转阴时间都较氯喹短。对氯喹有抗药性的疟原虫,使用该品亦有效。
责任编辑:qx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