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基本信息介绍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基本信息介绍
2014-12-22 09:13:16
第三方平台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介绍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性状、用途、制备及毒性。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性状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呈白色或浅黄色结晶体至粉末状,易溶于异丙醇,可溶于水,震荡时产生大量泡沫,能与阳离子、非离子、两性表面活性剂有良好的配位性。具有优良的渗透、柔化、乳化、抗静电、生物降解性及杀菌等性能。化学稳定性好,耐热、耐光、耐压、耐强酸强碱。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用途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用作化妆品的杀菌剂、柔软剂、乳化剂和抗静电剂。在用于护发素时,能吸附在头发表面,形成单分子薄膜,使头发蓬松、柔软并赋予头发自然光泽,同时还能抑止头发表面因摩擦而产生的静电,使头发容易梳理。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制备
由十六醇经溴素溴化后与三甲胺反应生成季铵盐。将三甲胺水溶液投入汽化釜中,加热至沸,产生的三甲胺气体经干燥后用丙酮吸收,在吸收塔中生成三甲胺丙酮溶液,使其进入季铵化釜。然后在搅拌下滴加溴代十六烷,二者摩尔比为1.10︰1。滴加过程中保温30~40℃,滴毕后再保温搅拌1 h。冷却结晶,得粗品,用丙酮洗涤,甩干,干燥得产品。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毒性
毒性分级:高毒,
急性毒性:口服-大鼠LD50:410毫克/公斤;静脉-小鼠LD50:32毫克/公斤。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三大核电项目将启动,癌症的早期症状信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试剂
相关阅读:
●
更多的证据表明疱疹会引发老年痴呆症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更多的证据表明疱疹会引发老年痴呆症。我们知道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破坏性影响,但科学家仍然不确定它是如何开始的。新的研究证实了一个古老的观点,即细菌和病毒可能是导致大脑疾病的根源。 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这种联系只在老鼠和培养皿中被发现,但它仍然是一个有意义的发现。当被以前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疱疹病毒感染时,小鼠和实验室测试中的神经元很快就会形成淀粉样β(Aβ)斑块-被认为会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 这项研究背后的科学家认为,斑块的形成可能是身体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攻击而设置的某种防御机制的结果。 这些粘稠的蛋白质会开始破坏脑细胞之间的连接,而不是保护它们。 多年来,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与那些患有这种疾病的人的大脑中发现的淀粉样β斑块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已经被问到了。这项新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疱疹病毒以某种方式参与的假设。 “我们的发现揭示了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疱疹感染触发大脑淀粉样蛋白沉积,作为大脑中的防御反应。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感染假说和淀粉样蛋白假说合并成阿尔茨海默病的抗菌素反应假说。根据过去的研究,科学家们选择单纯疱疹病毒1(HSV-1)和疱疹病毒6(HHV-6)作为阿尔茨海默氏症联系的可能竞争者-顺便提一下,HSV-1是引起感冒的病毒。 不仅实验表明病毒感染会导致更多的淀粉样β蛋白沉积,用类似人的Aβ培育的小鼠更能抵御HSV-1的损伤,这表明这些蛋白确实是某种反击措施。 这种想法,这些斑块试图阻止大脑被感染-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想法,但现在看起来更加可信了。 这也与几周前发表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该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有更高水平的疱疹病毒。 可能的情况是,像疱疹这样的病原体的慢性感染会导致淀粉样蛋白免疫反应的持续和破坏性的激活。 一个关键的见解是,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并不是疱疹直接杀死脑细胞,而是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导致脑损害性神经炎症。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到目前为止,这些联系只显示在小鼠和实验室测试。除了疱疹,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参与其中,比如错误折叠的τ蛋白,它与淀粉样β斑块结合在一起,在大脑中造成严重破坏。 考虑到这一点,现在肯定不是说冷疮病毒或类似的东西是老年痴呆症的唯一原因的时候了。然而,这项研究确实表明,它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包括一个人的基因构成。 我们甚至可能正在研究不同的根源,引发类似的生物学机制,导致不同的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研究人员正在继续他们的研究,其中包括分析大脑的微生物组,以及它的破坏是否也可能参与其中。最终目标是找到一种治疗目前无法治疗的疾病的方法。 这仍有一段路要走,但目前看来,阿尔茨海默病与病毒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这种联系在过去常常被忽视。
●
研究人员控制分子的自组装,形成一种超轻的多孔凝胶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研究人员控制分子的自组装,形成一种超轻的多孔凝胶。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控制软多孔材料的制造,克服了材料科学中的一个主要挑战。 软,多孔,凝胶状材料,有一个稳定的结构,尽管他们的小洞,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建筑物绝缘,储能设备,航空航天技术,甚至环境清理都可以受益于结合轻和灵活的材料。 被称为金属-有机多面体(MOPS)的分子组件由于其有趣的形状和多孔性而成为这些材料的主要竞争者。但是,利用这些具有内在和可控孔隙率的组件来制造材料仍然是一个挑战。 京都大学综合细胞材料科学研究所(Icems)的ShuheiFurukawa和日本和西班牙的同事们找到了一种方法,通过使用有机连接物自组装MOPS来控制多孔凝胶的合成。 他们从一种长方体状的拖布开始,它由铑原子与强的羧酸键连接而成,这使它具有高度的结构稳定性。拖把与有机“连接”分子放置在液体溶剂中,以触发自组装过程。研究小组发现,在溶液中逐渐添加连接剂,并改变溶液的温度,使它们能够控制形成的球形粒子的形成和大小。 研究人员发现,反应条件的微妙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反应的结果。当研究小组在80°C的铑拖把溶液中加入大量的连接分子,然后迅速将其冷却到室温时,就形成了一种凝胶。然后,研究小组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凝胶进行处理。这种气体取代了凝胶的液体成分,导致形成了一种超轻的“气凝胶”。 研究人员在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研究报告中总结说:“我们设想通过了解分子尺度几何学和由此产生的宏观形状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开发永久多孔且易于材料加工的软物质方面取得真正的进展。”他们说,他们的发现可能导致制造具有永久孔隙度的柔软、灵活的材料。
●
全球首例“淀粉塑料”研制成功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全球首例“淀粉塑料”研制成功。糖果“塑料盒”可以降解,五彩缤纷的快递“泡沫塑料”可以吃进口中,药物胶囊有了成本低且安全无害的替代品……专注于天然高分子材料研究的余龙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并产业化了全淀粉可生物降解材料,在业界获得“starchman”(淀粉人)的美誉。37年前,他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3年前,他从澳大利亚以广东省创新团队带头人回到母校,继续拓展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应用,并担任“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夯实研发平台,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新空间。 触类旁通:首次成功研制出“淀粉塑料”余龙1977年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工作几年后赴澳大利亚留学,成为当地第一批获得该国国家奖学金的海外留学生。不到3年时间,他便获得了莫纳什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将研究方向定位在天然高分子改性加工领域,在用淀粉替代塑料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被业界誉为“淀粉人”。 “搞科学思路一定要广,要善于引而申之,触类旁通”等理念,一直贯穿了余龙的职业生涯。在澳大利亚科学院工作期间,他主攻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的研制。 初期,余龙对淀粉的结构、流变性能、热性能做了大量研究,但一直未找到对淀粉分子进行改性以防止变脆的有效方法。而与其合作的一位研究员无意中提供了一条有益线索。原来,番茄酱在制作过程中同样遇到类似问题:如果番茄酱黏稠度不够,就会与水分离,番茄酱会沉淀在调味瓶底部;假如番茄酱里的淀粉太黏稠就会结晶变成胶体,这样番茄酱又难从瓶子中倒出。在食品行业,这一难题已通过特殊化学手段解决了。余龙听说后,立即参考番茄酱的加工工艺和改性方法,研制出了降解包装材料中稳定淀粉属性的新方法。2006年,他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并产业化全淀粉可生物降解塑料包装材料。在这项创新成果的技术支持下,一家生产可降解包装材料的企业诞生了,该企业生产糖果、饼干和巧克力等食品的内包装,如今已在伦敦上市。 专注研发:新材料能“吃”能“玩”还能用从澳大利亚科学院回到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后,余龙又陆续开发出全淀粉可生物降解的快递缓冲(泡沫型)包装材料、药品胶囊、环保型保水缓释化肥包裹物等国际新型产品。 在余教授的实验室里,放着十多个透明袋子,里面装着一颗颗五颜六色的小圆柱体。这些材料既能吃,又能玩,还能用。近几年,中国的快递业发展迅猛,在运送快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使用缓冲(泡沫型)包装材料。以石油基塑料泡沫为主的缓冲包装,为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负担。余龙利用其独创的“全淀粉可生物降解塑料”生产工艺,和自主研发的加工装备——反应型挤出加工体系,制造出全淀粉、可降解的环保缓冲包装材料,同时对传统发泡装备进行小型化和智能化设计,极大地降低了运输和贮存成本。 余龙解释,普通的泡沫塑料中98%是空气,运输时占据的空间大、成本高,一个大货车运输过程中装的绝大多数是空气。而研究团队将原来的巨型发泡装备重新设计成售价只需要6万多元的小机器,提供发泡前的颗粒原料,这样生产商可以根据需求,随时随地发泡使用,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定范围的送货半径。他进一步说明:“由于这种材料完全由淀粉制成,可以用作动物饲料。同时,还可制成儿童玩具,用一个个的小圆柱体拼出各种造型,既安全又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 环保型保水缓释化肥包裹物是余龙的研发团队正在攻关的另一项产品。团队即将研制出新的“淀粉胶体”外壳,它一方面有保水性,可以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的水分,保证化肥施用过程中的最大效益。另一方面“外壳”本身又是可彻底生物降解的材料,杜绝了土壤的二次污染。 国际合作:担任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2015年底,“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落户在“中新广州知识城”,成为中国与新加坡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才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平台。华南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研究院的主要建设主体,余龙被委任为研究院院长。 余龙介绍,研究院定位为产业化平台,提倡与工业界合作,产业化的成效是项目成果评估的重要标准。目前研究院大多数立项的项目已得到工业界认可和合作伙伴的直接资金支持。 围绕广州市重点发展的产业,研究院一期建设包括了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新能源、生物医用材料、食品营养与安全、人工智能、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等6个研发平台,首批启动了23个产业化项目,其中16个是中新两国科技合作项目。 余龙说,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引进国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应用型技术模式。“研究院正在寻找一个新模式,使得国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高新技术通过这个平台获得经济利益,同时提高中国高新企业的科技水平。第一是要打造孵化平台,共同孵化项目;第二是要通过成果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建立互利模式。”余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