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苏拉明钠治疗锥虫病
2013-11-22 15:35:24
第三方平台
锥虫病是一种原虫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锥虫感染引起的。现今有两种锥虫病,一是非洲锥虫病,二是美洲锥虫病。非洲锥虫病的致病虫为冈比亚锥虫和罗得西亚锥虫,传染源为人类,须舌蝇为其传播媒介。非洲锥虫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病变,医学上又称之为睡眠病,需要苏拉明钠制剂的治疗。
锥虫病(trypanosomiasis)是锥虫寄生于脊椎动物血液和组织引起的疾病。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呈“S”形或“L”形弯曲,常卧水底,不摄食,体色无光泽呈黑色,有时急剧在水中上下旋转,若不医治,3-5天后死亡。病鱼明显地比正常个体体型小,体长仅为正常鱼的1/5—1/3,体重仅为1/10左右,出现生长停滞现象。
非洲锥虫病主要在非洲流行,又被医学界称为昏睡病。主要特征是发热、淋巴结炎及脑膜脑炎,稍有不慎便可发展为昏迷或死亡。布氏锥虫冈比亚亚种和布氏锥虫罗得西亚亚种是其致病的病原体。
昏睡病威胁着南撒哈拉非洲36个国家中的上百万人。然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得到监测,经常进行检查,前往能提供诊断便利条件的卫生中心,或受到媒介控制干预措施的保护。
早期非洲冈比亚和罗得西亚锥虫病可以被苏拉明钠进行治疗。盘尾丝虫病也可被苏拉明钠施以治疗,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苏拉明钠最好与乙胺嗪合用。但是苏拉明钠对班氏、马来丝虫病基本上是无效的。
目前,苏拉明钠在治疗早期非洲冈比亚和罗得西亚锥虫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随着科学的进步,苏拉明钠的病理作用的潜力的发掘将更为全面。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苏拉明钠
相关阅读:
●
顺丁橡胶的生产方法及用途
●
《德国应用化学》氢键有机框架材料研究获进展
●
《自然》科学家发现一种全新的光食蛋白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顺丁橡胶的生产方法及用途。顺丁橡胶,是顺式1,4-聚丁二烯橡胶的简称,其分子式为(C4H6)n,属混合物.简称BR。由丁二烯聚合制顺丁橡胶得的结构规整的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和丁苯橡胶相比,硫化后的顺丁橡胶的耐寒性、耐磨性和弹性特别优异,动负荷下发热少,耐老化性尚好,易与天然橡胶、氯丁橡胶或丁腈橡胶并用。 顺丁橡胶的生产方法顺丁橡胶的生产工序包括:催化剂、终止剂和防老剂的配制计量,丁二烯聚合,胶液凝聚和橡胶的脱水干燥。其聚合几乎都采用连续溶液聚合流程,聚合装置大都用3~5釜串联,单釜容积为12~50m。所用溶剂和所得产物随催化剂不同而异。①用丁基锂为催化剂生产顺丁橡胶,多以环己烷(或己烷)作溶剂。这种聚合体系的催化活性高,工艺简单,反应容易控制;但所得顺丁橡胶的顺式1,4含量低,分子量分布窄,不易加工,硫化后的顺丁橡胶的物理性能较差,一般只与聚苯乙烯树脂混炼作改性树脂。②用钛或钴催化体系生产顺丁橡胶时,一般选用苯或甲苯作溶剂,制得顺丁橡胶的顺式1,4含量高,硫化胶的物理性能类似,不同的是钛系顺丁橡胶的分子量分布窄、冷流倾向大,加工性能也不如钴系和镍系顺丁橡胶好。③用镍系催化剂生产顺丁橡胶,芳烃(如苯或甲苯)和脂肪烃(如环己烷、己烷、庚烷或加氢汽油)均可作为聚合溶剂,而且都能得到高分子量、高顺式顺丁橡胶,以环烷酸镍-三异丁基铝-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作催化剂、以抽余油作溶剂生产顺丁橡胶的技术(我国生产橡胶的主要技术方法),中国自1959年开始研究,于1971年建成万吨级生产装置并投产。④尚有三种新型催化剂即:稀土催化剂(如环烷酸稀土-一氯二乙基铝-三异丁基铝)、π-烯丙基氯化镍催化剂〔如(π-C3H5NiCl)2-四氯苯醌〕和卤化π-烯丙基铀催化剂【如(π-C3H5)3UCl-AlRCl2,式中R为乙基】均可制得高顺式(96%~99%)的顺丁橡胶,而且活性和所得硫化胶的物理性能也好,但由于开发较晚,至80年代中期尚未达到工业化生产的程度。顺丁橡胶可用传统的硫磺硫化工艺硫化,其加工性能除混炼时混合速度慢、轻度脱辊外,其他如胶片平整性和光泽度、焦烧时间等均与一般通用橡胶类似。 顺丁橡胶的用途顺丁橡胶特别适于制汽车轮胎和耐寒制品,还可以制造缓冲材料以及各种胶鞋、胶布、胶带和海绵胶等。顺丁橡胶存在加工性能较差,生胶有一定冷流倾向等缺点。近年来,出现的充油顺丁橡胶可使上述缺点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抗撕裂强度偏低,抗湿滑性不好,以及粘着性不如天然橡胶和丁苯橡胶,尚有待研究改进。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氢键有机框架材料研究获进展。氢键有机框架材料(Hydrogen-bondedorganicframeworks,简称HOF)是一类仅由有机构筑单元通过分子间氢键自组装而构筑的有序框架材料。该类材料不仅具有比表面积高、结构可设计和孔道可调控的特点,而且拥有合成条件温和、溶剂可加工性和易于再生的独特优势。然而,HOF材料的低稳定性严重阻碍了该领域的发展,限制了该类材料的潜在应用范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国家“青年千人”项目的资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曹荣课题组和刘天赋课题组合作,通过多重氢键、强π-π相互作用、避免骨架中出现独立的氢键给受体的多重策略,以四羧酸芘(H4TBAPy)为单体,设计合成了一例具有高比表面积、优异的化学和热稳定性以及易再生性的HOF材料。该材料BET比表面积高达2122m2·g-1,且在浓盐酸中浸泡117天依然保持其骨架的完整性,HOF材料在酸性条件下自恢复的特性被首次发现;同时鉴于该HOF材料无金属、低生物毒性、可产生单线态氧的特点,在首次实现HOF材料尺寸的可控调节的基础上,于材料孔道中引入了抗癌药物阿霉素,该材料在原位细胞实验中成功实现了对癌症的化学光动力学协同治疗,相关结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Chem.Int.Ed.,2018,57,7691-7696)上。 该工作为设计合成稳定的HOF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该材料的应用范围,为发展该材料新的再生途径、药物运输与癌症联合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科学家发现一种全新的光食蛋白。一组寻找“吃光”蛋白质的科学家,在加利利海海底偶然发现了50年来的第一个新品种。这种蛋白质可帮助植物和微生物从太阳中获取光的细胞成分。这一意想不到的发现可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微生物是如何感知光线的,并促进新型光学研究以及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 许多生物利用光敏蛋白质收集太阳的能量,并帮助其生存。它们中一些利用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转化阳光,其他一些则使用视紫质,这种蛋白质与一种被称为视黄醛的维生素A结合,可以捕获光线。最著名的视紫质嵌在人眼的视杆细胞中,它帮助人们在黑暗中看清东西。但另一种形式的视紫质则帮助小生物(如藻类和细菌)吸收光以制造化学能。 研究人员在收集来自以色列加利利海的DNA样本时,尝试寻找第二种视紫质。回到实验室后,研究人员对DNA样本进行了筛选,寻找编码光反应蛋白的基因。当他们将视黄醛添加到大肠杆菌时,它变成了紫色——这是视紫质可能存在的迹象。《科学》杂志近日报道称,研究小组表示,当他们进一步测试DNA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光食蛋白,他们将这种视紫质蛋白命名为太阳视紫质。 目前,科学家对这种新视紫质的工作原理并不了解。它的DNA类似于制造化学能的视紫质,但由于其完成光转换的周期很长,研究人员怀疑,它与人眼中的视紫质相似,是一种光敏蛋白。他们能确定的是:新的蛋白质似乎无处不在,存在于细菌、藻类、古生菌,甚至是病毒中。这种新的蛋白质家族甚至存在于一些人们此前并不知道其能感受光线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中。 光敏蛋白或能在数据存储、光遗传学等各个领域大显身手,使科学家用光操纵转基因神经细胞。但前提是,人们必须摸清这种新蛋白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