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苏拉明钠防治眼部增殖性疾病
2014-03-14 14:40:18
第三方平台
眼内压力间断性或者持续性升高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在医学上被称之为青光眼,属于眼部增殖性疾病。眼压升高有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形式。高眼压如果持续的话,将会对人体眼球组织和视力带来伤害,使眼睛视力缩小或者下降。如果不及时施以有效的治疗,可能会造成眼睛视野全部丧失,严重者导致失明。
急性闭角青光眼,常合并恶心、呕吐、发热、寒战及便秘等,少数病人可有腹泻发生。慢性闭角青光眼,常伴有视蒙、虹视。本病最严重得并发症是失明。
激光疗法对广角性青光眼的治疗卓有成效。主要原理是用激光照射虹膜,通过形成一个小洞来降低眼压,是眼镜赶到舒适。但如果是急性或闭角性青光眼,激光疗法就不是最佳选择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手术治疗。
滤过性手术的目的是建立有效的眼外房水引流通道。阻止滤过口愈合、减少滤过泡瘢痕形成是提高滤过性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此要求术者对滤过道的愈合过程进行适当的控制。
苏拉明钠对青光眼(眼部增殖性疾病)的病理作用:
一、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成纤维细胞增殖会带来不利于人体的影响,苏拉明钠有抑制这种影响的作用。
二、苏拉明钠在高浓度时抗增殖的能力很强,不仅副作用小,也没有什么并发症。
三、苏拉明钠在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被应用,能起到有效降低眼内压的作用,此外还能维持滤过泡,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可靠,是这种手术中较为不错的病理制剂。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苏拉明钠
相关阅读:
●
N95医用防护口罩和N95口罩有什么区别
●
N95型口罩的用途是什么,合适哪些人群
●
《自然》药物联用疗法有望延缓艾滋病病毒反弹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N95医用防护口罩和N95口罩的区别,N95医用防护口罩和N95口罩虽然只有2个字的差别,对于外行人来说也许看不出来差异,但是从用途上来说也是天壤之别,下面小编就来具体说说关于这两者的差异。 N95医用防护口罩和N95口罩的相同点防护等级相同,均通过N95等级检测,符合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及健康协会标准(NIOSH)N95认可。隔滤的微粒,直径可小至0.3微米。在测试中,隔阻直径0.075微米的微粒,成功率有95%。冠状病毒肺炎(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直径约0.1至0.12微米。所以理论上都是可以用来防流感病毒的,故而在发生疫情时均可认为是标准的防护口罩。 N95医用防护口罩和N95口罩的不同点1、防护类型:一种是医用防护口罩,另一种属于工业防尘口罩。当然,两者对应的认证标准不同。2、使用范围:N95医用防护口罩对用于医疗卫生行业,比如防疫站、医院、疾控中心等;N95口罩对用于工业,比如煤矿业、石油加工、采矿业等工矿企业使用。3、作用用途:N95医用防护口罩在防护病毒的同时,还能过滤细小颗粒粉尘;而N95防尘口罩只能有效阻隔粉尘,对病毒病菌不能很好的防护。4、使用材质:N95口罩一般分“外中内”三层,中间隔滤层其滤径虽然相同,但三层的选用材质有差别。5、液体防护:由于N95医用防护口罩有阻隔液体喷溅功能的需要,口罩的外层表面多一层绿色的疏水防护层,主要作用是可以防护轻微的液体或血液的飞溅渗透。而N95口罩是没有这层疏水防护层的。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N95型口罩的用途以及合适人群。N95实际上是针对防护口罩的防护标准。N95是由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NIOSH)制定的,针对外面严重的雾霾情况,专家建议人们外出佩戴N95型口罩,那么它究竟有何作用呢? N95型口罩的用途用于某些颗粒物的呼吸防护,如打磨、清扫和处理矿物、面粉及某些其它物料等过程产生的粉尘,还适用于因喷洒而产生的液体的或非油性的不产生有害性挥发气体的颗粒物。能有效过滤和净化所吸入的异常气味(有毒气体除外)。N95口罩可帮助降低某些可吸入微生物颗粒物(如霉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等)的暴露水平,但不能消除接触传染、生病或死亡的风险。 N95型口罩适合什么人群通常情况下我们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口罩人人都可以佩戴,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对于小孩、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佩戴防霾口罩。因为此类人群容易因口罩出现呼吸受阻、缺氧的情况,但是另一方面,直接暴露在污染空气中也会加剧此类人群的身体恶化,因此如果一定要佩戴时,最好谨遵医嘱。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药物联用疗法有望延缓艾滋病病毒反弹。现有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无法治愈艾滋病,原因是艾滋病病毒(HIV)会“潜伏”在细胞的“病毒库”中。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两种药物联用有望延缓“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停止后的病毒反弹。 新近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将靶向HIV的抗体与先天免疫系统刺激剂联用,可延缓或改善猕猴体内的病毒反弹。 研究人员让44只猕猴感染“SHIV”、即结合了部分“SIV”(猴免疫缺陷病毒)和“HIV”(人类艾滋病病毒)基因组的病毒,并在感染一周后开始进行130周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130周的治疗期间,研究人员把猕猴平均分为4组。第一组为控制组,不接受其他治疗,第二组和第三组在96周后分别增加“广泛中和抗体”和免疫刺激剂治疗,第四组在96周后增加联用两种药物。 治疗结束后的监测结果显示,所有控制组猕猴都出现病毒反弹,病毒载量达到高峰;几乎所有接受免疫刺激剂治疗的猕猴出现病毒反弹,而接受“广泛中和抗体”治疗的猕猴,其病毒反弹稍有延迟;11只接受药物联用治疗的猕猴中,5只在抗逆转录治疗结束后的6个月内未出现病毒反弹,而出现病毒反弹的6只猕猴,其高峰病毒载量远低于控制组。 论文通讯作者、美国贝丝·伊斯雷尔女执事医疗中心病毒学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丹·巴鲁什说,两种药物联用最大程度杀灭了感染HIV的细胞,为开发靶向病毒库的潜在治疗策略提供了初步理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