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苏拉明钠制作免疫调节剂
2014-03-14 14:40:33
第三方平台
现在有一种比较新的治疗白癜风的方法就是免疫调节剂。
Protopic免疫调节剂是由一家日本公司生产用于对抗白斑处局部皮肤免疫反应的一种药膏,并在很多使用它的患者身上得到了不错的疗效。Protopic曾被用于治疗湿疹,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Protopic免疫调节剂暂时还未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治疗白癜风的完全认可,但是如果调查工作者能够证实其具有有效的价值的话,Protopic免疫调节剂就会被大量使用。
免疫调节剂根据中国中医药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显示会有比较多的副作用,且主要作用于皮损处的T细胞,而且也有较多的禁忌症,所以患者使用前一定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某些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及恶性肿瘤的治疗,该类药物都具有一定的疗效。
齐书钧专家指出其大多是生物制品,如卡介苗(BCG)、内毒素等;少数是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如左旋咪唑(lev-amisloe)和梯洛龙(tilorone)等。它们有的可以激活补体,有的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有的可以非特异性地增强T、B淋巴细胞反应,有的可诱导干扰素产生。
苏拉明钠可作为制作免疫调节剂的原料,在该药剂的制作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病理药物的研究深入,苏拉明钠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苏拉明钠
相关阅读:
●
1990~2014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人名单以及背后的故事
●
约翰·格登:全班倒数第一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罗列出从1990~2014年期间的诺内尔文学奖作品,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发人省醒,带给人无穷的力量。下面为大家罗列出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优秀作品以及获奖理由。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优秀作品
1、1990年作品《太阳石》获诺贝尔文学奖。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墨西哥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2、1991年作品《七月的人民》获诺贝尔文学奖。内丁•戈迪默(女)(1923~)南非作家。
获奖理由:“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3、1992年作品《西印度群岛》获诺贝尔文学奖。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圣卢西亚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4、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托尼•莫里森(女)(1931~)美国作家。
获奖理由:“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5、1994年《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获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说家。
获奖理由:“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6、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希尼(1939~)爱尔兰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7、1996年希姆博尔斯卡(女)(1923~)波兰诗人。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8、1997年达里奥•福(1926~)意大利讽刺剧作家。199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其在鞭笞权威,褒扬被蹂躏者可贵的人格品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与中世纪《弄臣》一书相媲美。”
9、1998年若泽•萨拉马戈(1922~)葡萄牙记者、作家。199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10、1999年作品《铁皮鼓哈里》获诺贝尔文学奖。君特•格拉斯(1927~)德国作家。
获奖理由:“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11、2000年作品《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剧作家、小说家。
获奖理由:“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12、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者: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
获奖理由:“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13、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者: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
获奖理由:“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14、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库切(1940~)南非作家。
获奖理由:“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15、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
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16、 2005年获奖作品:《生日派对*看门人*回乡》哈罗德•品特(1930~),英国剧作家。
获奖理由:以诗和画的创造性,深入表现了人类长期置身其中的处境。
17、2006年获奖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奥尔汉•帕穆克(1952~),土耳其作家。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
18、2007年获奖作品《金色笔记》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英国作家。
获奖理由:“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19、2008年获奖作品《战争》作者勒•克莱齐奥
20、2009年《呼吸钟摆》作者:赫塔•缪勒(Herta Müller,1953-),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性小说家、诗人、散文家。
获奖理由:“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21、2010年获奖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代表作:《绿房子》、《城市与狗》、《中国套盒》
获奖理由:他“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
22、2011年获奖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其代表作:
《诗十七首》,成名后陆续出版了《路上的秘密》、《在黑暗中观看》等。
获奖理由:“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23、2012年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其代表作有《蛙》《生死疲劳》《丰乳肥臀》《檀香刑》等
获奖理由:“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
24、2013年诺贝尔获得者:爱丽丝•门罗。她的短篇小说集有《我青年时期的朋友》、《你以为你是谁?》(1978,亦得总督奖)、《爱的进程》(1986,第三次得总督奖)、《公开的秘密》、《一个善良女子的爱》、《憎恨、友谊、求爱、爱恋、婚姻》、《逃离》等,2006年出版《石城远望》是她最新的一部作品集。
25、2014年诺贝尔获得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他的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以上就是1990~2014年期间的诺内尔文学奖作品的全部内容介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诺贝尔的相关内容,请查看诺贝尔专题页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讲的是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人名单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美国科学家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W·赫尔,以表彰他们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诺贝尔化学奖的故事
十七世纪,最早的微生物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利用聚光下的透镜看到了游动的细胞,并为之惊叹不已。自那时起,显微镜便开辟了新的研究前景。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突破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展现了活细胞分子级结构的清晰图像。
斯特凡.赫尔(Stefan Hell)、威廉姆.莫尔纳尔(William Moerner)和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与本世纪头十年内所取得的进展,意味着如今生物学家可以对蛋白质分散、进入细胞的过程进行实时观察。该技术可应用于研究神经元间如何连接,以及受精卵如何分裂成胚胎等问题。
正如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Ernst Abbe)于1873年所意识到的那样,无论透镜有多干净,光学显微镜所呈现的细胞分子图像总是模糊不清的。物理定律决定:当物体间距小于约200纳米(约为可见光波长的一半)时,可见光将无法分辨不同物体,而这些物体将会呈现为一点。这称作阿布衍射极限。在这种分辨率下,人们可以看到细胞中的细胞器,却看不到细胞器的具体结构。电子显微镜比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高,但只限于真空条件下使用,故仅能用于研究已死的组织。
阿布极限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克服。于是,2014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们转而运用荧光团(荧光分子)技术。所谓荧光团技术,即激光器发射出特定波长的激光,冲击荧光团使其发光。这一技术现常用于生物成像。
威廉姆.莫尔纳尔现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他于1989年在位于圣荷西的IBM阿尔马登研究中心工作时,发现了单个分子会发出微弱的荧光。1997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职期间,又找到了控制荧光的办法,从而可以像开关灯一样改变分子。但仍旧需要这些单个分子间距大于200纳米才能分辨出来。
1995年,新泽西默里山贝尔工作室的埃里克.白兹格提议:如果使细胞中异种分子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研究人员应当可以通过顺序拍摄红分子、绿分子、蓝分子的照片来提高分辨率。虽然同色荧光团仍需相距200纳米以上,但通过图层叠加的方法的确可以做出拥有更高分辨率的结构图。接下来,莫尔纳尔证明了各类同种分子可在不同时刻发光。这项发现最终将白兹格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白兹格历经近十年才将他的想法付诸实践。他曾离开科学学术界,到他父亲在密歇根的医疗设备公司工作。2006年,他效力于弗吉尼亚州阿什本地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妮利亚农业研究院。他运用这项技术拍摄了一张溶酶体蛋白的超分辨率照片,溶酶体蛋白上遍布着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分子。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超分辨率显微技术研究员马库斯.萨澳(Markus Sauer)说:这项技术现可达到20纳米的分辨率。
此时,正在芬兰图尔库大学工作的斯特凡.赫尔发现了一种可以避开阿布极限的技术。这项技术同样依赖于对荧光分子的控制。1994年,他提出:使用激光器制造有色荧光团,然后再次使用激光器使部分荧光团停止发光。其实早在1917年,爱因斯坦就描述了这一过程。
赫尔的方法是运用第二次激光照射冲击被照亮的荧光团,如此一来只剩下极少荧光点在发光。而由于无法战胜阿布极限,最后的图像还是模糊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第二次照射后剩下的极少荧光点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光源。
将一系列这样的荧光点集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幅高分辨率的图像。理论上,这些荧光点可以达到仅几纳米的间距。但在活细胞中,30纳米左右已然是极限了。萨澳说:这是由于现阶段第二次激光强度太大而常常破坏荧光团。
细胞的世界
今年诺贝尔奖得主们的发明尚未成为常规技术,但已有许多生物学家运用此技术拍摄出了很好的细胞内部结构图。赫尔还发布了间距40纳米的小泡在神经元内游动的视频。庄小威是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的一名化学家。她自己则另有发明——随机光学重建显微法。该显微法可用于展现肌动蛋白纤维如何沿轴突横截面周长呈环状包裹轴突。“将来会出现许多新版的超分辨率显微镜。”赫尔说道。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埃里克·贝齐格(Eric Betzig) 1960年1月13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国神经科学家、发明家、应用物理学家。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带头人。他先后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系和康奈尔大学的工程物理学博士专业,1988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其主要贡献是研发了用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光学成像工具。
威廉·莫纳(William Esco Moerner) 1953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普莱森顿。化学家,单分子光谱和荧光光谱领域的著名专家。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哈利·S·莫什讲座教授。1975年,毕业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1982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81年至1995年,在IBM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的研究中心担任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1993年至1994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访问客座教授。1995年至1998年,在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杰出教授。1998年至今,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
斯特凡·黑尔(Stefan W. Hell) 1962年12月23日生于罗马尼亚阿拉德。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之一。于1981年进入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并于1990年获得海德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位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93年至1996年在芬兰图尔库大学的物理医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96年,被授予海德堡大学教授资格。1997年,成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哥廷根的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2003年至今,黑尔也是位于海德堡的德国癌症研究中心高分辨率光学显微技术部门的主任。
以上就是关于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人名单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的全部内容,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诺贝尔的相关内容,请查看诺贝尔专题页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讲的是关于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格登的故事,看到曾经被老师认为最不可能成为科学家的一位“差生”是如何蜕变成为瑞士皇家学院眼中的天才的。
格登的儿时评语
约翰·格登正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穿着深蓝色和白色相间的细格子衬衫,双手抱在胸前,收紧下巴,向诸多记者摆出一个矜持又有派头的姿势。
2012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出通知,这位英国生物学家和另一位日本生物学家山中伸弥,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可在面对镜头的时候,这位79岁的老人却把一张中学成绩报告单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在这张已经发黄的纸片上可以看到,63年前,这位生物学最高奖项的得主在生物课上排名全班倒数第一,并且被授课老师评价为“非常愚蠢”。
“我相信他(格登)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但从他的表现来看,这个想法简直是痴人说梦。”这位老师写道,“他连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都学不会,想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完全不可能。”
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进入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还是后来被誉为“克隆之父”、获得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格登从没忘记过这些严苛的评语。事实上,这张成绩报告单一直被装裱在一个精致的木质相框中,并且被挂在格登剑桥大学的办公室里。
与之相伴几十年后,凭借着一枚诺贝尔奖章,这位曾经的差学生,终于顶着一头白发,成功地回击了当年的差评。
在老师“非常愚蠢”的评价过去半个多世纪后,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这是灾难性的一学期。他的工作离令人满意还差得很远……他的各项表现都非常糟糕,很多时候他都处在麻烦中,因为他根本不听劝告,只坚持用自己的方法。”
“我相信格登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但从他的表现来看,这个想法简直是痴人说梦……无论对于格登本人以及教育他的老师,都是在完完全全地浪费时间。”
从那张成绩报告单的评语中,人们几乎可以想见这位诺奖得主当时令老师气急败坏的模样。那是1949年的夏季学期,550分的满分,格登只得到231分,相当于百分制里的42分。而他的名次,在全班18名学生中,排名倒数第一。
15岁那年,在伊顿公学全年级250名男生中,格登的生物课成绩同样排名最末。63年后的今天,他却被评为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之一,与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共同分享生物学研究的最高荣誉,以及800万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753万元)的奖金。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故事
瑞典皇家科学院毫不吝啬对格登的最高评价。他们在发布的获奖评语中说,格登的研究成果“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对细胞和组织发育的认知”。
这位差生的回击始自1962年。当时,距离老师的严苛评语已经过去了13年,他不仅没被吓到,反而在牛津大学拿到了生物学博士的学位。在博士后的研究中,他完成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把一只成年青蛙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只青蛙的卵细胞里。这个全新的细胞,经过孵化、发育,最终变成一只完整的、发育完全的青蛙。
多年后,人们评价说,这一实验震惊了整个生物界,也“颠覆了人们对细胞发育的传统教条认知”。
没有人知道,那位曾经铁口断言格登“在科学领域无法取得成功”的老师,是否听说了这位差生的成就。在此之前,人们坚信,只有生殖细胞能够发育、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而格登的实验证明,尽管人体细胞发育中已经分化为不同的器官,但这些体细胞依然保留着完整的遗传信息。也就是说,一粒来源于皮肤的细胞,也能经由培养,变成一块肺脏组织,甚至整个生物体。
这一成果为之后的细胞编程研究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1996年,著名的克隆羊“多利”得以诞生。很长的时间里,格登都被称为克隆技术的“教父”。
如今,在老师“非常愚蠢”的评价过去半个多世纪后,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因为分别独立发现“成熟、分化的细胞能重新具备未成熟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他们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这位曾经的落后学生。
科研工作中,格登“差生”的叛逆基因依旧在不时闪烁
在蜂拥而来的记者面前,格登很喜欢回忆起自己15岁那年受到的“屈辱”。他还记得那位名叫加德姆的老师——他专门解释说,加德姆并不是个真正的老师,他的真实职业,是一家博物馆馆长。当时,格登所在的中学伊顿公学,聘请他来向低年级的学生教授基础课程。
以上就是关于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格登的故事,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诺贝尔的相关内容,请查看诺贝尔专题页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