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元素动态
苏大医学部2014届毕业招聘圆满成功
2013-11-18 16:51:57
第三方平台
昨天,2013年11月17日,元素商城走进了苏州大学医学部,参加了2014届毕业招聘并取得了圆满结束。在此次招聘会上,元素商城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眼球,纷纷投递简历,并表示愿意加入元素商城。此次招聘活动对于元素商城而言,也是一次展现元素商城风采的好时机。
我们以最公平化的态度接待每一位应聘学生,奉行办事公正的原则,也期待成功加入元素商城的应届毕业生能努力开拓进取,不仅把新的血液带入元素商城,也努力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专业化贴心服务,为元素商城和自己的事业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招聘会
相关阅读:
●
《细胞》曹雪涛团队揭示抗细菌天然免疫应答新机制
●
《自然》中国科学家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领域取得新突破
●
《科学进展》中荷研究人员取得煤间接液化技术新突破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曹雪涛团队揭示抗细菌天然免疫应答新机制。《细胞》杂志10月12日在线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在天然免疫与炎症领域的新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天然免疫细胞迁移对干扰素受体在细胞膜表面组装与表达至关重要,进而使免疫细胞有效感知干扰素作用、激活天然免疫功能以清除胞内细菌感染。该发现从细胞因子受体的角度揭示了天然免疫应答调控新型机制,也为结核杆菌类的胞内细菌感染疾病防治提出了新思路。 巨噬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在II型干扰素的激活下能够清除胞内感染的细菌。在感知病原体入侵后,巨噬细胞等从血液中游出血管并迁移到感染部位对于其天然免疫功能的发挥起关键作用,但目前对细胞迁移如何影响其抗胞内菌天然免疫功能尚不清晰。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创新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曹雪涛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治疗研究中心许小青博士等发现,巨噬细胞在迁移过程中与血管上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E-selectin相互作用,激活了巨噬细胞酪氨酸激酶分子,进而在细胞内对II型干扰素受体亚基2进行位点选择性磷酸化,导致磷酸化后的受体亚基2与转运蛋白结合,促其从高尔基体到细胞膜的转运过程,最终在细胞膜上与另外的干扰素受体亚基1结合,组装成功能性干扰素受体,方使巨噬细胞能对外界存在的干扰素产生应答反应,发挥其抗菌作用。 该研究对于阐明细胞膜受体的表达动态过程,特别是蛋白修饰在受体动态表达于细胞膜表面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其他细胞因子受体及免疫细胞抑制性和活化性受体的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从细胞因子受体膜表达调控的新视角去研究天然免疫细胞能否有效应答并发挥功能,对慢性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与思路。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国科学家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领域取得新突破。记者13日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和该校王建浦教授团队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较国际同行提升近一半,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刊物《自然》正刊发表。 据研究主要完成人、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浦介绍,目前平面结构的LED,尤其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光效率还比较低。为提高出光率,科学界一般采用光提取技术,但这种方法成本高、制备工艺复杂,往往还会改变LED的发光光谱和出光方向,影响发光效率。 钙钛矿是一种既能发电,还能发光的“明星”材料,具有制备成本低、荧光量子效率高、色纯度高、颜色可调等特性。在黄维院士看来,制备出平整、覆盖率高、无明显孔洞的钙钛矿薄膜是实现高效率发光器件的基础。南京工业大学科研团队经数年研究,提出利用低温溶液法设计钙钛矿发光层的新思路。 研究人员在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加入一种氨基酸添加剂,使其自发形成一种钙钛矿发光层。“这种添加剂一方面可以和底层衬底结合形成一层有机绝缘层,另一方面可以诱导钙钛矿结晶,形成低缺陷密度的高质量晶体,从而实现高效率发光。”黄维说。 王建浦表示,用这种方法制备出的新型钙钛矿LED在多个关键指标上优于相近发光波段的OLED。由于钙钛矿LED兼具无机LE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优势,其能耗低、亮度高,容易制成超大面积的器件,在电视、智能手机、大尺寸户外显示屏、汽车与住宅照明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荷研究人员取得煤间接液化技术新突破。中国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与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大幅降低煤间接液化成本,为捕集与利用煤液化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打开了新的大门。 12日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显示,这种活性物质纯度为100%、工业合成条件下可稳定催化400小时以上的新型铁基催化剂,使煤炭液化在“费托合成”步骤中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全部在水煤气变换反应中产生,便于一次性集中捕集利用,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煤间接液化是先把煤炭在高温下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使煤炭全部气化,转化为合成气,再以水煤气变换反应调整合成气的成分,随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费托合成”,使合成气液化为烃类,进一步加工后可获得汽油、醇类燃料及化学品等。 “费托合成”是煤间接液化的核心技术之一,一般采用铁基催化剂。传统铁基催化剂在这一阶段会将约30%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不仅难以捕获利用,还会消耗大量能源。 论文第一作者、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鹏对记者说,如果使用他们的新型铁基催化剂,一个年产油400万吨的煤液化厂每年可在压缩加热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分离等方面节约成本约8亿元人民币。新技术还将促成煤间接液化技术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储存技术结合,高效清洁利用煤炭资源。 煤炭液化技术尤其适用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利于降低对石油的依存度。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市场,预计到2020年煤液化产业将消耗中国煤炭用量的15%。 据介绍,这项研究得到中国国家能源集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煤间接液化及产品加工成套技术开发”项目支持。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门卓武说:“研究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纯相碳化铁合成方法,为未来的研究者们开启了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