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环氧树脂的需求品种
2014-03-18 09:19:40
第三方平台
环氧树脂的需求品种介绍:
世界环氧树脂的品种牌号:
双酚A型环氧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和多样的环氧树脂品种,溴化双酚A型和酚醛型环氧居于使用率的次席,而其他一些品种不管是生产量还是使用量都比较小。
国内环氧消费品种牌号:
环氧树脂在国内投入实际生产的只有双酚A型的几个牌号。
国内生产的环氧树脂品种比较单一,一般为双酚A型。国内环氧树脂由于技术不高所以性能一般较差,许多性能指标高要求的地方需要用到国外质量较高的环氧树脂,比如高品质液体环氧、溴化环氧、酚醛环氧等。
环氧树脂在各行业的分配:
目前环氧树脂主要在电子行业和涂料行业被大量使用。
复合材料成型用环氧树脂主要使用在电子行业的印刷电路板,这种树脂主要占使用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1-(4-氨基苯基)-2,3-二氢-1,3,3-三甲基 -1H-茚-5-胺专题:http://www.b2star.com/topic-C18H22N2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环氧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
相关阅读:
●
《应用表面科学》二氧化钒掺点儿杂 性能飙升数量级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二氧化钒掺点儿杂,性能飙升数量级。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固体物理所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研究室费广涛研究员课题组,在W掺杂有序二氧化钒纳米线阵列光电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日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应用表面科学》上。 氧化钒材料具有高的电阻温度系数和光热效应,在红外探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氧化钒单根纳米线结构因带隙窄、结晶性好及比表面积大等优点,用其构筑的器件具有好的光响应度和量子效率等优势,是目前氧化钒红外探测的主要研究方向。然而,氧化钒单根纳米线的有效光照面积非常小,导致所产生的光电流很低,限制其应用。将单根纳米线有序排列起来,由于单个纳米线的集成效应和有序排列导致电子在传输过程中具有极高的传输速率和低的损耗,这样既可以发挥纳米材料光电特性好的优点,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光照面积,可以使其获得较高的光电流值,从而实现优异的光电响应性能。另一方面,对半导体而言,元素掺杂具有减少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提高电导率、提高自由载流子浓度和载流子寿命等特点,因此,它被认为是提高光电探测器光响应的一种有效方法。为此,费广涛研究员课题组硕士研究生谢秉合等制备了高质量二维有序W掺杂二氧化钒纳米线阵列。这种有序的W掺杂纳米线阵列展现出了毫秒级的快速红外响应速度和高达21.4mA/W的响应率,相比于纯的二氧化钒纳米线阵列探测器(响应度为0.29mA/W),W掺杂之后的响应率提高了近两个数量级。这项研究成果为未来的高性能光电器件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直接方便的路径。
●
蓝绿藻化身生物光伏电池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蓝绿藻化身生物光伏电池。将地球大气环境从缺氧转化为富氧的功臣蓝绿藻,最近英国科学家把它打印在纸上制成微型生物太阳能电池板,大概一个iPad大小。团队认为,因为电池可生物降解,这能应用于医疗保健预算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健康追踪的感测器,或伪装成壁纸来监测室内空气品质。 蓝绿藻是一种从光合作用获得能量的微生物,已在地球上活了约35亿年,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一般认为,蓝绿藻最大的贡献就是将地球大气环境从缺氧转化为今天的富氧,刺激了生物多样性并导致厌氧生物接近灭绝,显著改变地球生命形式的组成。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和中央圣马丁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将蓝绿藻以喷墨方式印刷到导电纳米碳管,再用相同方法将后者印刷到纸上,发现蓝绿藻在印刷过程中不仅不会死亡,且不像传统太阳能电池只能暴露在光线下工作,喷上蓝绿藻的生物电池于黑暗中也能产生少量电力,约持续100个小时。虽然和传统太阳能电池相比寿命短了许多,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AndreaFantuzzi表示,这种生物光伏电池的目的并不在于取代传统技术或用于大规模电力生产,其优点是电池可经生物降解,能作为一次性太阳能电池板或电池,事后可直接置于堆肥或花园里自然分解。而低功率输出意味着这种电池更适合用在小而美的设备,比如感测器、简单的数字时钟、小型LED灯泡等。在医疗行业,这款电池也可当作一次性纸质感测器,用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数值。
●
研究首次分离鉴定DON脱环氧代谢菌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研究首次分离鉴定DON脱环氧代谢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简称DON,俗称呕吐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等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污染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饲料原料。近年来,多项饲料和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含量抽样调查中,DON的检出率均在95%以上,平均含量也远远超过我国DON的限量标准(1.0mg/kg,国标GB2761-2011)。 DON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动物急性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的动物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反应迟钝、食欲下降和呕吐等。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减慢、免疫毒性、生殖毒性、致畸和致突变作用等。除了动物的急性和慢性中毒外,DON也可导致人类中毒,如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ATA)等。如何减少DON对畜禽和人类的危害,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及人类健康,一直是畜牧兽医领域的焦点问题。由于物理和化学方法防控霉菌毒素的局限性,畜牧兽医从业者和领域内科学家普遍认为,探寻霉菌毒素生物防控方法是畜禽健康养殖和畜禽产品安全控制的迫切需要。DON等结构类似霉菌毒素的主要毒性基团是其C12,13位的环氧键。筛选鉴定DON脱环氧代谢菌株一直是霉菌毒素生物防控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华南农业大学邓诣群教授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综合宏基因组测序等多种手段,多次改良肠道菌群培养方法,国内首次分离鉴定出一株可高效代谢DON的细菌,命名为Eggerthellasp.DII-9。该菌株可将DON转化为毒性降低至原型1/55的脱环氧产物DOM-1。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菌株大小0.2–0.3×0.7–1.0μm。全基因组测序表明该菌株基因组大小为3.79Mb,GC含量59.49%,预测编码3358个蛋白质。该菌株环境适应性强,可在20–45℃,pH5–10的条件下,24h左右,100%将DON代谢为DOM-1。除DON外,Eggerthellasp.DII-9还可代谢与DON结构相似的同族霉菌毒素T-2三醇、T-2四醇和HT-2。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成功分离鉴定四株DON脱环氧代谢菌株。本文报道的Eggerthellasp.DII-9具有明显的高效优势。早期报道的BBSH797代谢25μg/ml的DON需2周左右,Bacillussp.LS100和SS3代谢100μg/mlDON需要72h以上,本文报道的Eggerthellasp.DII-9在24h左右可完全代谢100μg/ml的DON。该菌株在动物饲料和食品加工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有望应用于DON脱毒代谢工程菌的制备和饲料脱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