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导体材料带隙知多少
什么是半导体材料带隙?在原子或分子中,电子通常占据不同的能级。然而,在固体中,这些能级合并在一起形成能带。能带分成价带和导带两个部分。其中,用于将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电子存在于价带中,而其余未成对电子则存在于导带中[1]。导带和价带之间的区域被称为能带带隙。它是激发电子从价带(束缚态)跃迁到导带(自由态)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带隙的大小对材料的某些性质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如果给一个用于成键的电子提供足够的能量,它就可以被激发跃迁至导带,从而可以自由导电。如何根据带隙对材料进行分类?对于导体来说,导带和价带之间的带隙为零,因此导带充满电子,材料的导电性很强。相反地,绝缘体的价带和导带之间有很大的带隙,使得价带的电子几乎不可能跃入导带,材料体现为不导电。半导体的带隙则介于两者之间,一般体现为不导电,但是通过注入能量的形式(光激发,热激发等),可以使其价带上的电子发生跃迁,从而具备导电能力。图1: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能带示意图根据电子跃迁所需的能量和动量条件,又可以将半导体分为直接带隙半导体和间接带隙半导体。在直接带隙半导体中,电子要跃迁到导带上产生导电的电子和空穴(形成半满能带)只需要吸收能量。代表有GaN(项目号:G119228),GaAs(项目号:G119227),InAs(项目号:I119233),GaSb(项目号:G119230)等III-V族半导体。对于间接带隙半导体,电子要跃迁到导带上产生导电的电子和空穴(形成半满能带)不仅需要吸收能量,还要改变动量。代表有Si(项目号:S108980),Ge(项目号:C105165)等元素半导体。图2:不同类型半导体光致发光原理图[2]在不同的温度下,半导体材料的带隙值会有所变化,下表为常见半导体材料的带隙值[3]:如何计算半导体材料带隙?一般而言,判断半导体材料带隙大小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截线法。截线法是一种简易的求取半导体禁带宽度的方法,依据原理是半导体的吸收阈值λg和其禁带宽度Eg成反比,两者之间关系式如下:Eg (eV)=1240/λg (nm)因此,可以通过求取λg来得到Eg。从UV-visDRS(紫外可见漫反射)谱图中可以得到材料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对波长-吸收曲线求一次微分,之后在极值点做截线(斜率为极值点纵坐标数值),截线与横坐标交点即为λg。代入上式可得材料的禁带宽度Eg。方法二:Taucplot法。此方法由Tauc,Davis和Mott[4]等人推导出,具体表达式如下:(αhv)1/n=A(hv-Eg)hv=hc/λ其中,α为吸光指数,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λ为光的波长。V为频率,A为常数,Eg为半导体禁带宽度。指数n与半导体类型相关:其中直接带隙半导体为1/2,间接带隙半导体为2。需要注意的是,读取的UV-visDRS谱图纵坐标应为吸收值Abs,如果是透过率T%,可以通过公式Abs=-lg(T%)进行换算。宽带隙半导体的应用宽频带隙(WBG或“宽频带隙”)半导体是各种电子器件的关键,如透明触点、p-n结和薄膜晶体管。自20世纪50年代,氧化物宽带隙半导体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其高透明度和高导电性的矛盾特性。透明导电氧化物(TCO)掺锡的In2O3,即ITO,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是各种商业设备的关键可能的替代品,如f掺杂SnO2(FTO)[5]和al掺杂ZnO(AZO)[6],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在21世纪,多透明非晶氧化物半导体(TAOS),如氧化铟镓锌(IGZO),由于其高透明度、高迁移率和良好的均匀性,也被广泛研究为薄膜晶体管(TFT)中的通道层[7]导致其在液晶显示器(lcd)中的商业应用。图3:柔性TTFTs a)在塑料片材上制备的TTFT结构;b)柔性TTFT板材弯曲到R=30mm的照片;c)柔性TTFT片材的照片[7]虽然这些n型TCOs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但p型掺杂和氧化物中的高孔洞迁移率在实践中被证明要困难得多。这主要是由于(1)色散中定位价带空穴的内在限制和(2)通过p型掺杂引入空穴和最小化补偿缺陷的挑战。以脱钙基CuAlO2为初步实例,提出的“价带化学调制”(CMVB)策略取得了突破[8]。这种方法使用O2p态与金属3d态在价带最大值(VBM)处的杂化,增加色散。随后,这种策略和其他方法的使用导致了各种基于铜的p型TCOs,尽管p型TCOs具有光电性能,但仍然不能与n型TCOs相比。由于这些挑战,只有一小部分p型TCO材料已被纳入商业器件应用,例如Cu2O和SnO,它们主要用于薄膜晶体管。参考文献[1]KittelC.andMcEuenP.(2019),IntroductiontoSolidStatePhysics,8thEd.Hoboken,NJ:JohnWiley&Sons.[2] TsagliK,DordevicSV.TemperatureDependenceofPhotoluminescenceSpectrainPolystyrene[J].MaterialsPerformanceandCharacterization,2020,9(1):675-681. https://www.astm.org/mpc20200093.html[3]SemiconductorsWB.FundamentalPropertiesandModernPhotonicandElectronicDevices/Eds[J].K.Takahashi,A.Yoshikawa,A.Sandhu.NewYork,2007.[4]TaucJ,MenthA.Statesinthegap[J].Journalofnon-crystallinesolids,1972,8:569-585. https://doi.org/10.1016/0022-3093(72)90194-9[5]RakhshaniAE,MakdisiY,RamazaniyanHA.Electronicandopticalpropertiesoffluorine-dopedtinoxidefilms[J].Journalofappliedphysics,1998,83(2):1049-1057.https://doi.org/10.1063/1.366796[6]JiangX,WongFL,FungMK,etal.Aluminum-dopedzincoxidefilmsastransparentconductiveelectrodefororganiclight-emittingdevices[J].AppliedPhysicsLetters,2003,83(9):1875-1877.https://doi.org/10.1063/1.1605805[7]NomuraK,OhtaH,TakagiA,etal.Room-temperaturefabricationoftransparentflexiblethin-filmtransistorsusingamorphousoxidesemiconductors[J].nature,2004,432(7016):488-49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3090?free=2[8]KawazoeH,YasukawaM,HyodoH,etal.P-typeelectricalconductionintransparentthinfilmsofCuAlO2[J].Nature,1997,389(6654):939-94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0087
●
生物酶催化技术及应用
酶是非常强大的催化剂,它使用复杂的活性位点来处理化学转化。酶强大的加速反应能力和无与伦比的选择性使它们成为可用于可持续制造过程的有吸引力的催化剂。生物催化领域已经发展到现在被视为发展更绿色、更高效化学工业的关键赋能技术的阶段。几项重大方法创新支撑了快速进展,包括:1) 提供快速、准确和低成本的DNA合成和测序服务;2) 开发先进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和计算建模方法;3) 以及用于高通量结构和生化酶表征的日益复杂的实验工作流程。然而由于生物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及天然酶对非天然产品的适用性较差,生物催化工艺的开发往往周期漫长,投入巨大,这严重限制了生物催化技术的推广。天然酶,通常需要蛋白质工程来优化其特性以用于实际应用。近年来,出现了高通量蛋白质工程策略,最显著的是定向进化,用于开发生物催化剂,以高效和选择性地处理非天然底物,并在商业可行的工艺条件下有效运行。生物体内催化生物体内催化在活的宿主细胞里进行,通过多种酶有机的结合,按照代谢途径一步步进行催化反应。而代谢工程则是对这些代谢途径进行设计与构建,来更高效地获得产物。由于在活细胞内的生物转换不需要外源辅助因子的补充,也不需要进行蛋白质纯化等步骤,体内催化成为一种成本效益很高的方法。体内发酵与代谢工程代谢工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或基因工程例如DNA重组技术,通过操控细胞内的酶、运输和调节功能等,来改变或构建细胞的活动和代谢途径,从而提高所需产物的产量或得到新产物[1]。一个成功的代谢工程基于对细胞功能的分析设计出改进的菌株,再通过基因工程进行构建。随着对代谢工程的研究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以自身对其的理解对代谢工程进行了分类[1,2],其中NielsenJ.根据不同的方法和目的对生物代谢工程进行了细分[3]:1、将异源基因插入宿主中来生产异源蛋白;2、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原料而扩大微生物对底物的应用范围;3、通过基因洗牌或蛋白质定向进化等策略生产全新的代谢途径,从而提高生成速率;4、通过插入其他生物的代谢途径,使特定生物体拥有能同时降解多种化合物的能力;5、为改进细胞理化性质、形态,而对细胞生理学进行工程设计;6、为避免副产物对细胞造成负面影响而设计代谢途径,从而消除或减少副产物的生成;7、通过增加生物合成途径的活性而增加产量及生产力。生物体外催化生物体外催化则能通过对多个酶在实际生产条件下的性能进行工程化改造,多个酶同时参与级联反应来简化工艺流程,减少了一些中间产物或副产物的产生,避免了副产物对细胞的毒害,中间产物的分离,提高收率与纯度,同时节省了生产成本[4]。酶催化级联反应体系有多种类型,目前最通用的是分为以下四类[5]:(A)线性级联反应;(B)正交级联反应;(C)平行级联反应;(D)循环级联反应。实际的级联反应中,通常不会只应用一种反应类型,而是多类结合应用,氧化还原酶、转氨酶等则是其中最常应用的酶类。A. 单个底物经酶催化为一个或多个中间物后转化为单个最终产物的过程称为线性级联反应,它是四种级联体系中最简单直观的;B. 正交级联反应的特点在于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后在辅助底物存在时参与另一种酶的反应以便辅因子或辅助底物再生,或是能够移除生成的副产物,使反应向正方向进行。最经典的正交级联是羰基还原酶偶联脱氢酶从而实现辅酶再生;C. 两种及以上底物经不同生物催化反应体系转化为两种以上产物,但其共用同一套辅酶或辅底物再生系统的过程称为平行级联;D. 循环级联反应即多个底物可选择性地被转化为一个中间物,随后又转化为所需化合物或者最初原料进行重复循环反应,在循环过程中所需化合物被不断积累。体内与体外对比及优劣势分析体内生物转化优势:1、体内可实现辅酶循环(如ATP,NADPH,SAM等),无需额外补充;2、体内内环境稳定,相关酶的活性及稳定性不易受影响。劣势:1、合成在细胞内的代谢途径活跃的化合物会限制其积累浓度(如丙酮酸),即容易转化为其他物质,导致最终产率不高;2、不易合成对细胞有毒性的化合物;3、代谢通路的动力学不易控制和改造;4、产物浓度通常较低,分离纯化比较复杂;需要平衡产物生产通路和细胞生存通路对物质的竞争。体外酶级联优势:1、减少反应步骤,降低成本;2、可以针对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分离工艺的要求灵活地选择反应体系,更易进行系统的工艺优化,能够达到很高的时空产率和提取收率。3、可以选择适合的大宗品作为起始原料,能够达到最高的原子经济性(100%)。劣势:1、需要用到ATP,NADPH等价格昂贵的辅酶时,需同时考虑辅酶循环体系的构建;2、部分酶在体外的稳定性较差,大规模稳定生产存在困难;3、体外多酶的协作往往不如在体内有序高效。生物酶催化技术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在解决制药行业环境问题过程中,有多种生物催化剂可用于药物和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包括氧化酶、还原酶、水解酶、裂解酶、异构酶和转氨酶等。本文以最为常见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为例,简述生物酶催化技术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氧化反应生物氧化反应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制药行业,人们正越来越多地探索将氧化酶用于生物催化。例如,丙肝病毒蛋白酶抑制剂telaprevir和boceprevir以及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在工业生产中都使用了氧化酶。又如,植物雌激素松脂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都能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制药界对它的研究颇多。有报道称利用青霉菌(Penicillium simplicissimum)的香草醇氧化酶和细菌漆酶,使用价格低廉的丁子香酚做为起始原料,用两步一锅法合成松脂醇。在优化的条件下,松脂醇的合成可以达到1.6g/L的半制备规模(图2)。图2. 利用香草醇氧化酶和细菌漆酶通过串联反应合成松脂醇还原反应使用生物酶催化剂对羰基官能团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还原合成手性药物中间体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新的微生物菌株从环境中被分离出来,它们具有良好的羰基还原活性以及所需的生化特性,包括热稳定性和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光学纯的叔丁基6-氰基-(3R,5R)-二羟基己酸酯是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的关键手性前体,是由6-氰基-(5R)-羟基-3-氧代己酸叔丁酯通过还原酶还原生成的。有报道称在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羰基还原酶KlAKR,能够不对称还原6-氰基-(5R)-羟基-3-氧代己酸叔丁酯(图3)。并利用半理性设计策略改善酶的活性,经过两轮基于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的位点饱和突变筛选得到的突变体Y295W/W296L,催化效率比野生型KlAKR高11.25倍。图3. 还原酶KlAKR催化的还原反应通过筛选新的微生物,或通过基因组挖掘鉴别出新的基因,然后再通过强大的酶工程工具,包括理性设计、非理性设计、高通量筛选平台等对这些生物酶进行优化和筛选,不断开发新的酶催化剂。不仅开发出新的酶还要找到发挥其活性的环境并应用到合适的反应中去。生物酶的研究前景过去十年酶设计和工程领域取得的巨大进展,自下而上或从头设计的酶设计,即在蛋白质宿主内创建全新的催化中心,可以为未来生物催化剂交付的速度和范围提供通用解决方案。如果设计要达到或甚至超过更成熟的自上而下的生物催化剂开发方法所达到的实际效用水平,那么这个研究领域现在必须解决两个核心挑战:首先,要设计效率更接近自然系统的高活性酶。目前,即使对于相对简单的转化,也必须产生许多设计并进行实验测试,以识别出一些表现出所需活性的设计,并且需要进行广泛的进化优化以弥合与天然酶的效率差距。当针对多步反应时,设计挑战被放大,其中需要精心策划的构象调整以精确识别多种化学状态。在活性位点预组织和构象动力学之间取得平衡对于酶设计的未来成功至关重要。其次,必须扩大从头酶可实现的化学范围,并为可大规模实施的有价值的化学过程开发催化剂。在这里,有机化学家和蛋白质设计者之间更广泛的合作对于确定合适的活性位点安排以进行新的目标转化特别有价值。通过工程化细胞翻译以将新的功能氨基酸引入蛋白质中,可以大大扩展可及化学物质的范围,这些氨基酸可用于调节金属离子辅因子的催化作用或用作小分子有机催化剂的基因编码替代物。未来,酶设计师和工程师将通过开发用于日益复杂的转化的催化剂,继续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参考文献1.Bailey,J.(1991).Towardascienceofmetabolicengineering.Science,252(5013),1668–1675.doi:10.1126/science.20478762.Cameron,D.C.,&Tong,I.-T.(1993).Cellularandmetabolicengineering.AppliedBiochemistryandBiotechnology,38(1-2),105–140.doi:10.1007/bf029164163.Nielsen,J.(2001).Metabolicengineering.Applied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55(3),263–283.doi:10.1007/s0025300005114.李国四.生物催化级联反应制备丙酮酸及L-酪氨酸衍生物[D].浙江大学,2020.DOI:10.27461/d.cnki.gzjdx.2020.003762.5.Ricca,E.,Brucher,B.,&Schrittwieser,J.H.(2011).Multi-EnzymaticCascadeReactions:OverviewandPerspectives.AdvancedSynthesis&Catalysis,353(13),2239–2262.doi:10.1002/adsc.201100256
●
锂电池隔膜常见改性策略
引言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重量轻、灵活性强、自放电速率慢、充电速率高、电池寿命长等优点,是一种集可再生资源和大功率应用于一体的极具发展前景的储能设备[1]。隔膜是可充电锂电池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不仅能在正负极之间提供物理屏障,防止电路短路,还可以作为锂离子和电解质阴离子的主要传输路径,通过调节其组成和结构,可以达到改善电池的离子传输特性的目的。尽管它们具有良好的化学/电化学稳定性,优异的机械强度和适当的热关闭性能,但最广泛商业化的聚烯烃基(如聚乙烯(PE)(项目号:P434353),聚丙烯(PP)(项目号:P301642)和PP/PE/PP夹层复合材料)微孔隔膜存在热收缩严重、电解质润湿性差、孔隙率低、易燃等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安全隐患,从而影响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2-4]隔膜结构优化采用相转化法和静电纺丝法制备隔膜时,通过调控前驱体和实验参数,可以优化隔膜结构,达到提高隔膜离子传输速率的目的。相转化法是将聚合物溶解在溶剂之中,并通过溶剂交换使聚合物沉淀形成微孔结构[4]。这种方法避免了干法和湿法中的拉伸工艺,可有效防止隔膜多孔结构的热收缩。Wang等人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一种海绵状聚磺胺(PSA)/SiO2复合膜,并成功应用于锂离子电池(LIBs)隔膜[5]。与商用聚丙烯(PP)隔膜相比,海绵状PSA/SiO2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如更高的孔隙率、离子导电性、热稳定性和阻燃能力。使用海绵状复合隔膜的LiCoO2/Li半电池比使用商用PP隔膜的LiCoO2/Li半电池表现出更好的速率能力和循环性能。此外,海绵状复合隔膜可以保证LiCoO2/Li半电池在90°C的极高温度下正常工作。Ma等人采用静电纺丝-热压法制备了9种不同纤维直径、不同膜孔率的聚丙烯腈(PAN)(项目号:P303200)纳米纤维膜[6]。随后,这些膜被探索作为锂离子电池(LIB)隔膜。研究了在阴极半电池充放电循环和速率能力测试中,纤维直径和膜孔隙率对电解质吸收、锂离子通过膜的传输、电化学氧化电位和作为锂离子隔膜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N基隔膜具有较小的纤维直径:200-300nm,并且在高压(超过20兆帕)下表现出最佳性能,其最高放电容量(89.5mAh/g-1在C/2速率下)半电池的循环寿命(容量保持率为97.7%)。该研究揭示了热压静电纺丝PAN纳米纤维膜(特别是由薄纳米纤维组成的PAN纳米纤维膜)作为高性能锂离子分离材料的前景。图1:PAN基隔膜在C/2速率下的初始充放电电压分布极性基团接枝锂金属电池性能一直受到锂析出的影响。Wu等人通过简单的涂层聚丙烯酰胺接枝氧化石墨烯(项目号:G405797)分子到商用聚丙烯膜上,开发出了功能化多孔双层复合隔膜[7]。该复合隔膜将毛状聚丙烯酰胺链的亲锂特性和快速电解质扩散途径与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优异机械强度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电极表面的锂离子通量。结果显示,在高电流密度(2mAcm−2)下,锂金属阳极实现了无枝晶的锂沉积,具有高库仑效率(98%)和超长期可逆的锂电镀/剥离(超过2600h)。值得注意的是,在20mAcm−2的超高电流密度下,锂金属阳极具有超过1900小时的循环稳定性。图2:PP隔膜和GO-g-PAM改性PP隔膜分别组装的电池电极上锂沉积示意图无机粒子涂覆隔膜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商品化的隔膜主要是基于微孔聚烯烃膜,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如热稳定性。虽然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还不能完全确保电池的安全性,特别是在大规模应用的情景中。Zhao等人通过对聚多巴胺(PDA)进行简单的浸涂工艺,在陶瓷层和原始聚烯烃膜上形成了一层整体覆盖的自支撑膜,使陶瓷层和聚烯烃膜呈现为单一的一面,并进一步改善了隔膜的成膜性能[8]。同时,该隔膜也具备较好的耐热特性。图3:通过简单的浸涂工艺制备复合改性分离器示意图图4:(a)原始PE隔膜、PE-SiO2隔膜和PE-SiO2@PDA隔膜在170℃热处理前后的热收缩率随温度的变化图;(b)原始PE隔膜热处理前后对比图;(c)PE-SiO2隔膜热处理前后对比图;(d)PE-SiO2@PDA隔膜热处理前后对比图;(e)PE-SiO2@PDA隔膜在220℃处热处理前后对比图。聚合物改性Cui等人以贻贝为载体的聚多巴胺包覆层对环保型纤维素微纤维进行改性,采用简便、经济的造纸工艺制备了纤维素/聚多巴胺(CPD)膜[9]。结果表明,CPD膜具有致密的多孔结构、优良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热尺寸稳定性,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隔膜。进一步地,采用CPD分离机的电池的交流阻抗在第100个循环后出现了9Ω的微小变化,表明电池具有良好的界面稳定性。这些优异的性能使CPD膜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图5:(a)采用隔膜、纤维素隔膜和CPD隔膜的LiCoO2/石墨电池的循环性能,(b)速率性能和(c)第一个周期和(d)之后测量的电池Nyquist图锂金属阳极循环稳定性差和安全性问题是阻碍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商业化的两个主要问题。对此,LeifNyholm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三层式隔膜设计,显著提高了锂金属基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10]。纳米纤维素层平均孔径在20nm左右,介孔厚度为2.5μm,这为Li+的流动提供了较好的通道,从而稳定了锂金属阳极,提高了循环稳定性。由于三层式隔膜在内部PE层熔化时,即使在200°C也能保持尺寸稳定,并阻断离子通过隔膜的运输,因此隔膜在高温条件下还具备较好的安全性。该纳米纤维素基三层隔膜有望极大地促高能量密度锂金属基电池的实现。 图6:隔膜的孔隙分布对锂电极形态影响的示意图参考文献[1]MaH,LiuJ,HuaH,etal.Facilefabricationoffunctionalizedseparatorsforlithium-ionbatterieswithionicconductionpathmodificationsviatheγ-rayco-irradiationgraftingprocess[J].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2021,13(23):27663-27673.https://doi.org/10.1021/acsami.1c06460[2]S.S.Zhang,AreviewontheseparatorsofliquidelectrolyteLi-ionbatteries.J.PowerSources,164(1)(2007)351-364.https://doi.org/10.1016/j.jpowsour.2006.10.065[3]J.H.Parka,J.H.Choa,W.Parka,D.Ryoob,S.J.Yoonc,J.H.Kimc,Y.U.Jeongd,S.Y.Lee,Close-packedSiO2/poly(methylmethacrylate)binary nanoparticles-coatedpolyethyleneseparatorsforlithium-ionbatteries.J.Power Sources,195(24)(2010)8306-8310.https://doi.org/10.1016/j.jpowsour.2010.06.112[4]YuanB,WenK,ChenD,etal.Compositeseparatorsforrobusthighratelithiumionbatteries[J].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2021,31(32):2101420.https://doi.org/10.1002/adfm.202101420[5]WangX,XuG,WangQ,etal.Aphaseinversion-basedsponge-likepoly-sulfonamide/SiO2 compositeseparatorforhighperformancelithium-ionbatteries[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2018,26(6):1292-1299.https://doi.org/10.1016/j.cjche.2017.12.010[6]MaX,KollaP,YangR,etal.Electrospunpolyacrylonitrilenanofibrousmembraneswithvariedfiberdiametersanddifferentmembraneporositiesaslithium-ionbatteryseparators[J].ElectrochimicaActa,2017,236:417-423.https://doi.org/10.1016/j.electacta.2017.03.205[7]LiC,LiuS,ShiC,etal.Two-dimensionalmolecularbrush-functionalizedporousbilayercompositeseparatorstowardultra-stablehigh-currentdensitylithiummetalanodes[J].Naturecommunications,2019,10(1):136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9211-z[8]DaiJ,ShiC,LiC,etal.Arationaldesignofseparatorwithsubstantiallyenhancedthermalfeaturesforlithium-ionbatteriesbythepolydopamine–ceramiccompositemodificationofpolyolefinmembranes[J].Energy&EnvironmentalScience,2016,9(10):3252-3261.https://doi.org/10.1039/C6EE01219A[9]XuQ,KongQ,LiuZ,etal.Polydopamine-coatedcellulosemicrofibrillatedmembraneashighlyperformancelithium-ionbatteryseparator[J].RscAdvances,2014,4(16):7845-7850.https://doi.org/10.1039/C3RA45879B[10]PanR,XuX,SunR,etal.Nanocellulosemodifiedpolyethyleneseparatorsforlithiummetalbatteries[J].Small,2018,14(21):1704371.https://doi.org/10.1002/smll.20170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