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我国研发出可净化核废水的新纳米材料
2014-03-18 08:52:02
第三方平台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近日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可用于高效率地大量地吸附核废水中的放射性铯元素。据悉,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材料化学杂志A》。
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可用于高效吸附核废水中的放射性铯元素。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材料化学杂志A》。
核泄漏造成的核辐射污染是目前已知核能应用中最大的安全和环保隐患,如何有效消除核污染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此前的研究表明,核污染成分包括铯、锶及碘等多种放射性元素,其中放射性铯(半衰期约为30年)为主要成分之一。
此次研究人员制备的“磁性普鲁士蓝/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可用于高效吸附放射性铯元素,对50ppm(ppm为百万分率)污水中铯的快速去除率达90%以上;对铯离子的饱和吸附容量达55.56毫克/克。同时,该吸附材料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可迅速简便地从核废水中实现分离。更重要的是,该材料具有良好的辐射稳定性和对铯离子的选择吸附性,即使是在成分复杂的海水中,这种材料对铯的净化与磁回收效果也几乎不受影响。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纳米材料,
材料化工
相关阅读:
●
容量瓶的规格有哪些,如何校正
●
新技术操控CRISPR基因编辑系统对癌细胞能产生有效干预
●
空气污染让磁性颗粒钻入脑部 或助推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生

化学词典告诉你容量瓶的规格以及校正方法,容量瓶是为配制准确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用的精确仪器。它是一种带有磨口玻璃塞的细长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颈上有刻度。容量瓶的规格有多种,下面就具体来介绍一下。 容量瓶的规格容量瓶是为配制准确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用的精确仪器。容量瓶常常和移液管配合使用。以把某种物质分为若干等份。通常有25,50,100,250,500,1000mL等数种规格,实验中常用的是100和250mL的容量瓶。容量瓶校正方法1、绝对校正法将洗净、干燥、带塞的容量瓶准确称量(空瓶质量)。注入蒸馏水至标线,记录水温,用滤纸条吸干瓶颈内壁水滴,盖上瓶塞称量,两次称量之差即为容量瓶容纳的水的质量。根据上述方法算出该容量瓶20℃时的真实容积数值,求出校正值。2、相对校正法在很多情况下,容量瓶与移液管是配合使用的,因此,重要的不是要知道所用容量瓶的绝对容积,而是容量瓶与移液管的容积是否正确,例如250mL容量瓶的容积是否为25mL移液管所放出的液体体积的10倍。一般只需要做容量瓶与移液管的相对校正即可。其校正方法如下:预先将容量瓶洗净空干,用洁净的移液管吸取蒸馏水注入该瓶中。假如容量瓶容积为250mL,移液管为25mL,则共吸10次,观察容量瓶中水的弯月面是否与标线相切,若不相切,表示有误差,一般应将容量瓶空干后再重复校正一次,如果仍不相切,在容量瓶颈上做一新标记,以后配合该移液管使用时,可以新标记为准。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新技术操控CRISPR基因编辑系统对癌细胞能产生有效干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蔡志明与黄卫人、刘宇辰对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进行改进完善,实现对Cas9的操控,可控制癌细胞胞内信号流动方向,对癌细胞多种“恶性”行为进行有效干预。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9月5日的英国《自然·方法学》上。 CRISPR-Cas9系统具有很强的基因编辑能力近年迅猛发展的CRISPR-Cas9系统具有很强的基因编辑和调控能力,通过sgRNA的精确“制导”和Cas9核酸酶实施靶向基因功能操作,两者协同实现编辑和调控能力。这一系统已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其在应用过程中仍有许多方面尚待完善,如避免“使用失控”和“过度编辑”等问题。传统方法主要借助外部“力量”来消灭癌细胞,但往往会损害无辜细胞,引起极大副作用。对于基因突变导致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癌症,研究人员利用新技术能够控制癌细胞内信号流动方向,有效干预癌细胞的多种“恶性”行为,启动这些细胞自身的死亡程序。CRISPR-Cas9系统能避免伤害正常细胞研究人员介绍,肿瘤是一种由于基因突变而造成细胞内信号转导网络异常的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如放化疗等,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往往伤及正常细胞,引起极大副作用。而这套新工具可感知癌细胞内部上游异常分子或外源信号分子的存在,并同时与下游多个抑癌分子组成一个新的“信号转导网络”,进而启动自身的死亡程序,由于正常细胞不存在癌细胞特有分子,可不受影响,这是过去的传统研究方法所不容易实现的。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空气污染让磁性颗粒钻入脑部或助推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生。交通烟雾会进入大脑。尾气中的小金属颗粒会飞到鼻腔内并进入大脑,它们在那里或会助推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生。 铁粒子诱发阿尔茨海默氏症人们已经知道大脑中已经发现了铁纳米粒子,但是它们被认为来自于人体从食物中自然获取的铁粒子。现在,对其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粒子大多数来自于空气污染源,比如交通烟雾和煤炭燃烧。这些发现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BarbaraMaher说。作为很多生物分子的一部分,铁能够以不同形式无害地存在于人体。但是这种形式是以磁铁或是氧化铁的方式存在的,具有高度反应性和磁性,已经发现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存在关联。空气污染让磁性颗粒钻入脑部Maher的团队检测了37名生活在曼彻斯特或墨西哥市的参试者的大脑。通过监测大脑组织的磁性强度,研究发现每克大脑组织中都含有数百万的磁性粒子。当该团队利用电子显微镜近距离观察6名受试者的大脑前部时发现这一惊人结果。圆形的磁性粒子超过有角的雌性晶体的数量比约为100:1。晶体形式或产生自自然来源,比如来自肌体细胞的铁。但是圆形粒子通常来自于高温下融化的铁,来自于燃料燃烧。Maher说,这些粒子的形状是其来自污染物的强有力的证据。“燃料杂质中有铁,汽车发动机缸体中也有铁。”她说,“如果你在街上走,就会吸入它们,它们怎么会不进入人体系统呢?”这些磁性纳米粒子的直径低于200纳米,因此,它们可能从空气中进入鼻腔内的神经末端,并从那里进入大脑,Maher的团队说。该团队还发现,大脑中含有汽车发动机中存在、但人体中非常罕见的金属纳米粒子,比如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