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我国研发出可净化核废水的新纳米材料
2014-03-18 08:52:02
第三方平台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近日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可用于高效率地大量地吸附核废水中的放射性铯元素。据悉,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材料化学杂志A》。
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可用于高效吸附核废水中的放射性铯元素。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材料化学杂志A》。
核泄漏造成的核辐射污染是目前已知核能应用中最大的安全和环保隐患,如何有效消除核污染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此前的研究表明,核污染成分包括铯、锶及碘等多种放射性元素,其中放射性铯(半衰期约为30年)为主要成分之一。
此次研究人员制备的“磁性普鲁士蓝/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可用于高效吸附放射性铯元素,对50ppm(ppm为百万分率)污水中铯的快速去除率达90%以上;对铯离子的饱和吸附容量达55.56毫克/克。同时,该吸附材料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可迅速简便地从核废水中实现分离。更重要的是,该材料具有良好的辐射稳定性和对铯离子的选择吸附性,即使是在成分复杂的海水中,这种材料对铯的净化与磁回收效果也几乎不受影响。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纳米材料,
材料化工
相关阅读:
●
科学家研制出碳基控释硒肥
●
中国科大等揭示调控蓝藻碳氮代谢平衡的新机制
●
毛细管色谱柱的特点以及分类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科学家研制出碳基控释硒肥。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吴正岩课题组研制出碳基控释硒肥,可有效提高硒元素利用效率,为功能农业和保健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供给。 硒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抗癌防癌作用。食用富硒农产品是人体补硒的最好途径,为了获得富硒农产品,通常采用施用硒肥的方式。然而,传统硒肥释放与需求难以匹配,利用率低,不仅会造成农产品硒含量低,而且引发环境污染。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研制控释硒肥,实现硒元素高效利用。吴正岩课题组利用高分子改性中空纳米碳球,制备出一种功能性纳米复合材料,并以此为载体,负载硒酸盐,研制出控释硒肥。该硒肥对阴离子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通过阴离子高效调控硒元素的释放,以满足农作物的需求,有效提高硒肥利用效率,减少硒酸盐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该技术可显著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产量,且具有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工作突破了硒肥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瓶颈,对于促进功能农业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碳材料领域期刊Carbon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青促会项目,安徽省重大专项等的资助。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国科大等揭示调控蓝藻碳氮代谢平衡的新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丛照、陈宇星课题组,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教授张承才课题组合作,阐明了蓝藻全局性转录因子NdhR通过结合不同的代谢小分子,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协同调控碳氮代谢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以CoordinatingcarbonandnitrogenmetabolicsignalingthroughthecyanobacterialglobalrepressorNdhR为题,发表在PNAS上。 碳氮代谢是各种生物生存和生长所必需的,而微生物通过精细调控碳氮代谢平衡来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蓝藻是地球上古老的自养光合生物,有些能够分化出异形胞进行固氮作用,是研究碳氮代谢的模式生物。正常情况下,光合作用的关键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能够利用CO2生成3-磷酸甘油酸,并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alpha-酮戊二酸(2-OG),而2-OG可以作为碳骨架与氮源进一步合成氨基酸等重要分子。在CO2缺乏时,RubisCO则利用O2生成2-磷酸乙醇酸(2-PG)。因此2-OG和2-PG在蓝藻中的浓度是负相关的,二者可以作为碳氮平衡的指示剂。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解析蓝藻碳代谢全局性转录抑制子NdhR的三维结构,这是目前解析的第一个LysR家族转录抑制子全长蛋白的结构。通过大量的生化筛选,发现2-OG和2-PG分别是NdhR的协同抑制子和诱导子。结合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遗传学实验,发现蓝藻中氮浓度偏低时,2-OG浓度升高,NdhR与2-OG结合后与DNA启动子区域的亲和力增强,从而抑制碳转运相关基因的转录,以维持蓝藻内的碳氮平衡。当蓝藻内碳浓度偏低时,2-PG浓度升高,NdhR结合2-PG后构象发生变化,从启动子区域释放下来,其抑制子活性被解除,碳转运相关基因大量表达,进而实现碳氮平衡。该工作阐明了LysR家族转录抑制子的一种全新调控机制,并揭示蓝藻利用单个转录因子对代谢产物的响应来维持体内碳氮代谢平衡的分子机理,加深了对微生物代谢平衡的理解。分子动力学模拟部分的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志勇的帮助,晶体数据收集在上海光源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科技部项目的资助。

化学词典告诉你毛细管色谱柱的特点以及分类。什么是毛细管色谱柱?毛细管色谱技术目前已用于各种复杂混合物分析,包括大气及环境污染物质、生物试样、食品、矿物燃料、宇宙物质和一些无机物及金属有机物等。 毛细管色谱柱的特点色谱柱温度极限:一根色谱柱通常有两个温度极限,温度下限和温度上限。如果在低于温度下限的条件下实验,得到的色谱峰又圆又宽(柱效降低)。但是色谱柱并不会受到什么损坏。这样并不能发挥色谱柱的正常功能。在达到下限温度或者高于下限温度时,得到的色谱峰会有明显的好转。色谱柱容量:色谱柱容量是指色谱柱对一种溶质可容纳的最大量值,一旦超过此数值,该溶质的色谱峰就会发生畸变,也就是说该溶质超载。超载的色谱峰并不均衡而且沿固定方向变化。一般我们称之为“鲨鳍”峰。毛细管色谱柱的分类毛细管色谱柱可分为空心柱、填充毛细管柱、微填充柱及多孔层空心柱等类型。1、空心柱又可分为涂壁空心柱(WCOT)和涂载体空心柱(SCOT)等:(1)WCOT柱是将固定液涂在经过预处理的毛细管内壁上,现在多数毛细管柱属于这种类型。(2)SCOT柱是先将载体(多用硅藻土)粘着在厚壁玻璃管内壁上,然后加热拉制成毛细管。载体均匀分布在毛细管的内壁上,再涂上固定液即成SCOT柱。它的柱容量比WCOT高。空心柱渗透性好,分析速度快。因无涡流扩散项,且传质阻力小,所以柱效极高,理论板数可达106.但柱容量低,进样量少,常需采用分流器。2、填充毛细管柱将粒状固体如载体、吸附剂(Al203)装入玻璃管中,然后拉制成毛细管,使固体融入毛细管内壁,这样制成的填充毛细管柱既可以作为吸附柱,也可涂上固定液使用。其渗透率介于填充柱和毛细管柱之间,所以填充毛细管柱兼有填充柱和空心柱两者的优点,是较好的一类色谱柱。3、微填充柱(micro-packedcolumn)柱内径一般为0.5~1mm。与填充毛细管柱不同,它是先拉成毛细管后、再填入微粒固定相的。对填充物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要求不高,且填充物可涂任何固定液。由于固定液的用量较少,颗粒间空隙也小,故柱效高,理论板高可达0.3mm。微填充柱的优点是载气线速对柱效影响不大,故可提高载气流速,以进行快速分析;柱效高;试样处理量较大,可以不分流进样。4、多孔层空心柱(PLOT)即在空心毛细管内壁上,用适当的方法沉积一层多孔性物质,它可以是吸附剂,也可以是涂固定液的载体。PLOT柱使空心柱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与WCOT柱比较,PLOT柱柱容量大,内表面积大。它综合空心柱和填充毛细管柱的优点,因此有利于高效快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