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极值为21%
2014-03-14 13:59:34
第三方平台
据日经BP社报道,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产综研)近期进行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将阳光转换成电力的能力——“光电转换效率”的理论极限的模拟计算,得出气数值约为21%。目前所能实现的是10~12%的实际效率,此次在理论上计算出的约21%的极限值明显比实际效率高出许多。这表明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通过选择及改进材料并优化结构,有望使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
目前主流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无机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理论极限已获知。此次便是以此为基础,并将无机太阳能电池与有机太阳能电池在吸收光后产生电力的机理方面的不同纳入考虑因素,计算出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理论极限值。该成果有望成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能够提高到何种程度”的研发指南。上述成果将于近期在应用物理学会杂志《Applied Physics Letters》的在线版上公开。
在无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方面,Shockley和Queisser于1961年宣布其转换效率的理论极限值约为30%,近年的实际效率已大大接近这一数值,无机太阳能电池的研发最近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即通过采用多结型及集光型等Shockley-Queisser理论中未曾考虑的构造来提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可再生能源,
材料化工
相关阅读:
●
国民经济成功案例:中科院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成果转移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科院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成果转移。今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成果转移签约仪式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举行。据悉,上海硅酸盐所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技术整体转让给深圳光和精密自动化有限公司,共同推进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应用,转让费共计人民币1亿元。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什么1991年,瑞士科学家格兰泽尔教授将纳米技术引入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由此发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制的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能耗低、无毒、无污染、环境友好。“看到上海硅酸盐所的研究者们努力开发出DSSC生产技术,并向工业技术转化,我感到非常荣幸。”染料敏化电池的发明者、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教授格兰泽尔也在签约现场发来视频祝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之路“我们在这个‘特区’里大胆实践符合产业化要求的评价方法,给他们足够的发展时间与空间,让这支团队成长成能够攻坚克难的‘特种部队’。”上海硅酸盐所党委书记、绿色光电转换技术研发项目部主任刘岩说。2006年,上海硅酸盐所与索尼公司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专门从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发,也就此开始了“十年磨一剑”的产业化之路。2011年,上海硅酸盐所成立了“绿色光电转换技术研发项目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目标,形成了从材料—器件—装备—系统—示范应用的创新链,为其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但是产业化之路充满艰辛与坎坷。2011年,合作伙伴日本索尼退出了项目的合作研发,这无疑对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形成巨大压力。“多样化将是未来的太阳能产业的常态,而染料敏化电池以其特殊的性能必将占有一席之地。既然认准了目标,就必须坚持。”,中科院原副院长、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施尔畏将“失败没有羞愧,羞愧的是不坚持”的标语挂在实验室的墙上,以此鼓励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上海硅酸盐所坚持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研究方向作为“十二五”三个重大突破方向之一,在科技部、上海市政府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条兆瓦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关键材料实现低成本批量化生产,标准化125×125mm²单电池认证效率达到9.7%,组件认证效率达到9.2%;建成染料敏化电池光伏一体化幕墙示范;形成较完整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知识产权体系,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发成功打通了创新产业链,为研究所“十三五”期间在先进材料创新发展方面奠定了基础。”,上海硅酸盐所所长宋力昕表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成功转让据悉,该项目转让后,上海硅酸盐所技术团队将提供三年的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将技术走好“最后一公里”。同时,将项目也在上海嘉定设立集团总部及研发中心,推进现有技术的产业化,并设立生产制造基地,在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物联网、分布式能源等领域推进染料敏化电池的应用和规模产业化,继续开展新型宽光谱响应太阳能电池研究。“如果参照美国将科研活动的技术状态水平分成9个步骤,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现在走到了8。现在接力棒交给了企业家。”施尔畏表示,只有经过市场的洗礼,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才能真正服务于国民经济与百姓生活。与此同时,该项目也将成为科研院所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成功案例之一。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田申荣表示,各研究所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的机制与模式,主动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中国境外首个火炬创新园区正式落户新南威尔士大学并开展研究石墨烯技术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国境外首个火炬创新园区正式落户新南威尔士大学并开展研究石墨烯技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与杭电股份联合实验室启动仪式18日在悉尼举行,旨在研究石墨烯技术,这是中国境外首个火炬创新园区正式落户新南威尔士大学后的具体合作成果之一。 中澳联合研究石墨烯技术中国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向联合实验室的启动表示祝贺,他说这次来的中国高新区代表团中已有5家企业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签署了相关的备忘录,成果非常丰富。张志宏强调,联合实验室研究的石墨烯技术对中国输电线路将产生革命性影响,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因此他非常期待这项技术不断取得进展并最终实现产业化。石墨烯应用前景广阔新南威尔士大学校长伊恩·雅各布斯说,他为学校能够设立中国境外的首个火炬创新园区感到非常骄傲,联合实验室的启动就是这些合作的具体成果。雅各布斯表示,石墨烯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他希望能利用这项技术开发更好的电缆材料。今年4月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访华期间,中国科技部火炬中心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签署了《关于在澳共建火炬创新园的谅解备忘录》。8月16日,中国境外首个火炬创新园区正式落户新南威尔士大学。
●
中国能源企业“出海”的时代来临 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任重道远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国能源企业“出海”的时代来临,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任重道远。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回望历史,能源的每一次发现和更新,都推动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火的发现,让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电的发现,改善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让能源真正走进社会生产,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今天,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等有重要作用。 能源经济的发展能源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国之大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大。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急剧增长的能源消耗,让中国愈发依赖海外市场,其中原油对外依赖度已由1996年的1.2%大幅上升至2013年的58.6%,天然气对外依赖度也由2008年的2%快速上升到2013年的30%。在保持世界原油第一大进口国身份的同时,中国在未来5年内将很可能成为世界天然气第一大进口国。在经济全球化走向纵深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独立解决本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中国大力推动能源国际合作,实现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资料显示,从1993年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已在全球33个国家执行了100多个国际油气合作项目,建成中亚、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5大国际油气合作区。近年来,中国能源企业也在加快海外发展步伐,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支撑企业发展。传统的油气、电力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大举进行海外并购;核电成为国家新名片,高调“走出去”;新兴的新能源企业后来居上,加大在海外投资布局……能源企业竞争力日渐增强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才储备的逐渐丰富,也使国内能源企业竞争力日渐增强,加之“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能源企业规模“出海”的时代正在到来。除了在常规能源领域进行国际合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给中国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了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太阳能和风能产业的持续发展,让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在国际能源合作领域,中国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短板。如今,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石油严重依赖中东,天然气越来越依赖俄罗斯、中亚和东南亚等。但目前,我国尚未与这些地区形成有效的多边合作机制,且游离于多边国际能源组织之外,这种局面不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为此,中国应更积极地参与地区和全球多边能源治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以此作为参与全球和区域事务的新突破口。这一方面要求中国提升在国际能源署、国际能源论坛及国际能源宪章等多边机构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应与发达国家继续深化能源技术、人员交流和能源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同时,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模式也亟待升级。从进行能源贸易、与产能国合作开发当地资源,到发展深加工业务,中国企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资源、技术的掌控不足,导致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缺少定价权。此外,中国能源企业的海外并购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这些企业应该打好资源、技术、通道、市场、储运的“组合拳”,多角度制定战略,拓展合作领域,从规模化向纵深化发展,深耕海外市场,打造一体化产业链,真正在海外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