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内蒙古包头施行建筑的节能改造
2014-03-14 11:03:24
第三方平台
去年,包头市投入节能改造资金1.5亿元,对64.55万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逐步实施了节能改造。
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已连续5年列为自治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同时也是包头市2013年为人民群众办的好事实事项目之一。
为落实好这项惠民政策,包头市紧紧抓住国家、自治区加大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力度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全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切实发挥资金效益,节能改造工程已成为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暖房工程”、“暖心工程”。
现有的居住建筑改造内容包括外墙外保温、更换门窗、室外供热管网及热源平衡改造等。在工程实施后,一些老旧小区的冬季户均温度提高了3℃至6℃,夏季则可降低室温2℃至3℃,这样就显著降低了采暖能耗,减少了居民热费支出,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以至于能够实现节能、环保、惠民等多重政策效应。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能源环境
相关阅读:
●
《自然》3D打印材料可磁化形变
●
石墨烯将为我国防腐涂料产业带来新增长点
●
中科院大化所代谢组学深度覆盖分析技术获新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3D打印材料可磁化形变。一项研究展示了利用一种3D打印方法制造的软材料在施加磁场后,可以快速发生精细可逆的形变。该技术可以设定材料执行各种有用的动作,包括滚动、跳跃和抓住物体。 软材料可以依据热、光或磁场之类的刺激而改变形状,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从柔性电子、软体机器人到各种生物医学挑战,如药物递送和组织工程。就医学应用而言,相关材料需要在封闭空间内运行且需要远程控制,而磁场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激活刺激。但目前的制造方法只允许简单的形状变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赵选贺及同事开发了一种技术,可以在几分之一秒内打印柔软的磁活化材料。该制造工艺将铁磁微粒嵌入硅橡胶基体内。在近日发表于《自然》的报告中,研究人员通过磁化打印机喷嘴控制微粒的排列,从而能够对打印材料的不同区域进行设定,使之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特定的形变。例如,材料可以在不同静态形状之间切换,或者根据磁场变化发生动态变形。这样的材料具有弹性,在去除磁场后会恢复原来的面貌。 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技术打印了一个六腿软体机器人。通过施加不同的磁场,机器人可以爬行、滚动、输送药物,甚至捕获并释放降落的物体。第二种设计可以使机器人水平跳跃12厘米,方法是首先在一个方向上施加一个磁场使其折叠,然后在另一个方向施加磁场将其释放。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石墨烯将为我国防腐涂料产业带来新增长点。2018防腐蚀涂料年会近日在江苏扬州举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石墨烯材料研究所所长、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执行院长暴宁钟教授等专家受邀出席大会并在石墨烯专题论坛上作主旨发言。暴宁钟等认为,石墨烯将为我国防腐涂料产业带来新增长点。 我国腐蚀总成本约占GDP的3%~5%,腐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石墨烯由于其优异独特的综合性能,在重防腐涂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的《2017—2018中国石墨烯发展年度报告》显示,石墨烯重防腐涂料对国家安全和海洋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且近年来在海洋、交通等重大工程上的应用步伐不断加快。 常州产业集聚度全国领先,位列我国石墨烯发展第一方阵。石墨烯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积极探索石墨烯在防腐涂料领域的应用,获得系列先进科技成果,并已实现产业化,走向市场。 2018防腐蚀涂料年会上,暴宁钟说:“涂层保护是解决腐蚀既有效又节约成本的方法。石墨烯本身导电和导散热性能优异,且耐磨性和阻隔性强,与传统涂料相结合可以弥补涂层功能性缺失。目前已经开发出石墨烯复合管道涂层等多种石墨烯防腐涂层,并已规模化投入生产和使用,市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瞿研表示,“与环氧富锌相比,石墨烯防腐涂料附着力非常强,可大幅提升漆膜致密度和强度,成本更低。第六元素把石墨烯固定到环氧树脂中,可以解决石墨烯分散到防腐涂料后稳定性不佳的问题。”以石墨烯锌粉涂料为代表的石墨烯涂料产品已进入工程应用阶段,但标准规范及应用评价等配套工作严重滞后。据悉,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钢结构防腐分会主导、常州多家企业参与起草的《石墨烯锌粉涂料》标准立项申请获批,已进入实施阶段,将于2019—2020年发布。 据CGIAResearch预测,2018年我国石墨烯防腐涂料市场将达5亿元,2022年将达48亿元,石墨烯防腐涂料有望助力国产防腐涂料跨入国际高端市场,提升我国涂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科院大化所代谢组学深度覆盖分析技术获新进展。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许国旺研究员团队在代谢组学深度覆盖分析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在AnalyticalChemistry《分析化学》杂志上连续发表3篇研究论文。 代谢组学是研究表型的重要工具,但现有技术在代谢组数据采集质量和数据解析方面仍存在很大瓶颈,制约了代谢组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发展代谢组高覆盖定量检测和识别技术是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针对上述瓶颈问题,该研究团队开展系统深入研究,通过发展拟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代谢物结构-质谱特征规律、结合结构-色谱保留规律提高代谢组分析的覆盖度,发展代谢物数据库以改进代谢物的批量结构鉴定能力等。 研究团队建立了高覆盖度拟靶向脂质组学分析新方法,涵盖19个脂类,3377个脂质离子对,覆盖7000多种脂质分子结构。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重复性,更低的检测线,更高的覆盖度,更好的数据质量,特别适合于大规模脂质组学分析(AnalChem.)。 研究团队还建立了用于酰基肉碱分析的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方法(LC-HRMS),构建了包含758种酰基肉碱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酰基肉碱数据库。基于该LC-HRMS方法的深度覆盖分析新策略,可一次性地在临床样品中检测数百种酰基肉碱(AnalChem.)。 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综合的代谢物标准数据库构建策略和方法,针对数据采集、数据校正、定性算法,以及仪器间差异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一套系统解决方案,并研发出代谢物定性数据库软件(AnalChem.)。 上述代谢组学新方法的提出,对提高代谢组分析的覆盖度和规模化鉴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