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英国打算再建造50座核电站
2014-03-14 13:45:48
第三方平台
据英国《卫报》网站近日的报道,英国政府打算再建50座新的核电站,这一庞大的数字是政府公开讨论核电站数量的10倍。
在提交给地质废物处理咨询会的文件中,放射性废物管理委员会已经表示过,75千兆瓦核电的上限正由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在伦敦“测试”。
能源部长宣布,目前的计划就是建立12个核反应堆为5个地区提供16千兆瓦的电力。这一数字相当于50多个新建的大规模现代化核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
数据表明,75千兆瓦的核电足以提供英国86%的电力直到2050年。“核能对我们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我们未来能源结构的一部分。”部门发言人说。
环境政策顾问和核能专家大卫洛瑞博士说:“75千兆瓦的上限只不过是人为设定的最坏状况,核电站所释放的大量放射性废物并没有被计算在内。”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能源环境
相关阅读:
●
中国高端胶粘剂市场有望打破进口垄断
●
《自然》科学家高精度测量反物质
●
《细胞·干细胞》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化学方法高效诱导多能干细胞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国高端胶粘剂市场有望打破进口垄断。近日,国内胶粘剂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回天新材在参与东风乘用车前风挡破拆试验时,未出现界面破坏,样车玻璃面仍粘连良好,符合要求,有望成为首个切入乘用车等高端用胶领域的国内厂家,实现国产替代进口零的突破。 作为“工业味精”,胶粘剂和药品一样,质量是关键,尤其是乘用车风挡玻璃对胶粘剂的要求更高。回天新材董事长章锋在介绍,要成为汽车厂家的胶粘剂供应商非常难,经过6年的反复认证和试验,公司才拿到国内主要汽车厂商的认证。但光有认证还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乘用车胶粘剂市场一直被陶氏、汉高、西卡等国际巨头所垄断,年均采购额高达20亿元,仅陶氏一家便占据中国乘用车胶粘剂市场近三成份额,“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破拆试验的成功,能撕开中国企业成为乘用车整车厂胶粘剂供应商的口子,打破进口垄断。”章锋说,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前十大客车厂商的主要供应商,如宇通、中通、欧辉、金龙客车等都是公司客户;乘用车方面,国产品牌亦已实现稳定供货,合资品牌正逐步导入,东风日产、神龙、海马、众泰等客户的供货份额正在逐步提升,比亚迪、长安、广本等客户的开发进展亦较为顺利。除了汽车行业所用胶粘剂正在逐渐替代进口之外,太阳能、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关键胶粘剂原材料亦在不断提升国产产品份额。据介绍,中车集团六大主机厂中,回天新材已取得5家主机厂的合格供应商资格,4家主机厂已经实现批量供货。事实上,国内胶粘剂厂家当前正值在高端用胶领域替代进口的黄金突破期。章锋分析,随着研发投入的加大,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国内胶粘剂产品性能已大为提高,质量上已经具备替代进口的实力;环保趋严亦给国内技术先进的企业提供了机会,国内胶粘剂企业应抓住这些机会,发力高端市场。“我们的国货一旦进入,国外厂家就降价,国外厂家原先卖190元/公斤的胶粘剂,我们进入并只卖30元/公斤,他们就降价到50元/公斤。所以打破进口垄断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有利,对民族工业有利。”章锋说。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科学家高精度测量反物质。近日,《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了到目前为止对暗物质进行的最精准的一次光谱测量。这次发现不仅证明了反原子光谱学的能力,也将反物质的超敏检测向前推近了一步。 解释为何是物质而不是反物质在大爆炸中幸存了下来一直是物理学家们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获取反物质并了解其特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光谱学中,通过激光激发原子并检查其如何吸收或散发光来确定原子跃迁的特性。虽然同样的技术可用于研究反原子,但是反物质难以生成和捕捉,因此也就难以测量它的特性。2017年,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CERN)的ALPHA合作组在《自然》期刊上发文报告了对激光驱动的反氢1S–2S跃迁(从基态到激发态)的实验性观测。现在,来自同一合作组的丹麦奥胡斯大学的JeffreyHangst及其同事,详细表述了该跃迁的其中一个超精细组分的特征。该团队研究了约15000个反氢原子,这些原子被磁囚禁在一个长280毫米、直径44毫米的圆柱体内。研究人员进行了为期十周的测量,发现反氢跃迁的共振频率与氢的1S至2S跃迁的预期频率一致,测量精度达万亿分之二。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化学方法高效诱导多能干细胞。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5年攻关,揭示了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标准化制备干细胞的方法,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和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相关成果于4月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干细胞》(CellStemCell)上。 诱导多能干细胞可以帮助人类了解细胞“变身”的奥秘,为科学界提供了一个窥探生命本质的窗口。多能干细胞还可以用于再生新的组织和器官,为疾病治疗和再生医学提供“种子”细胞来源。日本科学家、201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山中伸弥利用病毒载体进行基因运送,具有潜在的致癌隐患,对于以后的临床应用有较大风险。为了将体细胞诱导为多能干细胞,各国科学家不断地开辟新方法。后期,科学家们利用化学小分子替代山中伸弥因子诱导出了多能干细胞,但存在步骤多、时间长、效率低、机理不清楚等缺点。裴端卿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5年的努力,开发出一套高效、简单的化学小分子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简称为CIP(ChemicalInductionofPluripotency),即化合物诱导干细胞多能性。裴端卿指出,该方案只需要给细胞用两种不同的“药水”依次“洗澡”,便可以将体细胞“返老还童”到干细胞的状态。这一方法比之前的方案简单、高效,所需的初始细胞量少。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多种体细胞类型“返老还童”,包括在体外极难培养的肝细胞。这些神奇的“魔法药水”是如何将成体细胞诱导到胚胎发育早期的多能干细胞状态的呢?裴端卿说,在个体中,所有的细胞都拥有同样的染色质,为什么会形成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各种细胞呢?原来,细胞在发生可识别的形态变化之前,就因受到约束而向特定方向分化,确定了其未来的发育命运。团队研究发现,细胞的命运受到细胞核内部的“信息中枢”染色质的状态控制。细胞染色质的开放(1)与关闭(0)状态总和,构成了决定细胞命运的状态,这种情况就犹如计算机二进制的“密码串”,进而将细胞“锁”在了特定状态。由于没有引入外源基因,该方法操作简便,诱导过程条件均匀,所有成分明确、标准化,将为干细胞应用提供安全、高效的制备方法,具有广阔市场应用前景。与此同时,为开辟药物诱导细胞命运转变提供了新方向,将极大推动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的发展,服务于我国的医疗与卫生事业。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主任谢欣表示,该研究方法与常规的诱导方法有显著区别,Brdu这一小分子直接整合入DNA,重塑染色质结构,从而改变基因表达,这是一个全新的机制。且该研究极大提高了诱导的效率,使化学诱导有望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常规方法。同时,这一机制可以指导科学家有目标地设计化合物小分子来改变染色质结构,从而更加优化化学诱导重编程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科学家在化合物诱导多能干细胞的领域上互为补位,使我国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