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透氧膜反应器能够提效甲烷芳构化
2014-01-17 09:12:21
第三方平台
近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膜分离与催化团队负责人江河清研究员与德国汉诺威大学、尤利西研究中心、拜耳公司等机构研究人员合作,成功地在透氧膜反应器中尝试进行了甲烷芳构化反应,并且生成了苯及其衍生物。
据介绍,甲烷芳构化是将甲烷直接转化为液体产品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催化科学、工业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催化剂。Mo/ZSM-5催化剂是目前被广泛研究和使用的催化剂。但该类催化剂存在易积炭失活、甲烷转化率低等问题。研究人员尝试在该体系中引入一定量氧气或温和的氧化剂,以实现甲烷的选择性催化转化。
江河清等研究人员在透氧膜反应器中尝试进行了甲烷芳构化反应。由于反应器采用了钙钛矿型透氧膜,使氧气可以从空气侧转移到透氧膜另一侧,并与甲烷芳构化所生成的氢气反应产生水,从而打破化学平衡,提高甲烷转化率。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使用该透氧膜反应器,可将氮气保留在空气侧,并且避免其进入甲烷—芳烃体系中。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由于氧气和水蒸气的存在,能够显著改善催化剂Mo/ZSM-5的积炭失活问题,并且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材料化工
相关阅读:
●
原卟啉钠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化学词典告诉你原卟啉钠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原卟啉钠为紫褐色结晶性粉末,溶于水和甲醇,难溶于稀酸,不溶于氯仿、乙醚和丙酮等。本品系从健康牛、猪血液中提制得到的原卟啉的水溶性钠盐。 原卟啉钠的作用原卟啉钠为肝脏机能改善剂,具有促进细胞组织呼吸,改善蛋白质和糖代谢,抗补体结合等作用。动物试验表明,本品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具有明显降低氨基转移酶等的作用。并能改善氨基酸代谢,增加肝脏血流量,提高肝细胞蛋白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对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亦有效。临床试用于各型病毒性肝炎,可使症状改善,肝肿缩小,氨基转移酶、浊度试验、黄疽指数等指标改善。原卟啉钠的注意事项1.主要副反应为皮肤色素沉着,停药后可逐渐消退;2.其他副反应有头晕、上腹部痛、皮疹等。3.有遗传性卟啉症家族史者忌用。4.夏季服药时,应避免阳光照晒,加服核黄素可防止或减轻色素沉着。
●
总胆汁酸的正常值多少,有何临床意义
化学词典告诉你总胆汁酸的正常值以及临床意义。总胆汁酸(TBA)是在肝脏内合成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成为结合型胆汁酸,然后被肝细胞分泌入胆汁,随胆汁至肠道后,在肠道内细菌作用下被水解成游离型胆汁酸,有97%被肠道重新吸收后回到肝脏。如此循环不息。这样能使总胆汁酸发挥最大生理效应。更可防止总胆汁酸大量进入循环中对其它组织细胞的毒害(总胆汁酸的PH值非常低)。 总胆汁酸的正常值多少血清总胆汁酸在医学上的测定:正常参考值:血清总胆汁酸(TBA)<10μmol/L血清氨胆酸(CG)<2.6mg/L鹅脱氧胆酸(CDCA)<1.61μmol/L成人血清正常值1~7μmol/L(3.5±1.75)总胆汁酸临床意义1.正常人的血清总胆汁酸(TBA)是0~10μmol/L的含量。2.总胆汁酸(TBA)>10μmol/L提示肝细胞发生病变,血液中胆汁酸含量升高。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胆汁酸明显升高。特别是肝硬化、肝癌时总胆汁酸的升高率>(95%),也大于丙氨酸转氨基酶(ALT)20%。3.当肝脏实质损害时,肝细胞对胆酸合成降低,鹅脱氧胆酸的合成绝对升高。4.阻塞性黄疸时CA/CDCA比值大于1.0。5.肝实质细胞损伤时,CA/CDCA比值小于1.0。6..当幽门功能不全时,胆酸会反流到胃内,同胃酸一起造成对胃粘膜的损伤,并引起胃痛等不适症状。7.鹅脱氧胆酸(CDCA)增高见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胆汁瘀滞、慢性乙醇中毒、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胆道梗塞等。8.采用进食后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可提高参考值。
●
艾滋病疫苗又有新靶点广泛中和抗体VRC26能消灭HIV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艾滋病疫苗又有新靶点广泛中和抗体VRC26能消灭HIV。艾滋病疫苗研发再获新突破。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日前报道,美国科学家在艾滋病病毒(HIV)包膜蛋白内一个重要的功能性位点上,发现了一类聚糖分子,其可作为广泛中和抗体“VRC26”的特定靶点,加速艾滋病疫苗的研发。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按照传统疫苗设计思路开发HIV疫苗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HIV是一种变异性病毒,拥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毒株,而传统疫苗只能攻击一种毒株,因此在对抗HIV时通常无效。针对HIV毒株千变万化的特点,科学家试图从HIV感染者体内分离出抗体,希望能借此研发出针对不同毒株的HIV疫苗。通过分析HIV感染者的血液,科学家识别出了少量广泛中和抗体。这类抗体能攻击多种HIV病毒的共同结构。研究还发现,一些广泛中和抗体甚至能阻断所有HIV毒株的感染性。其中呼声最高的一种广泛中和抗体,是几年前从南非一位代号为CAP256的HIV感染者血液中提取的“VRC26”抗体,这种抗体能与病毒包膜蛋白中的V2区域紧密结合,让病毒失去活性,而V2区域是大多数毒株具有的相对不变的蛋白序列。但利用VRC26抗体研发疫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部分免疫细胞B细胞含有与V2区域类似的结合位点,影响了抗体的有效性。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免疫学教授丹尼斯·伯顿和同事最近在《免疫》杂志撰文指出,他们对CAP256感染者血液中B细胞在感染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获得重大发现:V2区域的聚糖分子可以承担“船锚”的功能,将B细胞圈起来,VRC26抗体会随着B细胞共同进化,从而具有更加广泛的中和性。因此,在最开始就将聚糖分子纳入作用靶点,对开发出有效的HIV疫苗具有重要意义。伯顿表示,他们接下来会在疫苗研发中优先考虑同时针对V2区域聚糖分子的抗体,并开展免疫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