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5000种硒产品齐聚“世界硒都”
2014-01-21 13:05:19
第三方平台
虽然医学在不断进步,但慢性病发病率却在日益增长,科学家把减少慢性病的希望转向营养预防。近日,在“世界硒都”湖北恩施举办的首届中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上,展出了来自全国14个省七大富硒区近400家企业的共5000种硒产品。
在同期举行的硒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上,23位专家联合签名倡导“科学补硒”。硒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铁、锌、碘等元素一样,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男性不育等多种疾病都与缺硒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于硒在人体内无法自主合成,食物和饮水中硒的含量直接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硒的摄入量。专家指出,认识硒对生命的重要性,开展科学补硒工作,已经成为关系到民众身体健康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我国72%的地区土壤环境缺硒,16个省市属严重缺硒地区,目前9亿缺硒人群中有3亿靠吃硒盐预防相关疾病,老年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都需要适量补硒。据专家保守估计,全球硒产业市场潜力至少达7000亿元。
恩施州是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2011年9月,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术委员会授予恩施州“世界硒都”称号。目前,国家唯一的硒产品检测中心也落户恩施。该中心拥有最尖端的硒产品检验设备,能快速检测出1500多项产品的硒含量。2013年,恩施在全国率先成立硒科学研究院,对硒产品研发进行重点攻关,获得10多项核心技术。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材料化工
相关阅读:
●
生物医学:科学家破解常见感冒病毒的传染机制
●
食品科技:高纤维食品可控制消化系统炎症
●
新材料:碘化铜可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更便宜

化工资讯网整理编辑:正常的人类大约每年都会有两三次感冒,但是现在大众对常见的感冒病毒所知甚少,特别是其传染机制。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近日发表研究公报称,该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经破解了一种常见感冒病毒——鼻病毒的传染机制。
鼻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圆形粒子,其内部包含着大量遗传物质,而外部由一层蛋白质壳体(又称病毒壳体)包裹。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马克斯·佩鲁茨实验室与巴塞罗那大学和马德里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破解了鼻病毒的核糖核酸(RNA)如何穿透壳体、使人体内的宿主细胞受感染的机制。鼻病毒属于小RNA病毒家族,这一研究成果也将有助于治疗类似的小RNA病毒引发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等。
研究人员使用3D低温电镜和X射线结晶分析等手段发现,本来折叠盘曲在壳体内的链状的病毒RNA,在感染宿主细胞前夕,是以链上不同部位“粘上”不同的蛋白质而逐步伸展打开的。
现在科学研究人员们还在对这种鼻病毒实行进一步研究,他们要搞懂病毒RNA是如何选择蛋白质壳体上的位置最佳的小孔,以及如何从这些小孔渗透出去的。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已经被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所发表。

化工资讯网整理编辑:丰富的水果蔬菜被人体摄入时,人体内的肠道细菌会负责对这些纤维实行消化。它们可以利用一些可溶性的纤维,如苹果、梨、草莓、柑橘和洋葱里的果胶,并且将这种纤维酵解为较为特殊的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可以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达到抑制炎症的目的。
脂肪酸可能在血液中循环而与全身免疫细胞都发生关联,但这种抗炎症效果能否超出消化道,达到肺部甚至全身,科学家还不清楚。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哮喘病增加而膳食纤维摄入量在下降;但哮喘在欠发达地区如非洲,并不普遍,在这些地区人民的饮食结构中,水果和蔬菜所占比例更大。马斯兰德认为,饮食添加剂包括提纯丙酸盐或某些类脂肪酸,能否为哮喘病人和吃不到水果蔬菜的人带来利益,还需要严格的科学检验。同时,富含纤维的平衡膳食是取得抗炎症效果的最佳方式。
为了检验膳食纤维摄入和哮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瑞士洛桑大学免疫学家本杰明·马斯兰德和同事用两组小鼠进行了实验。他们给一组小鼠吃低纤维食物,而另一组吃富含果胶的食物。两周后,研究人员给小鼠嗅一种能引起人类过敏和哮喘的过敏原。吃低纤维食物的小鼠显出了剧烈的过敏反应,包括肺部出现炎症分泌物、呼吸道收缩、喘息、气短等与哮喘病人极为相似的状况;吃高纤维食物的小鼠过敏反应减少,它们的嗜酸粒细胞(一种免疫细胞)和抗体免疫球蛋白E几乎只有前者水平的一半,在过敏反应和哮喘中,这两种细胞通常会增加,而且其呼吸道收缩也更少。
经过实验人员推测,如果这种有细菌所产出的化合物确实能抑制哮喘,那么这种化合物在肺部也会起作用。从饮食的变化、骨髓生产免疫细胞的转变、肠道细菌新陈代谢的改变,到哮喘炎症的减轻,这是相互关联的一些变化。“这个研究是将以前从未有人把这一切一起研究的项目的美妙集合。”

化工资讯网整理编辑:来自美国诺特丹大学的一批科研人员近日发现了一种较为廉价的无机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取代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比较贵的有机空穴导体,从而使得这种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变得更为经济和便宜。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当今最有前途的几种光伏技术之一,其理论转化效率最高可达50%,为目前市场上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的两倍,能大幅降低太阳能电池的使用成本。虽然钙钛矿材料相对便宜,但用其制造太阳能电池还需要用到一种名为spiro-OMeTAD的有机空穴导电聚合物,其市场价格是黄金的10倍以上。
钙钛矿是一类具有特定晶体结构的材料,对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而言,这种结构具有天然优势:较高的电荷载体迁移率和较好的光线扩散性能,使光电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极低。虽然碘化铜能够充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空穴导体现在才被证明,但铜系导体之前就被认为能够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量子点太阳能电池中充当重要角色,而最具吸引力的是它们优良的导电性能。碘化铜导体的导电率比spiro-OMeTAD高两个数量级,这使其能达到更高的填充系数,也决定了用其制成的太阳能电池具有更大的功率。但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包含碘化铜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转化效率上暂时不及原有技术。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其较低的电压相关。这一点未来有望通过降低其较高的重组率来弥补。
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碘化铜太阳能电池还有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实验中证明,经过持续两小时的光照后,这种电池的电流无丝毫的降低,而spiro-OMeTAD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流则有所下降,大概下降了10%。这一点对于太阳能电池来说至关重要。科学家们下一步将对实验步骤进行优化,以期待使实验更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