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5000种硒产品齐聚“世界硒都”
2014-01-21 13:05:19
第三方平台
虽然医学在不断进步,但慢性病发病率却在日益增长,科学家把减少慢性病的希望转向营养预防。近日,在“世界硒都”湖北恩施举办的首届中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上,展出了来自全国14个省七大富硒区近400家企业的共5000种硒产品。
在同期举行的硒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上,23位专家联合签名倡导“科学补硒”。硒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铁、锌、碘等元素一样,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男性不育等多种疾病都与缺硒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于硒在人体内无法自主合成,食物和饮水中硒的含量直接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硒的摄入量。专家指出,认识硒对生命的重要性,开展科学补硒工作,已经成为关系到民众身体健康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我国72%的地区土壤环境缺硒,16个省市属严重缺硒地区,目前9亿缺硒人群中有3亿靠吃硒盐预防相关疾病,老年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都需要适量补硒。据专家保守估计,全球硒产业市场潜力至少达7000亿元。
恩施州是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2011年9月,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术委员会授予恩施州“世界硒都”称号。目前,国家唯一的硒产品检测中心也落户恩施。该中心拥有最尖端的硒产品检验设备,能快速检测出1500多项产品的硒含量。2013年,恩施在全国率先成立硒科学研究院,对硒产品研发进行重点攻关,获得10多项核心技术。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材料化工
相关阅读:
●
《应用材料与界面》柔性导电高分子材料研究获进展
●
动力电池产业逐渐告别“小散乱”局面
●
《Phytomedicine》青蒿植物粉末挽救生命垂危的疟疾患者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柔性导电高分子材料研究获进展。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技术中心研究员方晓东课题组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马明明课题组合作,研发出具有高的强度、韧性和导电性的仿生多元醇-聚吡咯复合材料。 柔性导电高分子材料发表相关研究工作以BioinspiredDesignofStrong,Tough,andHighlyConductivePolyol-PolypyrroleCompositesforFlexibleElectronics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2017,9,5692-5698)上。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安徽光机所2014级博士生高凤仙。柔性导电高分子材料设计理念课题组采用仿生的设计理念,通过模拟动物皮肤,合成了一系列多元醇掺杂的聚吡咯复合材料。通过非共价键的交联作用,聚吡咯链和多元醇之间会形成动态网络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耗散来自外界的破坏性能量,大大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使其优于传统的聚吡咯。同时,研究人员发现,用四分支结构的季戊四醇乙氧基化物掺杂的聚吡咯(PEE-PPy)具有最优异的机械能:断裂伸长率为75%,具有很好的柔性,拉伸强度高达125MPa,弹性韧性为73MJ/m3,比自然界中的茧丝(70MJ/m3)还要高。另外,PEE-PPy的导电性好,电导率高达115S/cm。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使得这种柔性高分子复合材料在柔性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的资助。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动力电池产业逐渐告别“小散乱”局面。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电池成本占新能源乘用车全部生产成本的40%至60%,其技术进步对整个电动汽车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动力电池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以及技术路线的逐渐成熟,未来的动力电池将向着更安全、更长寿、充电速度更快的方向发展。 锂电池市场格局发生变化“目前,中国锂电池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度明显偏低,且缺乏技术积累和创新,导致资源严重分散,市场无序竞争。”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张雨坦言,这使得中国锂电池产业始终大而不强,无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格局,也无法在与外部竞争时形成合力。但过去一年,从行业品牌竞争格局来看,无论是快充领域,还是慢充领域,动力电池市场都呈现出了品牌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局面。数据显示,前五大动力电池企业的合计市场占有率已高达近70%。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集中度更高,前四名占据84%的份额,三元电池的前四名则占据60%份额。集中度提升的背后是整个市场的大幅增长。2016年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27.8GWh,同比增长近80%。其中,客车、乘用车、物流车的出货量占比分别为56%、32%和12%,客车依然是最大的应用市场,但乘用车的占比正在快速提升。在电池类型方面,由于在客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磷酸铁锂电池的占比仍高达70%以上,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在乘用车和物流车领域的优势明显,出货量近6GWh,渗透率约20%。在政策的刺激下,大量资本进入到了动力电池行业,对初期的行业发展也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小、散、乱的品牌格局终究难以满足终端客户的真正需求,少数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客户的信赖和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补贴退步倒逼转型2016年底,备受业界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正式出炉。新政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门槛、建立了惩罚机制,且补贴金额退坡,即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50%;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各类车型2019年至2020年中央及地方补贴标准和上限,在现行标准基础上退坡20%。有观点认为,在补贴退坡的影响下,2017年动力电池市场会出现大幅滑坡。以动力电池应用最广泛的客车市场为例,8米至10米的纯电动客车,补贴从最高的40万元下降到最高20万元,降幅达到50%。巨大的补贴降幅可能带来电动客车销量的下滑,进而导致动力电池市场增速减慢。“不可否认,随着补贴的退坡,对动力电池市场带来了消极影响,但要说市场会出现大幅滑坡则未必。”宋寒表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积极应对挑战,通过产品技术升级、优化生产管理、优化供应链等方式控制产品成本,为终端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高快长”成未来趋势动气电池企业能否跟上政策退坡的进程,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能否在提升电池安全、寿命和能效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低端重复产能将被淘汰,优质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宋寒说,根据调整后的最新补贴政策来看,未来5年内,补贴将逐步退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客户的采购决策。具备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规模优势的企业,在产品性能、客户口碑、成本分摊等方面要优于其他企业,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赖,拿到订单。目前,锂电池产业的技术路线很多,要想真正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推广,让消费者更加放心、便捷地使用新能源汽车,选择和发展“高安全、快充、长寿命”电池技术是必然趋势。首先,安全是电池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其次,电池需要具备快充的能力才能够满足消费者机动性的需求,长寿命更是汽车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也保证二手车辆流转成为可能。值得注意的是,从技术路线来看,当前市场上已经呈现出了坚持走慢充路线的企业逐步开始向快充路线渗透的局面,从近期的一些企业公告可以看出,不少慢充路线的代表性企业推出了快充产品。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青蒿植物粉末挽救生命垂危的疟疾患者。现在科学家已发现对青蒿素有不同程度抗药性的疟原虫。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曾表示,感染人类的五种疟原虫中有三种已对主要抗疟药物产生耐药性。所以当刚果的18名患者对治疗疟疾的常规药物没有反应时,医生知道他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尝试不同的治疗方案。他们不是选择使用更多的合成药,而是转向大自然,并找到了一个取得了显着成果的解决方案。 疟原虫对青蒿素药产生抗药性医生首先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方案治疗患者:青蒿素药物联合疗法(ACT)。随着患者状态继续恶化(其中一名五岁儿童甚至昏迷),医生首先为患者注射一种称为青蒿琥酯(artesunate)的药物,但治疗无效。最后,医生转向青蒿植物本身。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生物与生物技术教授PamelaWeathers在25年前开始研究青蒿。Weathers与博士后MelissaTowler一起研发了一种药丸,仅仅是由青蒿叶子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制作而成。连续五天给这18名生命垂危的患者服用药片后,他们全部恢复,血液中没有残留疟原虫的痕迹。Weathers表示:“这18名患者曾命悬一线。所以当看到他们完全恢复时非常令人惊讶。这是一项小小的研究,但结果却是强大的。”研究青蒿植物对抗疟疾Weathers曾经显示,可以在青蒿植物干叶中提取40多倍的青蒿素。她随后也通过实验表明,不仅叶片能够在小鼠中击败耐药细菌,而且通过49代小鼠传播疟原虫后,疟原虫对这种植物仍然没有产生抗药性。虽然青蒿植物运作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Weathers表示,这可能是由于叶片中植物化学物质之间发生的复杂化学反应。由于这种药物价格低廉而且生产相对简单,Weathers也表示,它可能为疟疾多发地区的居民带去这种药物,例如加纳,肯尼亚和马拉维等。“这种简单的技术可以由非洲人拥有,经营和分配,”Weathers已经在非洲大陆建立了一个供应链,并使用当地的青蒿叶子。Weathers也表示,进一步研究青蒿植物干叶能会有效地对抗其他疾病:“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来了解这些化合物的生物化学,包括许多类黄酮和萜烯类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在干叶药理活性中的作用。我们研究地越深入,我们就越有兴趣将类物作为全球抗疟药物的药物。青蒿已被证明能对抗其他一些疾病,包括对其他热带疾病和某些癌症有效。在我们的实验室,我们正在调查青蒿植物干叶是否能有效对抗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