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中南大学研制出医疗大数据原型系统
2014-02-10 13:26:12
第三方平台
1月14日,中南大学向媒体演示了一款面向大数据应用的医疗数据处理原型系统,可实现人体健康信息的远程采集和实时推送。该系统基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提出的“透明计算”理论自主研制,通过人们常用的手机、平板、PC等终端,对各类医疗检测设备实现按需调用、远程传输和集中管理,并依托后台的大数据中心,使纷繁复杂的医疗软件和数据像自来水一样实现“流式”处理。这也是国内首次将大数据应用和移动医疗技术相结合。
记者在现场看到,用户只需在手机上登录采集系统,点击体温、脉搏、血压等按钮,便可指挥与另一位被测者相连的采集设备开始工作,并在手机上实时读到动态测量值。采集完成后,检测数据通过WiFi网络被发送至后台的大数据中心储存。如有其他人需调阅该数据,只需从另一台手机登入推送系统,便可收到大数据中心实时发送过来的完整记录。
据项目负责人、中南大学信息学院教授王国军介绍,上述系统的研制主要由教育部与中国移动设立于该校的移动医疗联合实验室完成。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对该系统的软硬件做进一步优化,其自主开发的多功能一体化采集设备也已进入调试阶段,将于近年内首先在该校湘雅临床大数据系统建设中投入实际应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科学家发现用于肝细胞癌早期诊断的理想标志物
●
色谱系统的“心脏”——色谱柱,有哪些分类?
●
我科学家构建靶向治疗结核新策略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病理机制复杂的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一般出现临床症状时已进入晚期,丧失了治疗的良机,因此早期的诊断对于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近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王心伟等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具有更高灵敏性和特异性的标志物,有利于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 研究人员使用合成人类病毒组(VirScan)从NCI-UMD病例对照研究中对899位个体的病毒感染史进行了血清学分析。并对开发的这种病毒标志物,在纵向队列中对173名高危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以对HCC的发展进行了验证。在验证队列中,研究人员发现病毒暴露标志物与高危人群的HCC状态显著相关,利用这一标志物可在临床诊断之前识别出癌症患者,而且效果优于甲胎蛋白。甲胎蛋白与肝癌及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阳性检测指标。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这项研究建立了可以在临床诊断之前预测高危患者HCC的病毒暴露标志物,能够将肝癌与肝硬化、肝炎、肝脏再生结节等疾病区分开来,同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在肝癌早期即提示诊断,有利于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参考文献:JinpingLiu,etal.AViralExposureSignatureDefinesEarlyOnset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Cell,2020.DOI:10.1016/j.cell.2020.05.038

色谱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一种分离和分析方法,其中气相色谱法最为常见,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色谱柱作为分离物质的主要场所,被称为色谱系统的“心脏”,也是气相色谱仪的大脑和灵魂。本文将将介绍色谱柱的分类及各类型的特点。色谱柱的分类方式有多种,包括按材质分类,按口径和长度分类,和可以按固定液的化学性能分类等。首先,按材质不同,色谱柱可分为玻璃柱、石英玻璃柱、不锈钢柱、聚四氟乙烯柱等。玻璃柱和石英玻璃柱在毛细管色谱中有着普遍应用,而不锈钢柱用于填充柱色谱中,其形状有U型和螺旋型,使用U型柱时柱效较高。聚四氟乙烯柱由于不耐高温高压,所以不如不锈钢柱和玻璃柱应用面广。 其次,按口径和长度分类,色谱柱可分为填充柱、毛细柱。其中填充柱的内径在2-4mm,长度为1-10m左右,具有柱容量大,有利于定量分析的优势,但缺点是柱效低,分析时间长,目前有逐渐被毛细柱取代的趋势。毛细柱内径在0.2-0.5mm,长度一般在25-100m,又分为填充型和开管型,填充型现在已经很少使用,开管型分为涂壁毛细管柱(WCOT柱)、多孔毛细管柱(PLOT柱)。毛细管柱柱效高,可以分离成分复杂的化合物,分析时间短,缺点是柱容量小。再者,按固定液的化学性能分类,色谱柱可分为非极性柱、极性柱、手性柱。气相色谱中的极性是指固定液或组分中含有的甲基、亚甲基、可极化的非极性基团、极性基团的量,以及固定液的官能团与被分析物质的官能团和亚甲基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固定液的种类繁多,极性各不相同。色谱柱对混合样品的分离能力,往往取决于固定液的极性。常用的固定液有烃类、聚硅氧烷类、醇类、醚类、酯类以及腈和腈醚类等。综上,色谱柱的分类不同,对色谱分析的影响不同,其中色谱柱的极性对分散效果影响最大。

结核病是一种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传染病,结核菌主要侵染肺脏,导致肺结核病。肺结核具有传染性强,危害性大,治疗成本高的特点,是严重危害社会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当今全世界要严加控制的传染病之一。因此,构建有效的治疗药物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近日,《ACSNano》报道了一种针对肺结核病的靶向治疗策略,由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黄曦、单鸿,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等人合作构建,他们基于负载利福平(RIF)的聚集诱导发光(AIE)载体构建了一种针对结核病的靶向治疗策略,并在实验室动物身上进行了测试。利福平是一种所属利福霉素家族的一种广谱抗生素药物,对结核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细菌、病毒等也有疗效。 构建的AIE载体可定位于肉芽肿,并在感染的早期阶段发出荧光信号,从而可以早期诊断结核病。随后,产生了活性氧(ROS)以根除感染,释放了负载的利福平(RIF)以协同处理持久性细菌。此外,针对性的结核病治疗是通过光控释放活性氧和准确递送利福平进行的,实现了抗感染疗效,为耐药结核病提供了特别重要的治疗方法。综上所述,在实验动物中针对结核病的靶向治疗药物具有成为肉芽肿追踪和抗感染策略以诊断和治疗结核病的潜力,有望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相关链接:YuhuiLiao,etal.TargetedTheranosticsforTuberculosis:ARifampicin-Loaded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CarrierforGranulomasTrackingandAnti-Infection.ACSNano,2020.DOI:10.1021/acsnano.0c0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