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单细胞蛋白扫描可协助个性化医疗
2014-02-10 13:26:17
第三方平台
一种可在单个癌细胞上检测数百种蛋白的新的条码技术可能会帮助医生决定给病人什么样的蛋白靶向癌症药物的组合。癌细胞可通过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的变化而被发现,这些蛋白的表达变化可进而作为关键性的癌症生物标志。这种条码技术是由Ralph Weissleder及其同事研发的,它是在单细胞的层面用抗体来检测蛋白。能够用更安全、更能耐受的细针抽吸物——而不是侵入性活检——在单细胞的层面上来分析癌细胞可协助对疾病的诊断与监控。单细胞分析也可能揭示癌症异质性的新细节。
该技术是通过用一个已知具有独特序列的一小片段DNA作为“条码”而工作的。(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借用了来自土豆基因组的DNA序列,因此它不会与人的DNA混淆。)该条码接着被链接到了一个与特别的蛋白结合的特定抗体。该用荧光标记的条码及抗体可以揭示有哪些标靶蛋白是同时存在的。
研究人员在乳腺癌细胞中确认了88个不同的蛋白标靶,他们还在肺癌及皮肤癌病人的组织样本中检测到了蛋白。由于该技术可在血液样本、细针抽吸物及甚至脑部液体中操作,因此它也有可能被用于研究许多其它的疾病,用于确认有前景的标志物以治疗它们。一则相关的《焦点》文章对这些发现进行了讨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关阅读:
●
张锋团队表示继续向学术界免费提供基因魔剪技术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张锋团队表示继续向学术界免费提供基因魔剪技术。欧洲专利局近日宣布,计划将“基因魔剪”CRISPR在欧洲的专利授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利内容包括单分子DNA靶向RNA等23个组合物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和试剂盒。消息宣布后,麻省理工和哈佛博德研究所28日向记者发来他们关于此一事件的声明。 声明称,CRISPR研究是一个大领域,涉及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有才华的科学家的贡献。截至2017年3月,美国专利商标局已向18个组织(其中一半是学术机构)的大约100名发明者颁发了55项与CRISPR相关的专利。欧洲专利局也向大约10家申请机构的30名发明者颁发了21项相关专利。欧洲专利审查过程与美国不同,在专利颁发后9个月内如有异议,可对专利权进行调整。一旦提起异议,欧洲专利局就需重审。审查过程通常需要一年时间,之后欧洲专利局可作出维持、撤销或允许修改专利的裁决。人们普遍预计,有关各方将提交异议,欧洲专利局在此案例上作出调整是必需的。在接下来的几年里,CRISPR领域会涌现出更多机构的更多发明家,也将会颁出更多的专利,以表彰对推进CRISPR技术作出贡献的每一个人。声明表示,全球科学界将能继续利用CRISPR技术推进人类对生物学和疾病治疗的理解,并帮助奠定新一代疗法的基础。这和博德研究所推进理解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相一致,博德研究所及其合作伙伴将继续致力于传播和分享CRISPR基因组编辑工具,特别是通过继续向全球学术界免费提供这一变革性的技术,并通过包容性创新模式开展商业化的人类治疗研究,从而将公共利益最大化。
●
《纳米能源》:中国科学家研发“全天候”发电的太阳能电池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国科学家研发“全天候”发电的太阳能电池。山东和云南的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全天候”发电的太阳能电池。纳米研究领域的知名期刊《美国化学会纳米》和《纳米能源》杂志近日刊登文章,报道了中国海洋大学唐群委教授团队联合云南师范大学杨培志教授团队的这一研发成果。 “全天候”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唐群委告诉记者,“全天候”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当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时,并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能被电池所吸收并转换为电能,只有部分可见光被有效转换为电能。为此,他们在电池中引入一种关键材料。在白天太阳光照时,这一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略有提高,同时还能把未被吸收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能量储存在这种材料中,并在夜晚以单色可见光释放。此时,单色可见光又被光吸收剂吸收并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了太阳能电池在白天和夜晚都可以发电。他说,优化的全天候太阳能电池太阳光照时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0%,在夜晚的光电转换效率为25%以上。同时,这一类太阳能电池在夜晚的发电时间可以持续数小时。这一研究有助于延长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时间,有望实现在任何时段、任何天气下发电。有关成果已在国内申请了发明专利。“全天候”太阳能电池成果展示这一成果已引起国际关注。另一知名化学期刊《欧洲化学杂志》近期邀请唐群委团队撰写文章。这篇题为《全天候太阳能电池:正在崛起的光伏革命》的文章已发表。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一直是清洁能源研究的热门领域。去年,唐群委和杨培志团队开发了一种石墨烯材料首次使得太阳能电池雨天发电成为可能,并在德国《应用化学》期刊发表论文《一种既可在阳光下也可在雨水下发电的太阳能电池》。
●
《美国化学会会志》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可在室温光照下进行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可在室温光照下进行。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潘云翔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在氧化铟表面包覆厚度为5纳米的碳层,成功研制出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二氧化碳转化光催化剂,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方法。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会志》上。 二氧化碳转化光催化剂的原理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催化转化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最具前景的技术。目前广泛采取的催化转化方法需要对二氧化碳气体进行高温加热,尽管具有较高二氧化碳转化率,但却同样增加能耗,并造成额外的二氧化碳排放。采用光催化转化技术,利用太阳能实现二氧化碳催化转化被认为是最为绿色的技术。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包覆于氧化铟表面的碳层可促进电子由催化剂向二氧化碳转移,进而显著强化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碳层可有效增强光生电荷分离效率,增加参与光催化反应的光生电子数量。同时,包覆碳层后,水分解生成的质子更易于同二氧化碳反应。从而实现了光催化二氧化碳转化效率的大幅提升。二氧化碳转化光催化剂的应用“这一成果使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可以直接在室温下通过光照进行,不需要再进行高温加热。”潘云翔介绍,光催化转化的产物选择性更明确,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直接转化为纯度较高的一氧化碳、甲烷或甲醇等高附加值化学品,直接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