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中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白血病抑癌基因
2014-03-18 08:49:21
第三方平台
我国科学家近期主导研究发现了一个在急性白血病病人中有较常见突变的抑癌基因,且揭示其功能异常与多种不同致癌基因之间的协同作用,因而为研发白血病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
这项白血病抑癌基因新成果10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上发表。该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以及天津市科委多个重点基金资助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教授程涛、竺晓凡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王前飞等率领的多个团队合作完成的。他们通过对一个混合谱系白血病(MLL)患者及其正常同卵双胞胎的血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罕见的功能性MLL-NRIP3致癌基因和H3K36三甲基化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SETD2的遗传突变。
程涛说,MLL白血病发生率占婴儿白血病的70%、急性髓系白血病的10%以上,带有MLL重排基因的病人预后差别较大。通常认为这与除MLL融合基因以外的变异基因有较大关系。该研究表明SETD2是白血病的新抑癌基因,而且SETD2-H3K36me3通路的功能破坏是白血病发生发展的一种新的表观遗传机制。
程涛介绍,当前癌症研究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多种致癌基因或机制如何协同导致细胞恶变。他们的发现将促进对白血病乃至其它癌症发病机制的认识,有助于临床药物开发。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基因
相关阅读:
●
有机双光子荧光染料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取得新进展
●
甲醇制烯烃反应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
科学研究表明损伤健康的基因变异也会让人变蠢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有机双光子荧光染料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取得新进展。传统的荧光分子多数会有聚集诱导淬灭效应(AggregationCausedQuenching,ACQ),限制了其应用。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AIE)荧光分子不同于传统的荧光分子,在聚集的条件下产生荧光,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背景荧光较低等特点。在生化分析中应用AIE分子,可以免去在细胞、细菌等荧光定位中多次洗涤去除背景荧光的步骤,还可以实现快速和清晰荧光定位的目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邵华武课题组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蒋兴宇课题组合作发展了纳米尺度的有机双光子荧光染料并应用于细胞线粒体和微生物成像中。将聚集诱导发光的分子通过不同的化学修饰,应用到双光子激发的细胞线粒体及微生物定位中。该类聚集发光的荧光分子能够聚集成20-40nm作用的纳米颗粒,通过单光子激发或双光子激发,这些颗粒能够准确定位到细胞线粒体内,实现对线粒体的精准靶向,同时由于细菌与线粒体的相似性,这类纳米颗粒也可以对细菌微生物定位。值得关注的是利用此类荧光染料可以省去对生物样本染色后需要反复洗涤的步骤,保证了荧光强度不被洗涤步骤所影响。这对于临床生物成像避免背景荧光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甲醇制烯烃反应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中科院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刘中民、魏迎旭团队在甲醇制烯烃初始C-C键生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以“热点文章”形式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 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一直坚持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不但在甲醇制烯烃(MTO)过程工业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且长期致力于该化学过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虽然MTO过程稳态反应阶段的间接机理已形成广泛的共识,但MTO反应中从C1物种甲醇或者二甲醚生成第一个C-C键的反应一直是C1化学中极具挑战性和争议性的课题。由于转化发生在反应的最初始阶段,难以捕获中间物种,一直以来所提出的反应机理缺乏直接证据。该项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在线监测最初始反应阶段,推测初始烯烃来源于催化剂表面C1吸附物种的直接转化;随后通过催化剂液氮淬冷和固体核磁表征,确定了催化剂上最初始反应阶段存在的表面C1吸附物种(甲醇和二甲醚)和C1活性物种(表面甲氧基和三甲基氧鎓离子);进一步通过原位固体核磁研究,在真实甲醇转化反应条件下,成功捕捉到二甲醚C-H键活化后生成的类亚甲氧基物种,由此获取了C1物种活化生成第一个C-C键的直接证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始烯烃生成的反应路径——表面甲氧基/三甲基氧鎓离子协助甲醇/二甲醚活化转化的协同反应机理。这是首次在MTO反应过程中原位观测到C1物种的初始活化和转化,这一发现将关联甲醇初始转化的直接机理和高效转化阶段的间接机理,建立甲醇转化反应完整的反应历程。此前在MTO反应稳定阶段烃池(HydrocarbonPool)机理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曾直接捕捉到最为重要的反应中间物种——苯基和环戊烯基碳正离子中间体,并确定了分子筛催化甲醇制烯烃的催化循环途径。这些工作丰富了C1催化化学的基本理论,也对MTO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科学研究表明损伤健康的基因变异也会让人变蠢。是什么让一些人比其他人更聪明?一项对英国苏格兰家庭进行的遗传分析显示,聪明的人拥有较少的损伤智力和总体健康的DNA突变,而非拥有更多的使其更聪明的遗传变异。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生命科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 影响智力的因素毫无疑问,智力部分取决于人们生长的环境。比如,和贫困儿童相比,在安全、不受污染和具有促进作用的环境中成长的营养良好的儿童,在智力测试中的平均成绩要更好一些。不过,人类基因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关于双胞胎的研究显示,人和人之间在一般智力上的差异有50%~80%可能是因为基因。不过,事实证明,找到影响智力的基因变异非常棘手。迄今为止,对上千名不相关个人的DNA进行的研究表明,仅有约30%的智力差异是遗传导致的。双胞胎研究和基因组研究结果之间的巨大出入已成为已知的遗传性缺失之谜。为此,一个包括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DavidHill在内的团队分析了来自2万人的数据。该团队利用统计学方法探究了被一个家庭中大多数成员共享的罕见遗传变异会对智力产生多大影响。基因变异对智力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其他研究错过的罕见遗传变异解释了两类研究之间的差异。理论上,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可能是因为他们拥有提高智力的良性基因变异。人们曾预期良性基因变异会通过自然选择进行扩散,从而在一个人群中变得常见。Hill的研究则表明,极其罕见的基因变异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更有可能是稍微有害且会损伤健康的突变。进化并不是很擅长消除此类突变,因此它们累积起来,产生了因人而异的“突变负荷”。人们的智力则取决于其突变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