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海洋:探秘海洋微生物的化学多样性
2014-03-14 10:48:20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来自细菌的几乎所有药物和候选药物,都是由少数几组代谢丰富的生物产生的。这使得那些占绝大多数的、不能培养或没有培养出的微生物成为一个基本上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Jrn Piel及同事在本文中报告,他们利用单细胞和元基因组分析识别出两个潜在的“环境工厂”,二者都是候选属Entotheonella的成员,是化学丰富的海绵Theonella swinhoei的共生体。
他们发现,两种微生物的基因组都编码多个截然不同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这些基因簇一起可解释过去被认为是由海绵寄主生成的生物活性聚酮化合物和肽的大多数。这一发现将Entotheonella和新提出的Tectomicrobia门的成员确定为与放线菌相当的一个“有生化才能的” (biochemically talented)门。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生物科学
相关阅读:
●
我国纳米材料的进步和发展
●
我国在纳米材料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
●
我国超导材料与相关技术介绍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探讨我国纳米材料的进步和发展。
纳米材料与技术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开展纳米加工、纳米电子、纳米医疗以及机器人等未来能形成新兴主导产业领域的基础研究;
一方面是对现在的信息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
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纳米产业主要包括特种纳米碳材料、纳米粉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改性的纺织品及医疗保健等领域。
纳米材料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利用纳米粉体材料的功能特性,对传统产品进行升级。
在纺织行业,纳米材料改性的功能纤维产品相继问世;抗菌抑菌、红外保温、负离子释放、自清洁、阻燃和防水防静电产品已进入市场;纳米涂料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在纳米材料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在最新的纳米技术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重要突破,如研制出高稳定、可擦写的有机分子纳米存储材料,存储点尺寸为2nm,存储密度在1013bit/cm2,是传统存储密度的105倍;在国际上首次创新提出GaAsSb/InGaAs非对称双量子阱结构,并在实验上获得室温1.3Lm发光纳米材料,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制出性能良好的1.21-1.28Lm室温工作边发射激光器。
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直径最小的碳纳米管;发现了纳米金属铜的超级延展性。
我国科学家首次大批量地制备出长度为2-3mm的超长定向碳纳米管阵列,这种超长碳纳米管比现有碳纳米管的长度提高1-2个数量级。
首次利用碳纳米管作模板成功地制备出直径为3-40nm、长度达Lm量级的发蓝光氮化镓一维纳米棒,并提出了碳纳米管限制反应的概念。
应用溶胶-凝胶与碳热还原相结合的新方法,首次合成了碳化钽(TaC)纳米丝外包覆绝缘体SiO2和TaC纳米丝外包覆石墨的纳米电缆,以及以SiC纳米丝为芯的纳米电缆,当前在国际上仅少数研究小组合成这种材料。
发现了溶剂热合成技术,首次在3000e左右制成粒度达30nm的氮化镓微晶,并用非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金刚石纳米粉,实现了“稻草变黄金”。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探讨我国超导材料与相关技术。超导材料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探求更高温度超导体,实现高温超导材料产业化技术在能源、电力、移动通讯、国防领域的应用。
从目前国际上高温超导产业化应用的趋势来看,在继续改善BSCCO带材(也称为第一代带材)的同时,各国正在努力研究开发一种在柔性金属基带上涂以YBCO厚膜的涂层导体(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铋系高温超导线材目前已实现商品化,主要产业化核心技术由美国、日本、中国、德国等少数国家所掌握。
我国铋系高温超导线材已实现产业化,在超导材料的应用方面如超导电缆、超导滤波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4年3月,清华大学研制的超导滤波器系统在中国联通CDMA移动通信基站上现场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高温超导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首次实际应用,各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继美国之后、第2个拥有此类实用核心技术的国家。
2004年7月,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的三相交流33135m、35kV/2kA高温超导电缆系统在云南昆明普吉变电站挂网运行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超导电缆实用化的关键技术,这是全球第3组并网运行的超导电缆系统,综合性能优于前2组,多方面拥有自主关键技术。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