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生物医药:miRNA参与决定海胆性别
2014-03-14 11:07:20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光棘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nudus)既是非常好的研究发育的模式生物,又是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食物来源。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过miRNAs参与调控S.nudus性腺分化。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小林教授领衔的团队采用小RNA测序技术对此问题展开深入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D: Genomics and Proteomics上。
刘教授团队首先构建了两个分别来自雄性和雌性S.nudus性腺的小RNA文库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测序发现,在两个文库中,共有184个 miRNAs,包括60个已知的和124个新的miRNAs。研究人员对其中已知miRNA的碱基偏好性和末端变化进行了分析。
不仅如此,通过比较两个文库中的miRNA表达谱,发现有67个miRNAs差异表达,它们来自86个共表达和98个性别特异的(47个雄性特异,51个雌性特异)miRNAs,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s可能参与性别分化。本项研究绘制了第一张S.nudus性腺分化相关的miRNA表达谱。
相关专题:生物医药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生物科学
相关阅读:
●
《美国化学会志》: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类芬顿反应
●
《细胞》曹雪涛团队揭示抗细菌天然免疫应答新机制
●
《自然》中国科学家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领域取得新突破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类芬顿反应。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黄延强研究员、张涛院士团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彬教授合作,首次将氮掺杂石墨烯锚定的Co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类芬顿反应中。相关研究结果以当期封面文章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Am.Chem.Soc.)上。 近年来,以催化过硫酸盐(PMS)产生自由基来实现有机污染物分子高效降解的类芬顿反应受到广泛的关注,设计高效的催化剂以提高PMS活化效率和实现有机物分子的高效降解是PMS类芬顿反应研究的重点。然而,作为自由基主导的反应,自由基的半衰期通常极短,因此,缩短自由基从PMS催化位点到有机物分子吸附位点的迁移距离是高效类芬顿反应催化剂开发的关键。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类氮掺杂石墨烯锚定的Co单原子类芬顿反应催化剂,实现了对PMS降解有机污染物分子双酚A(BPA)的催化活化。研究人员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并结合DFT理论计算证明:催化剂中的吡咯N为有机物分子的吸附位点,单原子CoN4位点为PMS的催化位点,单线态氧为整个反应的主要活性中间物种。同时,他们首次提出了单原子-双位点的类芬顿反应催化机理:单原子CoN4位点催化PMS产生的单线态氧自由基,可快速迁移到吡咯N位点吸附的BPA分子,进而实现有机物分子的高效降解。该类氮掺杂石墨烯锚定的Co单原子催化剂在PMS类芬顿反应中表现出优异催化活性(TOF=12.52min-1)。 相关研究成果拓展了单原子催化剂在类芬顿反应领域的应用,与此同时,双位点催化机理的提出为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基金支持。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曹雪涛团队揭示抗细菌天然免疫应答新机制。《细胞》杂志10月12日在线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在天然免疫与炎症领域的新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天然免疫细胞迁移对干扰素受体在细胞膜表面组装与表达至关重要,进而使免疫细胞有效感知干扰素作用、激活天然免疫功能以清除胞内细菌感染。该发现从细胞因子受体的角度揭示了天然免疫应答调控新型机制,也为结核杆菌类的胞内细菌感染疾病防治提出了新思路。 巨噬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在II型干扰素的激活下能够清除胞内感染的细菌。在感知病原体入侵后,巨噬细胞等从血液中游出血管并迁移到感染部位对于其天然免疫功能的发挥起关键作用,但目前对细胞迁移如何影响其抗胞内菌天然免疫功能尚不清晰。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创新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曹雪涛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治疗研究中心许小青博士等发现,巨噬细胞在迁移过程中与血管上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E-selectin相互作用,激活了巨噬细胞酪氨酸激酶分子,进而在细胞内对II型干扰素受体亚基2进行位点选择性磷酸化,导致磷酸化后的受体亚基2与转运蛋白结合,促其从高尔基体到细胞膜的转运过程,最终在细胞膜上与另外的干扰素受体亚基1结合,组装成功能性干扰素受体,方使巨噬细胞能对外界存在的干扰素产生应答反应,发挥其抗菌作用。 该研究对于阐明细胞膜受体的表达动态过程,特别是蛋白修饰在受体动态表达于细胞膜表面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其他细胞因子受体及免疫细胞抑制性和活化性受体的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从细胞因子受体膜表达调控的新视角去研究天然免疫细胞能否有效应答并发挥功能,对慢性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与思路。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中国科学家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领域取得新突破。记者13日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和该校王建浦教授团队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较国际同行提升近一半,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刊物《自然》正刊发表。 据研究主要完成人、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浦介绍,目前平面结构的LED,尤其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光效率还比较低。为提高出光率,科学界一般采用光提取技术,但这种方法成本高、制备工艺复杂,往往还会改变LED的发光光谱和出光方向,影响发光效率。 钙钛矿是一种既能发电,还能发光的“明星”材料,具有制备成本低、荧光量子效率高、色纯度高、颜色可调等特性。在黄维院士看来,制备出平整、覆盖率高、无明显孔洞的钙钛矿薄膜是实现高效率发光器件的基础。南京工业大学科研团队经数年研究,提出利用低温溶液法设计钙钛矿发光层的新思路。 研究人员在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加入一种氨基酸添加剂,使其自发形成一种钙钛矿发光层。“这种添加剂一方面可以和底层衬底结合形成一层有机绝缘层,另一方面可以诱导钙钛矿结晶,形成低缺陷密度的高质量晶体,从而实现高效率发光。”黄维说。 王建浦表示,用这种方法制备出的新型钙钛矿LED在多个关键指标上优于相近发光波段的OLED。由于钙钛矿LED兼具无机LE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优势,其能耗低、亮度高,容易制成超大面积的器件,在电视、智能手机、大尺寸户外显示屏、汽车与住宅照明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