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国家(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孵化基地
2014-03-18 08:53:54
第三方平台
国家(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孵化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国家“十二五”期间启动的15个以生物医药高新园区为载体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之一。基地建设自2011年启动以来,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科技资源融合,努力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在省、市、区共建,资源整合,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实践举国体制指示精神,合力推进基地建设。二是基地建设顺利推进,有效带动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服务中小微企业,打造一站式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地奥心血康欧盟上市,实现治疗性药物进入发达国家零的突破。
基地经过两年建设,在省、市、区三级联动引导下,逐渐形成了企业和市场主导创新、产学研资源有效整合、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发展、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园配套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格局。为充分发挥基地对四川医药产业的带动作用,四川将在后续工作中,组织基地建设单位,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社会服务力度的思考,加大协同创新力度,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作有益的探索。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大数据帮助癌症精准化治疗
●
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刷牙就能检测癌症
●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症状、体征以及预防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最近几年许多研究机构整理了大范围的癌症组学数据,希望通过这些信息找到驱动癌症发生的分子,并作为药物靶点进行阻断。通过分析了7000多种肿瘤的测序结果,Lopez-Bigas及其同事鉴定除了475个关键的驱动基因,其中有许多是之前没有被报道过,而且对于现有的药物设计具有关键性的启示作用。
主效癌症驱动基因
作者们收集了Cancer Genome Atlas以及其它研究中获取的测序数据。他们发现鉴定得到的基因中有四分之一属于染色质调控,泛素化降解以及RNA的剪接与成熟作用。至今,很少有这方面的癌症药物靶点被报道出来。这其中有一类包含76个驱动基因的亚群,被称作"主效癌症驱动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在肿瘤细胞中频率非常高,表明这些基因对于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该数据也反映了基因的拷贝数的变化以及基因的融合现象。当基因发生突变后,拷贝数的变化与融合也会伴随发生。90%的肿瘤至少存在上述一种现象。
癌症精准治疗
作者之后查阅了这些突变中有哪些已经作为药物靶点被鉴定了出来。结果显示,在475种基因中,有96种得到了前人的注意。
通过过滤掉已经被验证无法应用于临床的靶点后,作者针对哪些药物对于患者是有效的做出了总结。电脑模拟的结果表明:仅有5.9%的患者可以进行肿瘤特异性,基因型特异性的药物治疗。将近一半的患者具有ERBB2基因的扩增型突变,针对这一类型的肿瘤由三类药物可以提供治疗。
依靠这些手段,有40.2%的患者可以接受至少一类FDA批准的药物治疗。另外有33.1%的患者即使无法利用现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选择接受正在临床试验的药物治疗。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早上起来刷个牙,就能顺便检测自己有没有患癌症或者老年痴呆的危险。这种便利方式离我们不远了。英国一家公司首席技术官克莱夫.布朗24日在一次医学会议上说,借助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有望很快实现测序仪微型化,从而使它们“无处不在”,持续监测我们的健康状况。
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
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采用微芯片,让人体组织中的DNA通过芯片上一个直径大约1.5纳米、仅为头发直径8万分之一的孔,然后让电流通过这个孔。电流测量通过纳米孔的离子流,继而生成反应样本特性的电信号并转化为数字信息。把数字信息与已知病症的基因标志物相比对,就可得知是否有患病危险。
纳米孔基因测序应用
现阶段,基因检测通常在实验室中完成,价格不菲而且耗时数天。布朗的公司研发出一款手掌大小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由一根USB数据线与电脑连接,可检测样本中的DNA。这种小型仪器已经在非洲用于检测埃博拉病毒。他们打算把检测仪做得更小,能嵌入日常生活用品,并与互联网无线连接,以持续监测健康状况。
以上就是关于英国开发的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检测癌症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基因测序的相关内容,请查看元素商城基因测序专题页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

化学词典为您介绍埃博拉病毒。本文主要介绍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埃博拉病毒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埃博拉病毒病的预防。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
埃博拉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类。在非洲,有文件记载,通过处理在热带雨林中发现的受到感染的患病或者死去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而染病。
埃博拉病毒的症状和体征
埃博拉病毒病潜伏期2天至21天。本病主要能对肝、脾和肾等多种器官造成损害。主要症状有发热、极度虚弱、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症状。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情况下会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化验结果包括白细胞计数降低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而肝酶则会升高。
本病在发病之后有不同时期表现不同:
发病2~3天出现呕吐、恶心、腹泻黏液便或血便,而且可能有持续几天的腹泻。
病程4~5天此时已经进入极期,在极期出血是常见的事,一般有呕血、
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出血、咯血等,特别注意的是,孕妇会出现流产和产后大出血;除此之外,还会持续发热,意识也会出现变化;可能并发有心肌炎、肺炎等。
病程6~7天可能会出现,以肩部、手心、脚掌为主的麻疹样斑丘疹,全身器官都有可能被扩散到,并且在几天后脱屑。
病程8~9天部分重症患者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在这期间死亡,原来主要是出现肝、肾衰竭。
如果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则会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
埃博拉病毒的预防
1、在卫生保健机构控制感染
埃博拉病毒的人际间传播主要与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到血液和体液有关。在没有采取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时,已有卫生保健工作者受到传染的报告。
由于初期症状可能没有特异性,因此并不总是能够早期发现埃博拉病毒病人。因此,重要的是医务人员要确保针对所有病人和所有医护操作始终如一地采取标准防护措施,而无论其诊断情况如何。这些包括基本的手部卫生、呼吸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根据与感染物质存在溅污其它接触的风险情况)、安全注射做法和安全掩埋做法。
2、减少人感染埃博拉的风险
在非洲,发生埃博拉病毒病疫情时,应将减少风险的公共卫生宣教内容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减少因接触受到感染的果蝠或者猴子/猩猩以及食用此类动物的生肉而带来的野生动物与人传播风险。
减少社会上因直接或者密切接触感染者而带来的人际间传播风险,尤其是与其体液的接触。
受到埃博拉影响的社区应使民众了解疾病本质以及疫情控制措施,包括死者的埋葬问题。
在处理染病动物或其组织以及宰杀动物时,应戴上手套和其他适当的防护服。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