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材料:氮化镓基LED用蓝宝石图形衬底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2014-03-24 14:04:38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新材料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多位专家组成验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全面详实的验收考核,专家组成员有: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沈光地、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徐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顾长志、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刘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江潮、清华大学研究员李群庆、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教授王金延。
期间验收组认真听取了由半导体所项目负责人、所长助理杨富华研究员和集成中心高级工程师樊中朝所做的项目和课题研究报告、用户使用、测试和经费审计报告,验收组成员亲自现场考察了月产能5000片的PSS中试工艺线。通过审议指标和现场考察,验收组充分讨论并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承担的北京市科委“氮化镓基LED用蓝宝石图形衬底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北京市科委组织专家组验收。专家们一致认为: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半导体照明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对推动北京市乃至全国半导体照明行业上游关键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材料化工,
新材料产业
相关阅读:
●
国家纳米中心发展新的晶体光学各向异性表征方法
●
工程热物理所煤热解模型研究取得进展
●
偶联剂的分类有几种,作用是什么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国家纳米中心发展新的晶体光学各向异性表征方法。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戴庆团队和美国石溪大学教授刘梦昆等合作,利用近场光学技术克服了范德华晶体有限尺寸导致的表征困难,成功测量了氮化硼及二硫化钼的介电张量,发展了新的晶体光学各向异性表征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其表征方法已申请发明专利。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石墨烯、氮化硼、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等新型二维材料都属于范德华晶体,各自具有优良的力学、电学、光学性质,是构筑功能可控范德华异质结的基本单元,也是组成下一代高性能光电器件的基础材料。范德华晶体具有层状结构,在层内由较强的共价键相互作用结合,在层间由较弱的范德华力结合。这一层状结构决定了范德华晶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具有天然的各向异性,其中光学各向异性对于新型光电器件的设计和优化至关重要。受制于目前制备高质量范德华单晶尺寸问题,传统的基于远场光束反射的光学各向异性表征方法(如端面反射法、椭偏法)均难以准确测量范德华微晶体的光学各向异性。戴庆团队首先通过理论论证了在各向异性范德华纳米片中存在寻常(TE)及非寻常波导(TM)模式,且这两种模式的面内波矢分别与范德华晶体的面内及面外介电常数相关;随后,利用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在范德华纳米片中激发TE、TM波导模式,并对其进行实空间近场光学成像;最后,通过对实空间近场光学图像的傅里叶分析,求得所测范德华晶体的光学各向异性。以上方法克服了传统表征手段对样品尺寸的限制,能够对单轴及双轴范德华晶体材料的光学各向异性进行精准地表征。通过对基底材料的优化设计,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少层甚至单层范德华晶体光学各向异性的直接表征。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工程热物理所煤热解模型研究取得进展。煤的热解是煤所有热化学转化过程的共性过程和基础,关于热解过程的研究也一直是煤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针对煤热解过程的研究,除实验研究外,模型研究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近日,结合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的优点,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从介观角度对煤的热解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煤热解过程共价键“断裂—生成”机制和共价键反演产物渗透理论的假设,联合使用Boltzmann-MonteCarlo方法和渗透方程,建立了煤热解过程的Boltzamann-MonteCarlo-Percolation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燃料》(Fuel)和《燃料加工技术》(FuelProcessingTechnology)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据了解,通过比较相同条件下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异同,可对建立模型所使用假设的正确性进行判断,从而得到一些无法通过实验观察到的反应过程信息。模型研究在催化以及材料领域的计算方面得到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但对于煤而言,从微观角度看,其单元结构包含的巨量原子导致巨大的计算量,无法使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因此,现有关于煤热解反应的模型(例如FG-DVC模型、CPD模型)一般仍属宏观模型,在假设的反应网络中引入若干经验参数,通过实验得到参数后即可应用模型进行预测。此项模型可在不包含经验参数的条件下对煤热解过程的键合结构变化以及产物生成趋势进行定量模拟,也可在引入一个经验参数的情况下对不同煤的挥发分产率、煤气产率、轻油以及焦油产率进行定量/半定量预测。

化学词典告诉你偶联剂的分类以及作用。在塑料配混中,改善合成树脂与无机填充剂或增强材料的界面性能的一种塑料添加剂。又称表面改性剂。它在塑料加工过程中可降低合成树脂熔体的粘度,改善填充剂的分散度以提高加工性能,进而使制品获得良好的表面质量及机械、热和电性能。 偶联剂的分类按偶联剂的化学结构及组成分为有机铬络合物、硅烷类、钛酸酯类和铝酸化合物四大类:铬络合物偶联剂铬络合物偶联剂开发于50年代初期,由不饱和有机酸与三价铬离子形成的金属铬络合物,合成及应用技术均较成熟,而且成本低,但品种比较单一。硅烷偶联剂硅烷偶联剂的通式为RSiX3,式中R代表氨基、巯基、乙烯基、环氧基、氰基及甲基丙烯酰氧基等基团,这些基团和不同的基体树脂均具有较强的反应能力,X代表能够水解的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基等)。硅烷偶联剂在国内有KH550,KH560,KH570,KH792,DL602,DL171这几种型号。钛酸酯偶联剂依据它们独特的分子结构,钛酸酯偶联剂包括四种基本类型:①单烷氧基型这类偶联剂适用于多种树脂基复合材料体系,尤其适合于不含游离水、只含化学键合水或物理水的填充体系;②单烷氧基焦磷酸酯型该类偶联剂适用于树脂基多种复合材料体系,特别适合于含湿量高的填料体系;③螯合型该类偶联剂适用于树脂基多种复合材料体系,由于它们具有非常好的水解稳定性,这类偶联剂特别适用于含水聚合物体系;④配位体型该类偶联剂用在多种树脂基或橡胶基复合材料体系中都有良好的偶联效果,它克服了一般钛酸酯偶联剂用在树脂基复合材料体系的缺点。其它偶联剂锆类偶联剂是含铝酸锆的低分子量的无机聚合物。它不仅可以促进不同物质之间的粘合,而且可以改善复合材料体系的性能,特别是流变性能。该类偶联剂既适用于多种热固性树脂,也适用于多种热塑性树脂。此外还有镁类偶联剂和锡类偶联剂。增强塑料中,能提高树脂和增强材料界面结合力的化学物质。在树脂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界面上,促进或建立较强结合的物质。注:偶联剂可施于增强材料上或加入树脂中,或两者给合。偶联剂的作用玻纤、玻璃钢:提高复合材料湿态物理机械强度、湿态电气性能,并改善玻纤的集束性、保护性和加工工艺。胶粘剂和涂料:提高湿态下的粘合力、耐候性,改善颜料分散性,提高耐磨性和树脂的交联。铸造:提高树脂砂的强度。以实现高度、低发气。橡胶:提高制品机械强度、耐磨性、湿态电气性能和流变性。密封胶:提高湿态的粘合力,提高填料的分散性,制品耐磨性。纺织:令纺织品柔软丰满、提高其防水性、以及对染料的粘合力。印刷油墨:提高粘合力的浸润性。填料表面处理:在树脂中提高填料和树脂的相容性、浸润性、分散性。交联聚乙烯:用于交联聚乙烯电缆及热水管增强强度。耐用性及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