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新技术可以大幅降低深紫外线LED成本
2014-03-27 14:50:25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紫外线中波长在200纳米至350纳米的光线被称为深紫外线,被广泛用于净水厂、医院、工厂无尘车间的空气杀菌、处理甲醛等领域。过去,很多深紫外线光源采用水银灯,但联合国去年组织各方签订的《水俣公约》规定要大幅限制水银的使用,所以有必要开发替代光源。
深紫外线LED就可以用来替代水银灯,但是过去制作深紫外线LED时要用昂贵的蓝宝石做基板,其高昂成本限制了普及程度。立命馆大学高级研究员青柳克信等人报告说,可以利用廉价的硅酮取代蓝宝石作为基板,从而能大幅削减成本。
日本立命馆大学日前发表一份公报称,其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能够以很低的成本高效制作深紫外线发光二极管(LED)的技术,有望成为联合国限制水银使用后被广泛采用的深紫外线光源。此外,过去的工艺中为了让电流通过,需要剥离基板上的一部分绝缘层。而新方法是在硅酮基板上附着一层氮化铝作为绝缘体,然后在上面开出多个微孔让电流通过。这样做无需剥离绝缘层,大幅缩短了工序,以前需要5天的制作工作可以缩短到1天,而且避免了剥离绝缘层时对LED的损伤,发光效率也得到提高。
研究小组认为,新方法可大幅削减深紫外线LED的制造成本,有望促进这种深紫外线光源的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应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LED
相关阅读:
●
《自然—催化》科学家研发制备液体燃料新技术
●
关于手套的5大误区,你了解多少
●
《美国物理联合会进展》新纳米涂层可使工业陶瓷免受热冲击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科学家研发制备液体燃料新技术。寻找替代原油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一直是科学家们追求的事业。日本富山大学教授椿范立团队和厦门大学教授王野团队联合在费托合成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直接合成不同类型的液体燃料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9月17日,该成果发表于《自然—催化》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等液体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国内石油资源匮乏,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 “合成气(一氧化碳加氢气)可以由煤等非石油碳资源获得”,论文通讯作者之一王野告诉记者,该研究的目的就是发展煤基合成气直接制备汽油、航煤和柴油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费托合成是以合成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和适当条件下合成以液态的烃或碳氢化合物的工艺过程。然而,传统合成气制液体燃料的费托合成技术,其所获得的产物分布宽且难以控制。因特定馏分的液体燃料的选择性低,需要对费托产物进行进一步的加氢精制后处理。 双功能催化已成为C1化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该研究通过设计双功能催化剂,解决传统费托合成中产物选择性难以调控的问题。”王野说。 两个团队在费托合成产物选择性调控方面有很好的研究基础。王野团队发现利用具有介孔结构的沸石分子筛可以显著提高特定馏分液体燃料的选择性。椿范立团队发现由微孔沸石分子筛包裹的胶囊结构费托合成催化剂具有突出的汽油选择性。 在此基础上,他们以Y型分子筛作为载体,负载钴纳米颗粒,成功构建了双功能催化剂,用于提高费托合成液体燃料的选择性,成功地实现了通过调变介孔Y分子筛的酸性和孔结构对产物选择性的调控,对于汽油、航煤和柴油馏分选择性分别达到74%、72%和58%。 与传统技术只适用于投资成本较大的大规模产业,该研究可以省去加氢精制而直接以高选择性获得相应的液体燃料,且将分离过程更加简化,这可大幅度节省成本、降低能耗,适用于分散的煤田和气田且投资成本较低的中小规模的液体燃料生产。 “该方法有望发展成为新一代煤制油催化剂技术。”王野表示,从基础研究的角度考虑,未来还需要进一步设计催化剂,提高特定产物的选择性,使产物分布更为集中,特别是降低包括甲烷在内的低碳烷烃选择性。此外,双功能催化剂的长期的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双功能催化剂的实验室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走向产业化还需要中试以及解决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关于手套的5大误区,目前市场上手套品牌可谓是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人购买手套只关注品牌,但是你真的会购买手套吗?如何才能避免进入购买手套的误区呢?下面就来讲讲关于手套的相关知识。 误区一:便宜的手套能够节省成本在医疗行业,若只考虑价格而忽视质量,一旦感染,医护人员的“工伤”费用,患者的医疗报销费用都将成为巨大的隐形成本。在工业领域,一副质量过关的耐用型手套,能够保护双手2-4小时,节省企业约10%的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买手套,要看价格,更要看质量。 误区二:所有一次性手套本质上是一样的一次性手套为防护而生,但防护能力却有很大的不同。在常见的一次性手套中,丁腈手套能抵御更多的化学物质,提供舒适灵敏的操作体验;乳胶手套具有良好的耐撕扯性能,PVC手套则有较好的静电耗散性能。总体来说,丁腈手套的性价比要高于乳胶,乳胶要优于PVC手套。需要补充的是,即使是同一种材质的手套,也会因原料配方,生产能力等因素,产生良莠不齐的防护能力。 误区三:手套的防护能力,能够贯穿始终使用方式,佩戴时长和应用环境,都会影响手套的防护能力。根据美国一项模拟临床使用手套的实验,在工作人员完成一项工作后,乳胶和PVC手套的破损率提高到了9%和35%!丁腈手套的表现相对出色,但也随着佩戴时间的延长,出现了一定的使用缺陷。所以,为了保证手部健康,需要及时更换手套。 误区四:手套是100%由丁腈或乳胶材料制成的事实上,若没有添加剂,就无法生产手套。凝聚剂、交联剂和促进剂,是保证丁腈或乳胶手套牢固耐用的关键。 误区五:添加剂会减弱手套的性能使用一定量的添加剂,能起到三赢的效果:降低厂家手套的生产成本,让利给消费者,提升手套的性能。例如,添加适量的碳酸钙时,乳胶手套的撕裂强度显著提高。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新纳米涂层可使工业陶瓷免受热冲击。由于能承受极端环境,陶瓷材料被用于核、化学和发电行业。不过,在高温下,陶瓷容易因快速温度改变事件(比如冷水滴同热表面接触)引发的热冲击而断裂。在一种新颖的跨学科方法中,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工程师在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出版集团下属《美国物理联合会进展》杂志上报告了一种预防陶瓷热冲击的廉价、简单疏水涂料。 “我们利用了完全相同的材料,但控制了热传递,使陶瓷经历更加温和的温度梯度、减轻拉伸应力,由此极大改善热冲击行为。”论文作者之一YouhoLee介绍说。 热冲击是未意识到玻璃对急剧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的新手厨师在厨房中通常经历的一种现象。如果刚从烤箱热度中恢复的玻璃沙锅受到冷水冲击,表面温度的突然降低会在材料内部产生不均衡的温度梯度,引发拉伸应力以及最终的破裂。相同的热冲击敏感性也会影响工业陶瓷的寿命。 从跨学科的学术背景出发,Lee决定探寻热传递对陶瓷热冲击的影响。他通过拍摄水滴对加热陶瓷表面影响的高速视频分析了热传递。“当热传递快速进行时,碰撞瞬间会产生猛烈的气泡和表面上的喷射流。” 研究发现,这些更加快速的热传递模式同材料强度的减少相对应。当陶瓷被加热至325℃时,出现了更加剧烈的液滴动力学过程(表明更加快速的热传递),材料强度也相应地大幅下降。不过,在高于325℃时,材料强度似乎较少受到热冲击影响,同时液滴动力学发生改变,形成更加明显的蒸汽膜。 为减少热传递以及陶瓷在高达325℃时经历的热冲击,Lee利用了一些核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也就是说,二相热传递速率可通过将水从表面驱赶走以形成绝缘蒸汽膜而被降低。为此,他在陶瓷表面涂上纳米粒子,产生纳米结构的疏水面。当试验在拥有新涂层的陶瓷材料上重复时,水滴动力学得到极大改变,也没有猛烈的泡沫喷出。而蒸汽膜的形成被观察到。关键在于拥有新涂层的陶瓷在水滴撞击后并未出现强度上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