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通用电气携手哈电助推中国燃气发电产业
2014-03-28 14:10:12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当下经济快速增长对清洁能源有着强劲需求。天然气发电因其清洁、高效、调峰能力强等特点而成为中国发电行业的最佳选择。该中心致力于燃气发电技术创新,集合GE和哈电技术优势,开发适应中国国情的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为中国燃气电厂提供最具竞争力的联合循环电厂系统解决方案。
推动9HA重型燃机本地化,将全球最先进的燃气发电技术引入中国,推进本地化技术协作,建立本地系统整合能力。 GE哈尔滨创新中心是GE公司在中国继成都和西安之后第三个以本土化和协同创新为目标的创新中心。
近日,通用电气公司(GE)哈尔滨创新中心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科技大厦正式揭牌。该中心是通用电气公司(GE)与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哈电)强强联手共同建立的科技研发平台,旨在针对中国国情和客户需求进行协同创新,提高燃机联合循环的整体性能,为中国用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的联合循环电厂系统解决方案,助推中国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新能源产业
相关阅读:
●
《泰晤士报》:英皇家学会称食用转基因农作物对人无害
●
一次注射药效至少能维持4个月 控制糖尿病新药大获成功
●
中科院利用3D打印研发油水分离撇油器 实现水面浮油分离与收集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据《泰晤士报》24日报道,皇家学会出版的宣传册子指出,与传统农作物相比,转基因农作物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食用转基因农作物是安全的。在一周之内,皇家学会成为全球第2家摈弃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人类健康风险担忧的主要科学机构。 大众对转基因作物的认识大约50%的英国人认为自己不了解转基因作物的有关情况,有6%的人从未听说过转基因食品。这种状况,促使皇家学会近期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旨在澄清这一科学问题。没证据证明转基因作物有害该小册子是由英国6名资深植物学家组成的专家组完成,其中包括剑桥大学的两位著名教授DavidBaulcombe和OttolineLeyser。该报告的结论指出没有可靠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带来任何威胁。报告指出,“没有证据表明食用一种农作物是危险的——仅仅是因为它是转基因食品”。“引入具体的新基因可能会与各种危险存在关联,这正是在引入具有新特性的每一种农作物时,必须受到严格调查的原因”。“自18年前转基因农作物生产第一次大规模商业化以来,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一些不良后果和消费任何一种经批准的转基因农作物之间存在关联。”报告还指出,转基因农作物没有对环境构成任何特殊的危害。英国皇家学会会长VenkiRamakrishnan指出,对转基因农作物的争论更需要基于科学,而基于政治和经济因素则超越了学会的权限。他在报告序言中指出:“我们承认这些答复将不会结束争论,但希望这些答复将告知人们有关的科学知识,以使那些此前可能感到被排除在讨论之外的人们形成自己的看法。”报告作者回避了基因编辑农作物这一棘手问题。目前仍不清楚在欧洲这些基因编辑农作物是否像其他转基因作物一样受到严格控制。而美国农业部已宣布它将不把这些产品当做“转基因生物”来对待。 责任编辑:qxl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周期表,CAS查询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一次注射药效至少能维持4个月时间。”美国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控制血糖的新药,并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研究人员称,该研究涉及一种在人类大脑中天然存在的激素,未来有望为治疗糖尿病提供帮助。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网站上。 高发疾病Ⅱ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呈逐年增高趋势。其特点是血糖病理性升高,如不加以控制极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新药物抗糖尿病效果强此前有研究发现,将一种参与多个生物过程的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注射到小鼠的外周血液系统中,能产生很强的抗糖尿病效果。但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的药剂量大,注射次数多。在新研究中,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迈克·施瓦兹和他的研究团队换了一种思路,尝试将该激素直接注射到患有Ⅱ型糖尿病的小鼠和大鼠的大脑。结果发现,注射一次FGF1就能让这些动物的血糖水平至少4个月保持正常。研究人员称,这种治疗方法对由饮食引发的肥胖小鼠和遗传引发的肥胖小鼠都起作用。此外,对遗传引发的肥胖大鼠,该疗法同样证明有效。这种持久的抗糖尿病效果不受食物摄入或体重的影响,表明这种血糖水平的改善和体重减轻无关。该研究充分说明,大脑可对全身血糖信号传导产生强有力的作用。施瓦兹表示,虽然该疗法目前只对患有轻度糖尿病的啮齿动物有效,但由于涉及一种在人类大脑中天然存在的激素,意味着该发现存在着转化为糖尿病临床药物的潜力。但由于该疗法的具体机制尚不明晰,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回答这一问题,并确定FGF1是否具有副作用。 责任编辑:qxl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周期表,CAS查询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5月24日,记者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材料表面界面课题组将3D打印制造技术与传统表面工程手段相结合,研制出油水分离撇油器,从而实现了水面浮油的高效分离与收集。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界面》杂志。 亲油多孔材料引发关注近年来,受自然界超疏水表面如荷叶、水黾腿、蝉翼等的启迪,仿生(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引发广泛关注,并显示出较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多孔材料主要通过将油储存于其微纳米孔洞中,实现油水分离。这导致其储油能力有限、吸收容量低,后期收集还需要挤压等工序,且清洗困难、重复使用性差。3D打印油水分离撇油器借助3D打印技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自由制造加工和器件成型方面的优势,兰州化物所材料表面界面课题组研发了基于3D打印技术的油、水分离组件制造平台,并制造了由油、水分离网帽和底部容器组成的撇油器。具有优异疏水、亲油性的3D打印网帽利用过滤作用,可实现浮油快速分离,并将其贮存于底部容器中,从而实现汽油、食用油、矿物油等各种浮油的高效同步分离与收集。据了解,3D打印制造技术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制造不同孔径、大小和容量的油/水分离组件。基于该技术的油、水分离组件制造平台则有望直接搭载于舰船上,在溢油现场进行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海洋清污工作。 责任编辑:qxl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周期表,CAS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