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中国研制出人造仿生电子皮肤
2014-03-28 14:10:25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电子皮肤的原理是结合了具有微纳米结构的柔性基底和高灵敏度的导电纳米材料,利用导电材料受微小压力或触觉引起的电信号变化来检测人体各项生理指标,从而实现人体健康状况的实时诊断与评估。
张珽研究员及其团队在前期碳纳米管导电薄膜可控制备的基础上,巧妙地以低成本的丝绸为模板代替昂贵且制备工艺复杂的硅基模板,实现了具有微纳米结构柔性导电薄膜的可控制备,构筑出具有高灵敏度、低检出限和高稳定性的柔性仿生电子皮肤。
科研团队目前将该仿生电子皮肤应用于对脉搏、语音等人体生理信号的实时快速检测,通过对人体说话时喉部肌肉群运动产生的微弱压力变化及脉搏波形变化分析,初步实现了语音识别和人体不同生理状态的准确检测,有望在语音辅助输出系统、人体健康评价和疾病前期诊断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珽研究员及其团队,近日研制出一种新型可穿戴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人造仿生电子皮肤。由于该器件实现了对微小作用力的高灵敏度快速检测,因此对脉搏、心跳、喉部肌肉群震动等人体健康相关生理信号可以实时监测,在医疗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国际期刊《先进材料》。
柔性仿生传感器,是一种用于实现仿人类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等感知功能的人造柔性电子器件。该类器件在消费电子、军事、医疗健康等产业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随着柔性电子学的发展,近年来,新型可贴附、可穿戴、便携式、可折叠的柔性电子学器件的研究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当前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电子
相关阅读:
●
《自然·通讯》揭示年老期慢性病和癌症之间存在对立关系
●
《物理化学C》找到转化乙烯的低成本新方法啦!
●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揭示年老期慢性病和癌症之间存在对立关系。英国《自然·通讯》杂志30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包括人类在内的4个物种的大型衰老相关基因表达谱数据库建成。德国科学家团队分析数据后发现,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与退行性慢性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轨迹一致,但与癌症的相反。 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研究,一直是人类医学的难题。但随着“衰老基因”的确定,衰老过程中疾病发生的潜在分子机制正在逐渐揭露,为人们预测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遗传基础。在此次研究中,德国基尔大学研究人员克里斯托弗·卡莱塔及其同事,生成了一个大型衰老相关基因表达谱数据库,该数据库源于4个物种——人类、小鼠、斑马鱼和鳉鱼在不同年龄阶段的4种组织。研究团队分析了老化相关疾病患者公开并可用的数据。结果发现,老化期间的基因表达模式向退行性慢性病靠拢,而与在癌症中观察到的相背离。与此同时,他们在基因组层面也发现了类似的对立关系,癌症和退行性疾病共有大量风险等位基因,但是这些基因对这两种疾病的患病倾向具有相反的作用。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衰老相关疾病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免疫系统和细胞分裂相关过程存在关联。研究人员总结认为,该成果揭示了癌症与退行性慢性病之间的一种“制衡”,有助于解释此前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在衰老后期,人类的主要死因从癌症变成了退行性慢性病。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为未来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开辟了新的道路。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找到转化乙烯的低成本新方法啦。天然气供应的增加和成本的优化,促使化工行业积极寻求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转化为乙烯的新方法。甲烷氧化偶联(OCM)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效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反应温度700oC以上,需要昂贵的耐热设备,增加了生产成本,因而尚未在商业上具有实用价值。 早稻田大学(WasedaUniversity)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反应机制,即在150oC的温度下进行OCM。研究中发现的新型催化反应在电场中进行,具有高产率和催化活性,为今后合成乙烯提供了一种更经济有效的方法。早稻田大学催化化学助理教授ShuheiOgo表示:“在电场中进行OCM显著降低了反应温度,我们成功地从大气中的氧气和甲烷合成了包括乙烯在内的C2烃。”他解释说,通过施加电场,催化剂的晶格氧被激活,甚至在低温(如150oC)下也可以成为活性氧物种。“氧化还原反应在催化剂表面活性氧的消耗和再生过程重复进行,使催化反应循环持续进行。”关于这种现象的报告是前所未有的,这项研究的结果被认为是世界上同类报告中的首例。该反应可以降低乙烯的生产成本,因为高温热源和大型换热器已不再需要,同时还可以降低设备的成本和管理成本。不仅规模大的制造商,而且生产规模较小的中小型气井也能从降低成本中获益。Ogo补充说:“这项研究的结果可用于氧化还原反应所进行的各种催化反应,同时提供了高选择性和稳定性以及低温下的能量效率。”该研究小组计划进一步研究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剂在电场中的作用。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1月31日,工信部集中展示了一批新材料创新发展成果,不少石油和化工产品亮相。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 该负责人表示,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速27.6%。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泰山玻纤年产16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智能制造项目建成投产;中船重工兆瓦级稀土永磁电机体积比传统电机减重40%;中复神鹰千吨级高强碳纤维投产,部分指标超国外T800水平;石墨烯改性防腐涂料、轮胎、纤维、储能材料、触点材料实现批量化生产等。据介绍,工信部会同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通过完善产业顶层设计、推进协同创新、强化推广应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在完善顶层设计方面,编制和实施了新材料产业折子工程,组建了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编制了新材料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集聚区目录。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建成了北京、江苏、深圳、宁波等省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完成“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在强化推广应用方面,发布实施《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建设方案》,并启动相关平台建设,启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方面,推动实施《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编制新材料产业产品和服务统计指导目录,实施新材料知识产权推进计划。该负责人强调,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编制实施2018年新材料产业折子工程;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将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启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工程;加快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