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中国从天然油脂中开发出节能保温材料
2014-03-31 13:50:01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近日透露,由该所利用废弃油脂、木本油脂和松脂等非食用天然油脂,成功开发出的生物质节能保温材料聚氨酯泡沫塑料,不仅质量指标达到石化产品水平、减少对石油化工原料的依赖,还解决了我国目前生物质聚氨酯节能保温材料生产过程中产品与技术单一、生产运行稳定性、产品质量和阻燃性较差等问题,并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悉,天然油脂是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由其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和化学品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生态性能。如松脂,就是我国天然再生资源,目前全国松林面积约有1300万公顷,年可采脂量200万吨以上,松香产量约80万吨/年,居世界第一位。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新材料产业,
材料化工
相关阅读:
●
2-甲基-1,3-丁二烯的作用及操作注意事项
●
硫酸锂得药理作用及适应症
●
《蛋白质和细胞》我国在埃博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应的研究中获进展

化学词典告诉你2-甲基-1,3-丁二烯的作用及操作注意事项。2-甲基-1,3-丁二烯为无色刺激性液体。熔点-120℃,沸点34℃。不溶于水,溶于苯,易溶于乙醇和乙醚。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容易发生聚合反应。在贮藏过程中易发生氧化和聚合,常加入少量稳定剂如对苯二酚等。 2-甲基-1,3-丁二烯的作用该品是合成橡胶的重要单体,其用量占异戊二烯总产量的95%,主要用于合成异戊橡胶,其产量仅次于丁苯橡胶和顺丁橡胶而居合成橡胶的第三位。其次,用作合成丁基橡胶的一种共聚单体,以改进丁基橡胶的硫化性能,但用量很少,异戊二烯还用于合成树脂、液体聚异戊二烯橡胶等。还用于制造农药、医药、香料及黏结剂等。用于合成树脂、液体聚异戊二烯橡胶、以及合成香料、药品、农药等的中间体,用量所占的比例较少。2-甲基-1,3-丁二烯的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化学词典告诉你硫酸锂得药理作用及适应症。硫酸锂,无色单斜晶体或白色结晶状粉末,溶于水,不溶于丙酮和无水乙醇。25度时的水溶解度为25.7%。有α、β、γ三种晶型。α型为白色单斜结晶,β型为六方结晶,γ型为立方结晶。有吸湿性。由浓水溶液中结晶出的一水合硫酸锂十分稳定。有治疗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作用。 硫酸锂的药理作用本品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实验材料表明,锂盐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增加突触前膜对递质的再摄取,并使突触后膜受体敏感性降低,从而缓解躁狂症状。此外,它又能促进5-HT的合成,使脑内5-HT及其代谢物增高,使脑内神经递质趋向平衡。这既有助于消除情感性精神病的症状,又有助于预防复发。上述变化,可能是通过锂盐引起的体内某些电解质(钙、钾、镁)的细胞内外分布的改变,影响神经细胞的通透性,以及突触功能的改变而实现的。目前尚未确定。据研究推测,本药具有稳定情感作用,可能系由于锂离子影响钾、钠离子的三磷酸腺苷酶活性,致使神经原间细胞膜钠离子转换功能改善,导致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而致。亦有人认为锂盐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而降低环酸腺苷含量,从而降低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产生药效。此外,碳酸锂尚可促进5-羟色胺合成,使5-羟色胺含量增加,亦有助于情绪的稳定。硫酸锂得适应症①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躁狂状态;②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抑郁交替发作;③躁郁症缓解期维持治疗,防止复发。适用于躁狂症、分裂样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伴兴奋冲动、攻击行为以及周期性紧张症等。能预防双相或单相情感性障碍的发作。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我国在埃博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应的研究中获进展。埃博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对人类最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构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转移载体,系统地研究了埃博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细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达的致病效应。 据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华林研究员学科组介绍,埃博拉病毒可编码多种形式的糖蛋白,但是此前对糖蛋白潜在的致病效应的推测只是基于细胞或组织培养物水平的初步研究,相关致病效应尚缺乏体内水平的直接证据。此外作为一种生物安全四级病毒,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理的研究,一直受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特定实验条件的明显限制。在最新的这项研究中,王华林研究员学科组成功构建了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转移载体,并利用腺病毒基因转移技术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实验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的致病效应。糖蛋白表达导致的急性炎症及组织损伤作用,提示该蛋白可能在埃博拉致病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埃博拉病毒致病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该项研究也为进一步揭示糖蛋白等烈性病原体致病因子的致病效应及其分子机理提供了一种重要且便捷的实验模型,而且此模型或许同样可以用于研发针对这些致病因子的特异性干预手段或治疗药物。这意味着我国在埃博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应及其实验模型的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部分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蛋白质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