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新版《中国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发布
2014-04-04 14:07:54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焦顺昌介绍,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简称CINV)由两条关键通路调控,一个是人的中枢通路,另一个是外周(肠胃)通路。急性CINV是指在化疗零到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主要由外周(肠胃)通路掌管;迟发性CINV发生在化疗后24小时至120小时内,主要由中枢通路掌管。阿瑞匹坦能在中枢层面抑制CINV,控制迟发性CINV。
化疗带来的恶心、呕吐,令很多恶性肿瘤患者对继续治疗望而却步。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日前在京发布的2014年版《中国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对此提出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推荐把“三联方案”——阿瑞匹坦、5-HT3受体拮抗剂、联用地塞米松作为化疗止吐的一线治疗方案
焦顺昌说,据研究,75%以上的化疗药物会导致恶心、呕吐,这种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代谢紊乱、机体功能受损、营养不良,甚至使患者拒绝进一步化疗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抗肿瘤治疗效果。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王洁认为,对这类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不亚于化疗方案本身。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肿瘤生物治疗
相关阅读:
●
《科学进展》鲍哲南团队研制出新型可拉伸塑料电极
●
洗耳球为什么叫洗耳球,作用是什么
●
生物学研究热点:天津大学为细胞“做手术”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鲍哲南团队研制出新型可拉伸塑料电极。美国斯坦福大学华人教授鲍哲南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导电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可用于可拉伸塑料电极。这种柔性电极可用于可穿戴电子器件。 研制柔性电子鲍哲南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柔性电子,柔性电子是将电子器件制作在柔性或可延性塑料或薄金属基板上的电子技术。鲍哲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有包括电极和材料在内的电子器件都是硬的,在测量中枢神经电流、心脏电流时,植入大脑或心脏的电极可能损坏神经或心脏组织。因此,跟神经接触的电极需要像皮肤一样柔软,这是柔性电子应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研制柔性电极,鲍哲南团队选取了一种导电性能高又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塑料,以便电极可以安全地与人体接触。但能导电的塑料一般比较脆弱,容易碎裂,不适合用于可穿戴电子器件。柔性电子测试为了增加这种材料的韧性和机械性,研究人员采用一种类似肥皂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添加剂,改变了分子之间的作用力。鲍哲南解释说,原先分子形成的小颗粒状形貌变成了渔网状形貌,渔网状形貌使高分子材料容易拉伸。经过测试,新材料被拉伸到原来长度的两倍时,仍然保持高导电率。鲍哲南表示,找到用于可拉伸电极的材料后,下一步需要验证这种材料是否可以植入生物体以及会不会对生物体造成损害。

化学词典告诉你洗耳球为什么叫洗耳球以及洗耳球的作用。洗耳球是一种橡胶为材质的工具仪器。下面是球形,上面是管状的仪器,用于快速大量吹出风来主要用于吸量管定量抽取液体。 洗耳球为什么叫洗耳球洗耳球,一种橡胶质地,下面是球形,上面是管状的仪器,用于快速大量吹出风来,最初用于医院部治疗耳疾病,因为在医院里面,如果你的耳朵有虫子进去了,由于虫子有一直往前飞的习惯所以就很难出来了,那时候医生就用它来吸出虫子,所以又叫吸耳球。洗耳球的作用一般多用于吹走怕湿物体上的灰尘,例如清除键盘,电路板上的灰尘。在实验室内,洗耳球主要用于移液管和吸量管定量抽取液体,洗耳球还可以把密闭容器里的粉末状物质吹散。洗耳球并不仅仅是分析试验室的专用仪器,还用在很多场合:手表、精密仪器修理店里的修理工,经常拿洗耳球吸点酒精喷在金属物表面,用来清洗部件;摄影爱好者常用洗耳球吹走镜头表面的灰尘;有些时候还用洗耳球吸水引流等等。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天津大学为细胞“做手术”。近日,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微技术团队在细胞靶向药物导入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应用微机电系统(MEMS)薄膜谐振器激发‘特高超声波(千兆赫兹)’进行靶向细胞药物导入”的新技术。他们通过为细胞“做手术”,实现了多种分子对细胞的精准导入,为传统的靶向药物导入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拓展了微机电系统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靶向细胞药物导入技术优点将目标药物分子、治疗基因和蛋白等外源分子精准高效地导入细胞内部是现代精准医疗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传统的细胞导入依赖化学药物或者电学刺激,比如我们熟知的“化疗”,这样不仅无法进行选择性药物导入,使用中还会引起“细胞免疫应答”,破坏健康细胞,产生较大的副作用。而微纳器件具备体积小、功耗低等优点,可植入体内实现选择性细胞药物导入,使用微纳技术实现单细胞药物导入已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微机电系统(MEMS)是指尺寸在0.5~500微米的可动元件构成的微机电系统。天津大学微技术团队在教授庞慰、段学欣和副教授王艳艳等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大量微机电谐振器、传感器与执行器研究并向生命科学等领域延伸,取得了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细胞导入实验据悉,该项新技术是研究团队通过谐振器激励产生“特高超声波”,利用“特高超声波”的振动高效稳定地在细胞膜上形成小孔,诱导外源物质如靶向药物或基因分子进入细胞。特高超声波对细胞膜的振动压力约是一般超声波的60倍,能够更加均匀地使细胞膜受力,从而实现外源物质精准地导入细胞及细胞核,且本身对细胞无毒副作用。该研究团队利用数学和物理模型对高频体声波在液体中对细胞的作用进行了理论仿真,揭示其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的物理机理,并在实验室中针对不同浓度、不同尺寸、不同类别的外源物质开展了细胞导入实验,结果证实该系统效率高、功耗低、多样化,导入位置可控,并可实现多靶点、定向化、单细胞的药物导入,具有传统药物导入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