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国科大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2014-04-10 12:57:38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正式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粒子物理实验团队主导的一个实验发现结果。该论文以北京谱仪BESIII合作组署名发表于PRL 112, 132001 (2014),并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该项研究成果的核心成员为郑阳恒教授与吕晓睿副教授,他们通过分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BESIII实验数据,观测到了一个新的粒子(共振结构)Zc(4025)。由于其衰变产生一个中性粲介子激发态(内含一个粲夸克和一个反上夸克)和一个带电反粲介子激发态(内含一个反粲夸克和一个下夸克),因此其组分中至少含有四个夸克。这与去年在BESIII实验上发现的Zc(3900)具有非常相似的性质,因此 Zc(4025)极有可能是Zc(3900)质量较高的激发态。
Zc(4025)在正反粲介子对末态中的发现,为理解最近发现的(多个)Zc粒子家族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尤其是在区分这些粒子是四夸克态或分子态上,它提供的信息可能成为理解Zc系列粒子内部夸克组成结构的关键。
背景提示:目前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夸克模型”仅局限于描述含有三个夸克的重子与含有一对正反夸克的介子。粒子物理实验上观测到的绝大部分强子均可以归类到 “夸克模型”的重子或介子。Zc(3900)与Zc(4025)的发现为确认自然界中存在超出常规重子与介子的新物质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对于完善我们对宇宙中物质最基本结构的理解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引起了国际粒子物理界的极大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电子
相关阅读:
●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制备方法以及用途
●
四丁基碘化铵的生产方法以及用途
●
我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碳合成新型生物降解塑料并实现量产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制备方法以及用途。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又名邻酞酸二异丁酯,分子式C16H22O4。无色透明油状液体,不易挥发,略有芳香气味。可燃,有毒。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制备方法通过邻苯二甲酸酐与两倍摩尔的异丁醇进行酯化反应制造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一般为间歇反应装置,反应第一步生成单酯,第二步生成双酯,单酯生成速度较快,双酯生成较慢。为加快反应,需要加入催化剂,传统的酸性催化剂有硫酸和甲基苯磺酸,其他催化剂有金属氧化物等。为了使反应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可以及时将生成的水蒸出,提高反应温度也是措施之一。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用途本品可用作聚氯乙烯的增塑剂,增塑效能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但挥发性和水抽出性损失较大,可用作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代用品,本品还可用做纤维素树脂、乙烯基树脂、丁腈橡胶和氯丁橡胶的增塑剂。本品不宜用于制造农业用薄膜的增塑剂,因为对农作物有害,不利于作物生长。可作为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的代用品,用于涂料生产。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四丁基碘化铵的生产方法以及用途。什么是四丁基碘化铵?四丁基碘化铵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是C16H36IN。纯品为白色晶体或粉末。溶于水和乙醇,微溶于氯仿和苯。在常温、常压下稳定。用作相转移催化剂。 四丁基碘化铵的生产方法1.在带有回流冷凝器的圆底烧瓶中,盛200毫升三正丁胺和100毫升碘正丁烷。在蒸汽浴上加热65小时,滤出固体,用少量乙酸乙醋洗涤后,溶于最小量的冷乙醇中。所得溶液与等体积的10%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混合,然后倾于水中。减压下蒸去部份乙醇,得碘化四正丁馁结晶。在无水乙酸乙醋中重结晶三次,得产品150克。 四丁基碘化铵的用途1、用作极谱分析试剂2、离子对色谱试剂,相转移催化剂,极谱分析试剂。有机合成。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我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碳合成新型生物降解塑料并实现量产。记者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了解到,该所研究员王献红团队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历时二十年时间实现了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的工业化生产,年产5万吨。 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但又是一种低成本碳资源,以其为原料可以合成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降解产物对环境无污染,而且生产成本较低。 自1997年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就开始布局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合成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材料原理上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研发高活性催化剂合成出高分子量二氧化碳基塑料,并通过低成本改性让这种物质达到最优性质。”王献红说。通过与多个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经过反复试验,团队于2014年完成了性能优良的高分子量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工业化工艺设计。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支持,获得美国专利2件、日本专利1件、中国发明专利27件,形成了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该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已经实现量产,工业化生产能力达年产5万吨,可用于制备塑料袋、快递包装等。 同时,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地膜,已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连续4年覆膜试验,有望为解决农田地膜残留污染提供新突破口。 2018年以来,研发团队继续努力,为全国5000亩农田“穿”上了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农用地膜,目前农田试验效果良好。 “我们会加大力度进行市场化推广,如果工业化规模达到年产30万吨,成本会进一步降低。”王献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