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劳保资讯
止痛药对老年人有造成心律不齐的风险
2014-04-10 12:57:49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数百万人使用的一些常规止痛药会增加患心律不齐的风险,这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心脏病和中风。研究发现,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虽能有效缓解疼痛,但为老年人带来了心房纤维性颤动的风险。心律不齐会导致许多问题,包括头晕、呼吸急促、疲劳和心悸。这种情况下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问题,包括中风、心力衰竭和减少寿命。
此前的研究已经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患其他心脏疾病的风险加剧,其中包括心脏病,研究人员想找到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心律不齐之间是否有联系。这项研究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开放》,研究人员在荷兰鹿特丹为8400名平均年龄在68.5岁的参与者做了相关检查。
研究者通过为参与者做心电图来判断他们是否患有心律失常,并检查了他们服用过的药品。经过13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接受测试的857名参与者患上了心房纤维性颤动。其中,261人从未使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554人曾经使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而还有42人正在服用这些药物。研究人员表示,相比那些从未使用过这类药物的人而言,目前仍在使用这类药物的人患心律不齐的风险将增加76%。而相比那些从未使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在最近30天内服用过这类药物的人被查出患有心房纤维性颤动的风险将增加84%。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医药中间体
相关阅读:
●
《环境污染》纳米银对水生植物毒性机制研究获突破
●
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包括哪些,有哪些相近的专业
●
科学家开发出能精准检测抗癌药物疗效的新方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纳米银对水生植物毒性机制研究获突破。作为广谱抗菌材料,纳米银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抗菌除臭产品和其他抗菌商品中。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博士研究生江红生在研究员李伟和尹黎燕的指导下,研究了纳米银对水生植物的毒性机制及纳米银对水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相关结果发表于《纳米毒理学》和《环境污染》。 新型污染物纳米银加剧污染据了解,含有纳米银的产品在生产、运输、消费和废弃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释放纳米银到自然环境中,成为新型的污染物,水生态系统是纳米银在自然界中重要的汇之一。纳米银的输入有可能加剧正在经历污染及富营养化过程的水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丧失。纳米银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科研人员发现,纳米银通过抑制卡尔文循环的关键酶的活性,从而降低卡尔文循环对能量的利用,植物吸收多余的光能积累在叶绿体中产生活性氧,诱导氧化胁迫,从而对水生植物造成伤害。通过人工构建的统微宇宙发现,在水生态系统中,纳米银主要沉积在表层底泥中,并且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可大量积累银元素,纳米银可能会通过食物链在不同营养级上传递。沉积在底泥中的纳米银能显著降低硝化细菌的丰度,降低底泥的消化速率,从而可能对全球氮循环造成干扰。新型污染物纳米银对水生态环境的风险需要长期持续关注。

化学词典告诉你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包括哪些,有哪些相近的专业。化工与制药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化学、化工、制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在化工原材料、药物与精细化学品等开展研究,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和环保等领域和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包括哪些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现代化工基础、化工热力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学工艺学、有机合成、药物化学、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生物制药技术、医学微生物学、有机合成、现代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等课程。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相近的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081101)、制药工程(081102)、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081104S)、资源科学与工程(081105S)、能源化学工程(081106S)、生物制药(081107S)。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科学家开发出能精准检测抗癌药物疗效的新方法。近日,来自哥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来更精准地检测抗癌药物的作用效果,这种方法或为后期研究人员对特殊药物治疗疾病疗效的评估提供了新的希望。 研究者BerglindOskEinarsdottir博士表示,对于癌症患者而言,一些处方药通常无法治疗其疾病,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但我们开发的新方法或许能够早期地在药物开发阶段中使用,来帮助确定哪类患者会因药物而获益。这种方法能够鉴别出是否癌症患者会因特殊疗法而获益,而这是基于外科手术过程中患者肿瘤组织的活组织检查结果。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在动物模型中追踪肿瘤的生长,同时还检测了动物模型对不同癌症药物的反应,整个实验基于肿瘤的生长速率,会花费数周至数月时间。这种新方法目前并未在瑞典医疗系统中使用,但研究人员能够进行相关实验来阐明该方法是否能够发挥作用以及未来患者是否需要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疾病的治疗。在一项子研究中,研究者揭示了33名癌症患者对抗癌制剂Karonudib的反应机制,Karonudib是最近卡罗琳学院开发的一种新型制剂。研究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患者样本都能够对疗法产生反应;但问题在于,这些患者之间是否存在一些共通之处,比如DNA、机体代谢、蛋白表达等等;相关的研究结果或能帮助研究者更好地预测在哪类患者中药物能够真正抑制其机体的肿瘤,并且对癌细胞进行杀灭。研究者指出,这或许与组织中所发现的突变并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所看到的或许也只是一种方式,即肿瘤对疗法会产生耐受性;当然有些肿瘤样本中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高,其能够帮助细胞排斥药物的攻击作用,当然这或许也是一种癌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耐受性机制。最后研究者说道,未来我们或许有望利用这种新方法以患者为导向,来鉴别哪种抗癌药物能够给特殊患者带来最大药效;或许也可以以药物开发为导向,帮助鉴别哪类患者会因特殊的抗癌药物而获益,当然这都需要后期研究人员更为深入的研究才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