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化工热点
纳米涂料技术开启电子产品防水时代
2014-04-11 17:26:12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某科技企业已经针对中国市场提供了类似HZO的防水解决方案,可以为电子产品内部提供有机分子级薄膜保护。他表示,该技术不会改变电子产品内部或外部结构,也不会增加产品本身重量。可广泛应用在太阳能、通讯设备、LED防水、精密IC封装、电路版集成、汽车电子等种种高科技领域。
据介绍,这种纳米防水技术主要采用纳米级分子有机涂层材料,在真空无尘的环境下,经过超音波震荡,对电子产品进行完美封装,达到在水中与正常状态使用中完全相同的功能。
经过封装后的电子产品,在防护组件上形成一透明无色之分子抗水薄膜链,使水分子无法接触被防护组件。不但防水,同时还可以抗酸碱、耐腐蚀,由于其高透光性,也不会影响到光学镜头的清晰度。此外,由于采用了隐形分子薄膜涂层技术,其涂料厚度达到纳米级,也不会影响到连接器的使用,因此可以直接针对手机主板进行防水处理。
电子3C产品对于耐用性要求的提升,防水处理成为不少电子产品的选择。目前大多数户外专用的“三防”电子产品都会强调其防水性。不过大多是通过特殊处理的手机外壳或手机套实现防水,对于手机的音频、光学器件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纳米防水材料的出现使得“防水手机”在性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美国科技公司HzO就研发出一种防水涂料,通过对手机进行喷涂,可以渗透到电子设备的空隙内,形成保护膜,实现完全的防水性能。而有消息称,苹果的下一代智能手机iPhone就将采用该公司生产的涂料,也就是说iPhone将是一款防水手机。而在今年年初的CES消费电子展上,日本厂商也展示了同类技术。除了整机外,任何需要与水保持距离的设备、零件、主板都可用到该技术。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纳米材料
相关阅读:
●
材料:中国科大合作制备出二维黑磷场效应晶体管
●
材料:国内化工产品市场走势独立性显现
●
环保:二氧化碳复合采油“两增一降”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仙辉课题组在二维类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组与复旦大学教授张远波、封东来和吴骅课题组通力合作,成功制备出具有几个纳米厚度的二维黑磷场效应晶体管。该研究成果于3月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纳米科技》杂志上。
单层原子厚度的石墨烯的发现标志着二维晶体作为一类可能影响人类未来电子技术的材料已经出现在世人面前。然而二维石墨烯的电子结构中不具备能隙,从而在电子学应用中不能实现电流的“开”和“关”,这就弱化了其取代计算机电路中半导体开关的用途。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替换材料,希望可以克服石墨烯的缺陷,并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替换材料,如silicene(单层硅)、germanene(单层锗),但是这些材料在空气中都不稳定,不利于实际应用。进一步探索和表征具有新型功能且可实际应用的二维材料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挑战性。
针对上述挑战,陈仙辉课题组与张远波课题组合作,成功制备出基于具有能隙的二维黑磷单晶(phosphorene)的场效应晶体管。相对于其它的二维晶体材料,二维黑磷单晶材料更加稳定,但是其单晶在常压下不容易生长。该课题组博士生叶国俊在高温高压的极端条件下成功生长出高质量的黑磷单晶材料,为实现二维黑磷单晶材料铺平了道路。随后,他们利用胶带进行机械剥落的方法从块状单晶中剥出薄片到具有一层热生长的二氧化硅的的退化掺杂的硅晶片上,并在此基础上制备出场效应晶体管。
当二维黑磷材料厚度小于7.5nm时,其在室温下可以得到可靠的晶体管性能,其漏电流调制幅度在105量级上,I-V特征曲线展现出良好的电流饱和效应。晶体管的电荷载流子迁移率还呈现出厚度依赖性,当二维黑磷材料厚度在10nm时,获得了最高的迁移率值~1,000cm2V-1s-1。这些性能表明,二维黑磷场效应晶体管具有极高的应用潜力。另外,基于二维黑磷材料的晶体管同时还具有红外范围的直接带隙,这使得黑磷成为将来纳米电子和光电应用中的一个候选者。
相关工作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自然》杂志发表了评论文章,对包括该工作在内的两篇二维黑磷场效应晶体管工作进行了亮点介绍。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国际原油价格结束1月中旬以来的持续上扬态势,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值得注意的是,在油价明显下跌时,国内相关期货品种并不跟随,甚至在前期油价上涨时,连塑期价却在下行。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自2011年以来,国内相关化工市场的独立性已经显现,国际原油价格不再是国内相关化工品市场的主要参考指标。
据了解,国内与原油相关的主要期货品种包括燃料油、塑料等,燃料油与原油关系最为紧密,但由于成交量不乐观,早已失去参考价值,而其他化工品期价与油价之间的纽带关系也在不断弱化。
“过去市场认为化工行业产能整体过剩,属于成本主导型市场,而实际上,近两年中游化工品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立的市场,原油成本对化工品价格的影响在不断减小。”中信期货能源化工研究员刘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他进一步分析说,从大趋势上来看,2011年以来,化工品产能快速投放,现货市场大多呈现供应过剩局面,由此化工行业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交易市场,原油成本驱动力量越来越不明显。“此外,国内化工品期货早期交易群体中,机构客户占比较小,投资者对现货了解程度不够,加之化工品缺乏外围对应市场,所以化工品期货走势习惯于跟随原油价格,但随着近年来产业参与者不断增多,化工品期货对外盘的跟随程度也在不断削弱。”
近期国际油价的上涨呈现出地区性特点。“美国市场受天气影响,涨幅较大,但亚太和欧洲市场涨幅不大,年初至2月末,亚太tapis和中东dubai原油价格分别下跌5.1%和2.4%。”刘建认为,原油市场对乌克兰局势的炒作属于短期因素,对国内化工品市场不会有大的影响。
在鲁证期货分析师师延林看来,由于当前塑料生产企业库存较大,贸易商手中也有去年年底的囤货,加之下游企业需求量不大,从供应层面看,塑料反弹不会持久。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内PP、PE主要市场总库存延续上升态势,较上月底环比增加8.31%,与上年同期比增加4.22%;PE较上月底增加6.96%,比上年同期增加3.22%。
“以前,上游成本支撑对化工行业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主要因为化工产业链条太长,从原油到石脑油,价格上涨的有效传导只有60%。而从石脑油到乙烯,价格传导也只有60%。这意味着,如果原油涨价10%,乙烯仅上涨约3%,再到塑料环节,实际衰减过程会更快,成本的上涨支撑效应基本体现不出来。”刘建说。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二氧化碳复合吞吐技术效果不错,去年在杜813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实施了30井次,周期对比平均单井净增油80吨。”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采油六区地质队长张志中介绍说。
“增能、增产、降成本”是二氧化碳复合吞吐采油技术的明显优势。据曙光采油厂工艺研究所技术人员介绍,截至2月24日,2013年底在各单位实施的10口措施井,均取得较好生产效果。目前10口井累计产油2490吨,同期对比增油980吨。
进入中后期后,油井开发效果日益变差,单纯依靠常规吞吐方式开采,难以改善油藏开发效果。为提高开采效果,曙光采油厂工艺研究所在中低周期低产低效油井中积极推广实施二氧化碳三元复合采油技术。该技术具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膨胀、溶解气驱、汽化萃取、酸化解堵及混相效应等作用,能有效降低原油黏度,改善流度比,促进原油回采;二氧化碳与磺酸盐反应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还可以封堵高渗透层,调整吸气剖面,提高蒸汽的波及体积,补充地层亏空,有效提高油井的周期吞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