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兰州自来水苯超标自流沟:油污覆盖、恶臭刺鼻
2014-04-14 16:41:12
第三方平台
元素商城整理编辑:兰州市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目前已确定污染来自于水厂的4号自流沟。12日17时,中新社记者前往这条自流沟,该地已被警方拉起警戒线,并注明“警戒线内,禁止吸烟”,值守者称此处“油蒸汽过量”。
被污染的自流沟处被当地人称为“贾家堡”。自流沟所在的地上,杂草丛生,黄色枯萎的芦苇横七竖八地散落其间,几颗槐树长得茂密。自流沟作为兰州水源源头的必经之地,它现今的处境却是“危机重重”,被石油化工厂和高空架设的管道“包围”着。自流沟的一侧与石油化工厂仅相隔不到10米。在其周围,生活垃圾也是“肆意”围绕。
经过协调,中新社记者被允许采访离马路最近的一处被挖开的自流沟监测点。记者看到,里面的水已呈黑色状态,油污漂浮在上面,一股混杂着柴油味、汽油味、臭鸡蛋的恶臭扑面而来。“昨天是我的朋友来挖开的,之后就吐了”,当地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
化工厂门口执勤的三位安保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在这里工作几十年了,自流沟所在的这块空地就这样荒废了多年,也不清楚地底下是什么;化工厂的味道让我们的嗅觉都快失灵了,这几天化工厂和自流沟的臭味相杂,随着风,一阵一阵的。”记者采访期间,不间断有拿着纸笔、测量工具的人员进入自流沟区域检测,但他们拒绝接受采访。当天,各路媒体先后赶往被污染的自流沟区域,不少参与采访过兰州3月自来水出现异味的媒体记者称,“这里的味道与3月份的那次,有些类似”。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王金生12日分析认为,兰州石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次事故,此次事件是当时残留的污染物渗透入老化的水厂4号自流沟水泥伸缩缝并进入水中所致。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食品安全
相关阅读:
●
壬基酚的检测以及存储方法
●
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合成方法以及操作注意事项
●
《自然 通讯》材料基因组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壬基酚的检测以及存储方法。壬基酚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外观在常温下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略带苯酚气味,不溶于水,溶于丙酮。主要用于生产表面活性剂、也用于抗氧剂、纺织印染助剂、润滑油添加剂、农药乳化剂、树脂改性剂、树脂及橡胶稳定剂等领域。壬基酚属有机污染物,有“精子杀手”之称。 壬基酚的检测方法壬基酚经分离富集后,测定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NP和NPnEO在污泥及污泥过滤水中的分配表明污泥对NPnEO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并近似符合Dubinin-Astakhov等温吸附。在污水处理厂(STPs)中,大多数NP和短链的NPnEO倾向于吸附在污泥上并随着污泥处置的途径进入环境。进入土壤后NP的降解受温度、植物的存在、自身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芽孢杆菌(Bacillus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诺卡氏菌(Nocardiasp.)和假丝酵母(Candidasp.)4种菌的1∶2∶1∶1(体积比)复合菌能够在复杂的水环境中有效地降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壬基酚的存储方法壬基酚在贮存316号或304号不锈钢,或用酚醛树脂衬里的软钢,需用氮气之类的惰性气体覆盖。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合成方法以及操作注意事项。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是一种化学物质。外观与性状:红色粉末。密度:1.154g/mL。熔点:191-193°C。沸点:190-209ºC。 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合成方法将三甲胺盐酸盐及水加入反应锅,搅拌加热至40℃,滴加环氧氯丙烷,控制温度40-45℃,加毕,继续保温反应2.5h,浓缩至干,加乙醇回流使溶解,冷却结晶,离心干燥,得N-(3-氯-2-羟基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 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操作注意事项1、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2、操作处置应在具备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换气设施的场所进行。3、避免眼和皮肤的接触,避免吸入蒸汽。4、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5、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6、如需罐装,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7、避免与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8、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9、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10、使用后洗手,禁止在工作场所进饮食。11、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材料基因组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下,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阳庆元教授与仲崇立教授研究团队近期在材料基因组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提出纳米多孔材料高通量构筑的全新基因组学方法论,并与上海有机所的赵新教授团队合作,通过定向实验实现了所设计的新型拓扑结构材料。研究成果以“Materialsgenomicsmethodsforhigh-throughputconstructionofCOFsandtargetedsynthesis”为题,于2018年12月10日在《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该期刊主要刊登自然科学领域最新的科研进展,其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为12.353。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兰友世,通讯作者为阳庆元教授、仲崇立教授和赵新教授。 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新材料的进步,其中COFs为有机单体通过强共价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一类新型晶态多孔聚合物材料,近年来在诸多潜在应用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当前,材料基因组计划(MGI)正引领一种崭新的材料研发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在于融合高通量计算技术,基于材料基因组学理念构筑出具有丰富拓扑类型和孔道化学性质的庞大结构空间,以用于识别最佳的可能材料。为此,该工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仿化学反应”划分COF材料基因的学术思想,并通过概念创新和计算构筑方法创新,提出含反应位点信息的“遗传结构单元”新概念(GSU)和开发出基于“似反应连接组装算法”的高通量构筑方法(QReaxAA),并针对2D材料的构筑提出一种“自适应算法”来解决如何设置材料层间距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基因库和包含约47万种材料的庞大数据库,并利用其中的四个材料作为概念验证示例进行了定向合成,成功地证明了所建立基因组学方法论的有用性和可靠性。因此,本工作不仅为高通量材料构筑提供了有用的方法和工具,而且可为如何利用材料基因组学思想进行新材料开发给予借鉴,有助于材料研发模式的变革,使材料开发更环保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