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医化热点
生物岛标准产业单元二期项目完工
2013-09-11 12:52:41
第三方平台
来源:南方日报 2013-09-11
记者昨日从萝岗区建设项目管理中心获悉,生物岛标准产业单元建设(二期)工程于今年8月全面完工,该工程总建筑面积达8.1万平方米,于2011年5月底正式开工建设。据悉,该项目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仅对公共部位进行装修,给未来入驻企业提供自行装修的条件。
记者了解到,生物岛标准产业单元建设(二期)工程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内规划C14路以西,总用地面积305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于2011年5月底正式开工建设,2013年8月全面完工。自2012年10月起由萝岗区建设项目管理中心作为该项目的建设管理单位。
据悉,生物岛标准产业单元建设(二期)项目是广东省、广州市生物医药科技重点建设项目,拟打造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重点的生物医药科技发展平台,面向全球开展生物医药科技企业的招商,项目适合入驻企业开展办公、科研和小型试剂生产。记者了解到,此项目共为4栋建筑物,分别为8层建筑的研发中试用房和研发办公大楼,7层建筑的研发生产厂房,6层建筑的研发中试生产厂房以及1层连体的地下室。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科学》新型电解液可使锂电池耐受零下60摄氏度低温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新型电解液可使锂电池耐受零下60摄氏度低温。目前的锂电池在温度降到零下20摄氏度时就会罢工。美国科学家用液化气体研制出新型电解液,可使锂电池在零下60摄氏度的环境中还能高效运作。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日前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该校研发的这种新技术还能提高电化学电容器的耐寒能力,把它能耐受的低温极限从零下40摄氏度扩展到零下80摄氏度。新型电解液还能使电池和电容器性能提高、安全性增强,可改善电子设备、电动车等在寒冷天气中的表现,可用于高空无人机、探空气球、卫星,甚至火星车和行星际飞船。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新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用于锂电池的新型电解液是用液态氟甲烷制造的,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的则是液态二氟甲烷。它们能在较低温度下保持不冻结,而且比传统电解液黏度更低,有利于离子在电解液内的运动,提高导电性。传统电池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热失控,启动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电池变得更热、最终损坏。而新型电解液在高温下的属性变化会使其失去导电性,使电池停止运作,避免过热。研究人员说,他们将进一步研究提高电池和电化学电容器的能量密度、资源可再生性,并尝试将低温极限扩展到零下100摄氏度。
●
有机双光子荧光染料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取得新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有机双光子荧光染料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取得新进展。传统的荧光分子多数会有聚集诱导淬灭效应(AggregationCausedQuenching,ACQ),限制了其应用。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AIE)荧光分子不同于传统的荧光分子,在聚集的条件下产生荧光,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背景荧光较低等特点。在生化分析中应用AIE分子,可以免去在细胞、细菌等荧光定位中多次洗涤去除背景荧光的步骤,还可以实现快速和清晰荧光定位的目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邵华武课题组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蒋兴宇课题组合作发展了纳米尺度的有机双光子荧光染料并应用于细胞线粒体和微生物成像中。将聚集诱导发光的分子通过不同的化学修饰,应用到双光子激发的细胞线粒体及微生物定位中。该类聚集发光的荧光分子能够聚集成20-40nm作用的纳米颗粒,通过单光子激发或双光子激发,这些颗粒能够准确定位到细胞线粒体内,实现对线粒体的精准靶向,同时由于细菌与线粒体的相似性,这类纳米颗粒也可以对细菌微生物定位。值得关注的是利用此类荧光染料可以省去对生物样本染色后需要反复洗涤的步骤,保证了荧光强度不被洗涤步骤所影响。这对于临床生物成像避免背景荧光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
甲醇制烯烃反应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甲醇制烯烃反应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中科院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刘中民、魏迎旭团队在甲醇制烯烃初始C-C键生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以“热点文章”形式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 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一直坚持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不但在甲醇制烯烃(MTO)过程工业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且长期致力于该化学过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虽然MTO过程稳态反应阶段的间接机理已形成广泛的共识,但MTO反应中从C1物种甲醇或者二甲醚生成第一个C-C键的反应一直是C1化学中极具挑战性和争议性的课题。由于转化发生在反应的最初始阶段,难以捕获中间物种,一直以来所提出的反应机理缺乏直接证据。该项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在线监测最初始反应阶段,推测初始烯烃来源于催化剂表面C1吸附物种的直接转化;随后通过催化剂液氮淬冷和固体核磁表征,确定了催化剂上最初始反应阶段存在的表面C1吸附物种(甲醇和二甲醚)和C1活性物种(表面甲氧基和三甲基氧鎓离子);进一步通过原位固体核磁研究,在真实甲醇转化反应条件下,成功捕捉到二甲醚C-H键活化后生成的类亚甲氧基物种,由此获取了C1物种活化生成第一个C-C键的直接证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始烯烃生成的反应路径——表面甲氧基/三甲基氧鎓离子协助甲醇/二甲醚活化转化的协同反应机理。这是首次在MTO反应过程中原位观测到C1物种的初始活化和转化,这一发现将关联甲醇初始转化的直接机理和高效转化阶段的间接机理,建立甲醇转化反应完整的反应历程。此前在MTO反应稳定阶段烃池(HydrocarbonPool)机理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曾直接捕捉到最为重要的反应中间物种——苯基和环戊烯基碳正离子中间体,并确定了分子筛催化甲醇制烯烃的催化循环途径。这些工作丰富了C1催化化学的基本理论,也对MTO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